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课文赏析

肖佳:解读《大学语文》中有关人性的几篇当代散文
【时间:2008/12/2 】 【来源: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9月 】 【作者: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肖佳】 【已经浏览11504 次】

    摘要:《大学语文》选入的《拣麦穗》、《哭小弟》、《卖书记》、《我与地坛》几篇当代散文,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考等方面,运用个性化的对话、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象征手法等艺术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人生百态,抒写了.人性的美、人性的扭曲和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当代散文;情感;人性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选人的中国当代散文作品不多,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李国文的《卖书记》、宗璞的《哭小弟》、张洁的《拣麦穗》四篇。笔者就这几篇作品选择的切人点和抒发情感的角度,以及它们是如何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人生百态等问题,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一、选择的作品主题切入点不同

    《拣麦穗》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颂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友谊,表现出作者对人和人之间朴素纯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哭小弟》通过对小弟生前、逝后大量感人肺腑的事迹的回忆,满怀激情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出对小弟英年早逝的无限悲坳之情和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由衷关注。

    《卖书记》围绕亲身经历的三次“卖书”的具体感受,从一个侧面深刻地体现出:50年代初即已蔓延出极左思潮的影响;60年代所诡称的“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主要是由于不重生产,一味搞阶级斗争和各种折腾人民的运动,导致民生凋敝,经济严重困难所造成的生活极端贫乏;70年代的“文革”则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

    《我与地坛》通过记叙“我”双腿残疾以后日日与地坛作伴的经历和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抒写了“我”在特定的遭遇、特定的环境中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索,表现出“我”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

    二、抒发情感的切入点不同

    《拣麦穗》善于用个性化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如“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

    “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一个问,一个答,一个爽朗风趣,一个天真烂漫,老少无猜,情意十分真挚。

    该文的行为细节描写简洁传神,如写卖灶糖老汉每次到村子里来,从不忘记带“一块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等小礼物给“我”,而“我”从不失时地“朝沟底下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卖灶糖老汉走时,“我”都会送他好远,“站在土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里”这些细节,很传神地表现出一老一少感情的纯洁、真挚和深切。文中还运用了象征手法,如写到卖灶糖老汉去世时,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那颗高挂在树梢上的小火柿子。这“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着卖灶糖老汉的美好的心地和一老一少之间的情谊的真挚可贵。作者写那小火柿子“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虽然“孤零零”的,却“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这其中显然是象征着对那种纯真感情的不可磨灭性的肯定,同时也渗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敏锐感受。

    《哭小弟》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人。如作者在回忆小弟生前的事迹时,写小弟幼年时在昆明冬天不怕生冻疮,敢用冷水洗脸这一细节,就刻画出小弟活泼、可爱而憨实的形象。小弟因病逝世后,作者写了小弟周围的同志对小弟的怀念,尤其是对小弟的一位同事给作者的一封信的大段抄录,从侧面烘托出小弟忘我工作的崇高品质。

    文章自始自终紧扣“哭”字,将抒情、叙事、写人三者融为一体。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在叙事、抒情中写人,笔触缠绵哀婉,感情真挚动人。

    《卖书记》虽然只是从个人“卖书”这些似乎是琐屑的小事着笔,却显然能以小见大,由微知著,折射出当时人们性格扭曲、内心充满痛苦的真实状况。

    作者通过“卖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容寥几笔就颇生动地写出几种不同人物的各种精神面貌。如“左”的口头革命派,那位“穿列宁服的神色严肃的女小组长语重心长地教导我:‘我真难以理解你们这些知识分子,怎么感情总是不对头呢?还有功夫去研究怎样写情书?这种小资产阶级的尾巴怎么下不了狠心一刀两断呢?”,“看起来,对你们的思想改造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啊!”可就是这位义正辞严的小组长,却“使两个老同志为她犯了男女关系的错误受到处分,我就有点不甚理解了。”还有那位“写不出作品,却想吃蘸人血馒头发迹的老兄”、废品收购站戴着“革命”造反派红袖箍却不知革命为何事的老太太等。既讽刺又幽默,像喜剧,实则非常可悲,作者的情感不言自喻。

    《我与地坛》原文共七节,像一部交响乐的七个乐章,分别以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种情绪,同一个主题,反复渲染,逐层深化,最后归于平宁深邃。

    在作者笔下,地坛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意义上的古迹、景观、名胜,而是“我”生命的“福祉”,他甚至充满感恩与宿命情绪说道“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就这样走进了这个看似荒凉颓纪的古园,带着心灵的创伤在这个僻静之地静静地舔甜伤痕,思考人生价值。在他的眼里,一方面地坛是那么荒芜、古旧,是“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纪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主砌雕栏”;另一方面,生命依然顽强,那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那蜜蜂、蚂蚁和瓢虫,还有那把苍凉的歌声撤满人间的雨燕,那雪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难以言说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史铁生在青春韶华时不幸下肢瘫痪,在精神几乎崩溃时走进地坛,走入上述双重境界里,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透过地坛所昭示的一切,他宗教般地想象到了另一个世界。在第七节里,史铁生再次回味他置身园中的体验时说他能清晰地听到那个世界传来的声音。他把生活的沉痛比作孩童无意间的一次离家嬉戏,这次嬉戏是那么的悠长,以至于在嬉戏中孩子渐渐长大。但不管怎样,我们总得要“回家”。人们总有一天会听到回家的召唤而踏上归程。这便是作家对生与死的重新认识,人不可能不回家。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因为“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既然死无需等待,那么如何生才是最重要的。

    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地坛,无言地让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基本理解,摆脱生与死的纠缠,从而从残疾自伤阴影中走了出来。地坛于他,是精神家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徜徉其间,观察、聆听、感受、思索,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着缠绵不尽的交流和对话,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地坛叠印在一起,一同享受着时光漂流的韵律。在作品的第三节,作者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是全文最华美的乐章: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坐皱的报纸;秋天是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有一丝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和咀嚼,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地坛是他的再生地。“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当作者在解决了生与死的问题而打算活下来后,他的最现实的愿望之一就是要报答母亲的爱。作品在第二节里深人细致地刻画了母亲对人生苦难的坚忍、承担。她默默地分担着爱子的痛苦,隐忍着担优,直至最后积劳成疾中年早逝。这样一个母亲,“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把双倍的悲伤和担忧压在心底,默默地看护儿子,呵护着儿子,但是她又把思考、选择生活道路的自由权利最大限度地留给了儿子自己。地坛见证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深刻的爱和最博大的容纳。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回忆着,把无比的追悔、遗恨、思念都融入桩桩往事的再现中。大量的细节描写,沉痛的感情抒发,形成一唱三叹,哀婉动人的力量。“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这是全文最为感人的章节,其主题是爱,来源于母亲身上克己爱人,坚忍慈悲的“爱”的力量,注入儿子的心田,使儿子受苦的心灵得到抚慰和拯救。

    除了母亲,园中的几组人物,也给了作家生存的启示,唱歌的小伙子和长跑者则让作者思考到人活着的价值问题。歌唱者天天来唱,他得到了什么呢?难道说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就没有意义?还有那个长跑家,他得了第十五名,人家挂前十名的照片;他跑了第四名,人家挂前三名;他得了第三名,橱窗里只挂了个第一名;等他终于跑了第一名,橱窗里却只有一幅环城赛的群众场面。他的目的自然没有达到,但他所作所为就算白费了?不是,人总是有欲望的,欲望支配着人们去追求和创造。但追求和创造的结果未必能使人满意,然而它却组成了你生存的内容。手段大于目的,过程比结果更富有意味,这是人对自身对有限的根本超脱。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人就会感到累,感到命运不公。那个在园子里拾捡灯笼花的少女是那么美丽,然而,命运却使她先天弱智,这是何等残酷。但是,事物就是如此,不可能平等,不可能完美,不可能划一。美是丑衬托出的,善是恶衬托出的,健康是病残衬托出的,聪明是愚蠢衬托出的。正因为有了这对立与衬托,世界才如此五光十色,充满竞争与奋斗、充满欢笑和悲伤。只有感悟到了这世界的法则,我们才会心平气和。所以,我们便会更加珍爱生活,珍惜生命。看待世界的目光也会变得更加善良和温柔……

    散文的美,可以是独特的哲思的表达,《我与地坛》的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

    散文的美,也可以是率性真挚的情感流露。《拣麦穗》中,那一老一少的朴素纯真的情意,浸透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散文的美,还可以是对人性中的丑恶进行挪榆、讽刺,不露痕迹的批判,如《卖书记》。

    总之,《大学语文》选录的这四篇散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地反映了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社会风貌、人生百态,值得玩味。


    责任编辑:陈朝阳

    作者简介:肖佳(1964-),女,湖南涟源人,矜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198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