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史亚雷等:从诗文之境到建筑之意
【时间:2008/11/29 】 【来源:无 】 【作者: 史亚雷,李向辉】 【已经浏览6487 次】

  【摘要】诗文是精神性极强的艺术,建筑是物质性极强的艺术,但二者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和体现。“建筑是无声的诗”,而在诗文中也有很多关于“建筑意”的透露。透过诗文,解读建筑,从诗文之境到建筑之意,把建筑审美拓展到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给建筑设计以借鉴和引导。

  【关键词】建筑;诗文;建筑意

  诗文是华夏民族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诗文审美过程中的复杂性、交叉性以及审美客体的文化积淀等因素,蕴涵了丰富的意境,其中也有很多关于建筑的描述。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音曾指出建筑要有“建筑意”:“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殊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能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1]建筑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具有“建筑意”的作品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透过诗文,解读建筑,从诗文之美到建筑之美,可以使建筑审美拓展到更加广阔的空间,给建筑设计以借鉴和引导。
  
  1 诗文与建筑

  “诗”的最初起源就是巫师口中念念有词的咒语,与祭神活动紧密相关,其后才逐渐演化为对祖先的丰功伟绩、本氏族的奇迹历史、军事征伐的胜利、祭祀典礼的仪容等等的记载、歌颂和传递[2]。情感的成分很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表达情感的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成为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关于诗文和建筑的联系,可以从郭沫若《青铜时代·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中得到线索:“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是三位一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得到涵盖。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但它以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由此可见,同样划归为“乐”的诗和建筑,在很久以前就是有联系的。建筑的真正本质在使用空间和庇护作用,诗到后来发展成“载道”、“言志”、“成教化,助人伦”的依托,但是二者最初的功用大体上是相同的,都是“使人快乐,使人得感官享受的东西”。在中国美学史上,“文”这个范畴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提出,它指的就是色彩、线条的交叉汇编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形式的美[3]。可见,“诗”、“文”都具有强烈的审美性质。
  
  黑格尔认为诗文是精神性最强的艺术,建筑艺建筑与结构设计Architectural and Structural Design46术是物质性最强的艺术。建筑材料“是完全没有精神性的,而是有重量的,只能按照重量规律来造型的物质[4]” 。这就使得建筑内涵和意境的朦胧性、不确定性难以准确地表达清楚,进而要求设计者、接受者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美学积淀而诗文则可以“更完满地展开一个事件的全貌,一系列事件的先后承续,心情活动,情绪和思想的转变以及一种动作情节的完整过程。”建筑的物质性和诗文的精神性之间的互补,使得建筑本身无法表达出来的意境、底蕴可以借助诗文、语言来传递和体现。诗文和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感情的抽象、抽象的感情” 、“有意味的形式”。二者虽然在表达方式上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但从深层次上分析,它们之间有交集:情感——表达情感、传递情感、调动情感,给人以愉悦和享受,从审美层次上达到对心灵、精神的熏陶、感染和净化作用。正是这个“交集”,使二者都讲求“意”(境)。例如,中国诗文中出现了许多与建筑有关的内容,而由建筑也产生了大量的诗文。从滕王阁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岳阳楼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是由建筑而生发诗文。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念的建构,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数千年来对建筑的选址、设计、营建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 诗文中的建筑意境
  
  《诗经》中有“如趾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描写,用鸟张飞的翅膀来说明建筑的外形特征,也表明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已经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视觉效果。“角柱生成,自当心间向角,将柱逐渐加高,可以增加翘起之感。[5]”中国古建筑的起翘、发戗、侧脚等特有的做法,借助优美的曲线,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代诗文经过嬗变、发展、成熟,到了唐宋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而中国古建筑也经过秦汉的发展、成熟,终于也到唐宋时代无论从技术还是从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顶峰。我们可以从浩瀚的诗文中,发现有关建筑的大量信息和影像。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唐,李白,《夜宿山寺》)飘逸的诗文之中,透露出唐代的建筑背景和讯息。建筑的营造高度,已经远远超过秦汉。由低层建筑到高层建筑的变化,在建筑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而雄伟健朗的建筑艺术风格,在雄浑之中蕴含着轻快和明净,更是为明清时期所不及。中国诗文讲求“气韵生动”、“韵外之致”,建筑亦然,但是讲求的不仅仅是一种感觉上的形象,还讲求可以亲近的真实:“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宋,郭熙《林泉高致》)——和自然山水融合的、能够生活的“可游、可居”的怡人空间;并且力图营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迭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宋,柳永,《望海潮》)

  从诗词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昔日杭州的风貌和繁华。雕梁画栋,烟雨朦胧,风景如画,环境优美,人口繁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完全是诗化的建筑,建筑的诗化。繁华的杭州、诗化的建筑在“东南形胜”的大背景下,呈现拔峭之气,明净、典雅,完全是“可居可游”的诗化空间。同时,我们能够体会到建筑的规划、营造,规模巨大、科学合理。流水、堤坝、垂柳、河塘、住宅,参差有序地穿插,创造了怡人的空间。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上主要采用有机的平铺,而不很注重向空间的高度发展,这就使得建筑空间随着时间的流动而逐渐展开,空间感受融入到时间进程中,建筑的四向性十分强烈。同时,由于特殊的大屋顶造型,使其有了与西方建筑迥异的“第五立面”,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使人产生特殊的建筑感受,从而引发不同的“建筑意境”。

  3 建筑中的诗文意境
  
  “无论哪一个巍蛾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文尔雅的儿女情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地声名,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存在。”可见,具有“诗意”的建筑,里面必然饱含着无穷的意境和值得品评的韵致。“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鉴赏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而这种“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可以通过诗文形象、直观的传达出来。“建筑是无声的诗”。或许,建筑里面透射出来的“意境”,只有唐诗宋词才能表达得清楚。诗有沉郁、豪放、飘逸、清远、跋峭之分,建筑也不例外。帕提侬神庙是沉郁,艾菲尔铁塔是豪放,悉尼歌剧院是飘逸,徽派建筑是清远,哥特建筑是跋峭……

  徽派建筑,高高的马头墙,粉墙黛瓦,清水环抱,倘佯其间,使人顿生“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取苏轼词句:“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而武汉黄鹤楼,只是名字就能让人不由想到崔颢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典传统建筑如此,现代建筑也不乏佳作。上海东方明珠,共由大大小小11个球体和圆柱组成,从上到下,极富韵律,蓝天、白云、黄浦江为背景,看到的人都会脱口而出白居易的名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而金贸大厦等大都市的超高层建筑,又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现代版解释了。国外没有“建筑意”的提法,但是讲究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协调,也能创造出具有诗意的建筑。赖特的流水别墅(Falling water),建筑掩映在流水山石之间,横向的混凝土构件似乎和岩石一体,带有返璞归真的自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但有王维诗文的意境,也有老子的玄理。墨西哥本土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创造的环境出奇得简练质朴,比现实生活更单纯、更纯美,从而创造了美的意境。宁静,安详,温暖,情感,朦胧,奇特,梦幻[6]。”厚实的高墙,小孔窗户,浓烈的色彩,迷离的阳光,平静的水面等元素的运用,在“建筑创作中卓越地表现了诗的意境”,使得建筑自身产生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韵味。

  4 建筑和诗文的融合、统一

  古人诗文讲求“炼字(句)”,讲求推敲,用字精准,以求达到“人境俱夺”。一字可以使整句生辉,全篇出彩。在建筑上,建筑师注重细节的追求——“细节决定成败”。密斯曾经说过:“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日本建筑师帧文彦也表示:“能够把握细节是建筑师成熟的标志”。建筑细节使建筑统一成整体,表达建筑师的情感,烘托建筑意境。不同的设计细节可以表达迥异的意境:同是清水混凝土,柯布的粗旷异于安腾的洗练;徽派建筑的木雕和闽南建筑的石雕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诗文和建筑都通过对均衡、韵律、对称等形式美规律的探究和运用,以达到“气韵生动”、“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状难述之境于目前”的效果。建筑设计运用最基本的手法,采用令人愉悦的色彩,使人赏心悦目的建筑造型,创造出合理宜人的建筑空间,尽可能调动观赏者的审美情绪,从而达到一种“意”的高度。其实,无论是文字艺术还是造型艺术,对称、均衡、韵律等形式美的规律都是通用的。“一个建筑的大部分效果,就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减法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7]”。诗文、建筑在韵律上的艺术美感,是我们体味其韵味,感觉到愉悦的关键。
  
建筑空间序列的处理与诗文本身的“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结构、收放自如艺术效果有相似性,同样可以创造出值得玩味的意境。诗的“起承转合”结构非常严谨,恰似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一进进的递进,相互之间组成整体。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即指此。空间序列的“起始”、“过渡”、“高潮”、“终结”阶段和诗文的“起承转合”有异曲同工之妙。空间序列组织实际上就是综合运用对比、重复、过渡、衔接、引导等一系列空间处理手法,把个
别的、独立的空间组织成为一个有秩序、有变化、统一完整的空间集群[8]。而建筑师通过诸如“先抑后扬”、借景等不同设计手法,拓展空间层次,来充分调动情绪、加深感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对其最好的注解和诠释。

  建筑的诗化,诗化的建筑,诗文和建筑共同创造了整体“空间意境”。中国建筑历来讲求住居空间、情感宣泄和人格阐释的一统,通过诗文、字画、建筑等创造的“空间意境”非常强烈。在园林、居室、台榭等处题跋、镌刻诗词文赋,是常见的现象;而以建筑作为题材的诗文也屡见不鲜。诗文由建筑而生发,建筑因诗文而光彩。“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诗文达到了“薄言情悟,悠悠天均”的艺术境界,而且也有“清幽绝俗”的空间意境,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文或者建筑单独创造的意境。

  5 结语
  
  在工业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的方向值得我们深思。传统中的现代化,现代化中的民族性,无疑可以成为一个方向。建筑的诗化,诗化的建筑,提高建筑师的文化素养、艺术水平,创造具有意境的作品,达到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高度统一和谐,或许这是中国建筑突破自身的局限,传承文明,挑战现代,走向世界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李泽厚.华夏美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6】谢工曲,杨豪中.路易斯·巴拉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美)哈姆林.建筑形式美原则[M].邹德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8】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史亚雷,李向辉: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史亚雷(1982~),男,河南舞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电子信箱)scc@hqu.edu.cn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739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