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王劲松: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时间:2008/12/5 】 【来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7月 】 【作者: 平原大学 王劲松】 【已经浏览3058 次】

    摘 要: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好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并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语文;语境;发展


  人类社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科技的广泛传播,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全民教育的普及,再加上政治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弱化,东西方文化的广泛而深刻的交流,以及西方哲学、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等,导致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与非传统性。迪斯尼、麦当劳、可口可乐和阿迪达斯等风靡大街小巷,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复制”使影像、图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广泛传播,因特网的虚拟性取代了现实存在,商业广告引导着大众的消费潮流,时尚与流行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外语、粤语和港台腔被视为时髦,繁体字、文言文和网络语言也大行其道。在这个全球网络中,每一种文化不再固定于一个地理位置上,而是在网络中做着不规则、不均衡以及不等速的运动。面对着社会的转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这样的时代变化呢?

    一、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惑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西方大众流行文化进入中国,并且从后台走向前台,从边缘走向中心,极大地挤占了中国精英文学和文化的生存空间,也使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纯文学教学语境已不复存在。一批人文学者,尤其是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文学者,正在转移自已的研究视点,投入到日益变化的社会洪流中去解读和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如今,像通俗歌曲、影视文化、激光唱片、时尚服饰、广告文化、网络文学与文化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因此,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面对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全面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思维,在“守正出新”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注重在“新”字上做文章,不仅形式要新,而且教法要新,内容要新。只有做到了求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现在的大学生功利性非常强,他们最愿意学两样东西,第一是技术性的,第二是对拿学分有用的东西。面对这样的受众,就涉及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的问题。如果说专业是给了大学生一个科学的眼睛,那么大学语文则给了一个文学的眼睛。我觉得作为面向未来的一个人,要想健全地发展,就不仅要有科学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更要有文学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所以,在全新的文化语境的冲击下,大学语文应该固守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强调灵魂,对灵魂的触动、搅动。无论是孔子的大同世界还是老子的小国寡民,无论是王摩诘的空灵山水还是沈从文的纯朴人性,无论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大团圆还是曹禺《雷雨》中的大毁灭,无论是陶渊明的平淡恬静还是辛弃疾的愤懑抑郁,无论是鲁迅的冷峻深刻还是余秋雨的戏谑调侃,都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2](P217-219)。第二个方面就是语言文字。说到汉语,它有四声,故而细腻,有音乐美;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它古老,文化内涵丰富,因画成文,望文就可以生义,这显示中国语言是一种有个性的语言,具有特殊的价值,独立的地位,我们要爱护中国的语言。第三要强调审美。中国文学的审美体系形成儒道二家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积极入世的现实美,一是道家遁世超脱的自然美。前者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后者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田园居》)。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今的流行文化格调不高,影响了青年人的审美趣味的提高。纯文学退位,俗文学大行其道;高雅没有市场,而庸俗颇受欢迎。以丑为美,以俗为美,以恶为美,真善美与假恶丑不分,乃至颠倒,这是很可怕的。

    二、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是学科间不断趋向融合、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因而出现了学科大联合的趋势。许多学科在融合中获得发展,在综合中得到创新。面对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语境,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把“文化”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线,全面打通文、史、哲、艺术、宗教等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树立“文化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让广大学生在“大语文”教学观中充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要想使大学语文在多元化语境的冲击下成为引领文化的主导,其教学与研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应该建构在多维度、广视角、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上。大学语文是通过文学形式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的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如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仅有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音形意的集合体,而尤以表意为特征,它源远流长,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它在模拟事物外形的同时不仅承载了丰厚的文化意蕴,也具备了强烈的审美性和情感性。汉字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汉民族对自然、世界和人类自身强烈的审美体验、情感评判。理解汉字、热爱汉字,就是理解热爱中华民族,就是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充分认识汉字的文化性质,有助于我们挖掘作品的文化意蕴。

    大学语文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全国此起彼伏,有关大学语文的教材、论文日益翻新,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但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离开了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影响,离开了多元文化语境的渗透,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就无法实施。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语境。

    (一) 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散,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3]。这种教学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复合知识的背景,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和案例。

    (二) 探索建立理论规律加个案分析的模式,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其最大特征是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老师无论怎么努力,涉及的内容也只能是冰山一角,大量的知识还得靠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去获取[4]。这样,学习方法的引导将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教学远重于知识的传授。在这里,可以根据实际,从文学批评中引入几种操作性强、使用频率高的文学批评方法,并结合个案加以分析运用,从而使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 创建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把学生的课外自学纳入课堂之中。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目标,就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5](P173-175)。

    显然,全球化创造了一种多元的文化语境,它带来的是一种时代的断裂。在全球化语境中,古今中西之争、体用之争的传统思维方式已经丧失了应答和解释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的效力。因此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程的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面临多元文化语境的冲击,继承好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人才,并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欧洪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0):17-19.
    [2] 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彭书雄.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与素质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0):23-24.
    [4] 陈水大.语文教学怎样以学生为主体[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0):13.
    [5] 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张新民】

    作者简介:王劲松(1970-),女,安徽萧县人,平原大学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以及语文教学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731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