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陈远刚:《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河”之意象浅析
【时间:2008/11/29 】 【来源: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2007/02 】 【作者: 重庆教育学院 陈远刚】 【已经浏览3576 次】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里·罗兰的代表作。这部长达十卷的巨著,描写了一位贫民出身的天才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奋斗史。小说中一个独特的表现手法就是,整部小说以“河”这一意象贯穿始终。“河”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出现了近百次。在小说的开篇,写克利斯朵夫出生,就对孕育约翰·克利斯朵夫成长的母亲河—莱茵河,进行了声响的描写:“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1]结尾又是以莱茵河来为主人公一生作总结。莱茵河伴随了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结识朋友在莱茵河畔;身处异国时,眼前浮动的是莱茵河;临终弥留时,耳边听到的是莱茵河的涛声。作者把各种现象比作河流,“河”之意象如同晴朗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在整部小说中闪烁若粗眼的光芒。

一、河与生命

  把“河”与“生命”两个词放在一起很自然就会产生联系。河的流动性正很好地表达了生命的自由涌动,人生的坎坷曲折,起伏跌宕。所以小说中一条最主要的“河”就是生命之河。罗兰在卷七初版序里就说了:“我觉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像一条河。”[2]作者也正是用“河”的这种意象来象征了克利斯朵夫一生对生命自由的不懈追求,“河”的这种柔韧、不断向前的特点又象征了克利斯朵夫不断反杭、勇往直前、从不妥协退却的奋斗精神。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在雨天莱茵河的波涛声和教堂柔和的悠悠钟声中,克利斯朵夫在伟大的音乐字宙中出生了。在他生命流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他6岁那年受到伯爵夫人的侮辱,一股怒潮汹涌的力从此滋生,克利斯朵夫开始走上了他为生命自由而反杭的道路。在他第一次登台演出后,他拒绝向观众飞吻和向大公爵表示敬意,他厌恶这种行为,认为这是在用音乐讨好观众和公爵,而在他心里,音乐是神圣的,演出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这个时期正是他闭着眼睛对幼年的一切偶像反抗的时期。……人生有一个时期应当敢把不公平,敢把跟着别人佩服的敬重的东西——不管是真理还是谎言——一概摒弃,敢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统统否认。……少年时期的第一个责任就是要把宿食呕吐干净。”[3]克利斯朵夫的这段少年生活就是他生命之河的源头,河水汤汤流出.涟漪层层,清澈明净,涤荡尘寰。

  当他经历了友情和爱情的波折后,他的生命之河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上游。在这一段流程里,他开始了为追求生命的自由的强有力的反杭。他的对自由的追求特别体现在他对音乐的理解上。他对音乐的理解不是迎合大众口味,也不是附和音乐界的那群人物,而是完全凭自已的喜好,因此他常常任意恣肆地抨击德国音乐界的各种人物,甚至晚不起音乐大师的作品,而有时又对小人物的作品大加称赞。在日耳曼民族的洪水中,他看到了德国人的虚伪和德国艺术的谎言。因此他离开德国来到他所向往的巴黎,然而这也并非是他想象中艺术的天堂,他所看到的法国艺术是腐朽与堕落,心灵之中艺术女神的水晶之尊,顿时散落成碎片,刺痛了他的心。在这一流程中,他勇往直前的冲劲和反杭的力量,正似上游之水,波涛翻滚,冲向险阻,激起朵朵浪花,这是年轻生命盛开的活力之花、自由之花;他思想情感的变化,正似上游之水,奔流而下,由源头的汤汤流出,到奔腾翻滚,文明向腐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约翰·克利斯朵夫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觉醒到青年的行动的转变。

  在《反杭》与《节场》之后,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之河进入第三个阶段:中游。在经过了上游的肆意奔腾后,到此缓缓而流,如诉如泣。克利斯朵夫进入了一个心灵休憩的阶段,安多纳德与奥利维的出现使他由激烈的反杭转向了深情地呼唤,唤醒世界人民追求生命自由与和谐的意识。在这一阶段中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之河里开始有了和谐,追求自由的生命里注入了生命的和谐。这一点是与安多纳德和奥利维的出现分不开的。

  在第四流程中,河流走向下游,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也接近尾声,在万综支流汇入大海时,生命的质度与厚度呈现了出来。当克利斯朵夫在经历了一次灵魂的重生之后,内心的风暴平静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他即将离开人世时,耳边又想起了莱茵河的涛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河”的意象始终伴随主人公,象征了他一生的奋斗,对自由的追求。因此,作者通过“河”想传达给我们的是他对生命自由的不懈追求。他在谈到他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时说:“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沉闷的,古老的欧洲在重压和腐朽的空气中麻木了,一种卑鄙的物质主义重重地压在思想上面……世界在它谨慎的和卑鄙的物质主义中窒息,打开窗子吧!让新鲜的空气吹讲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4]

  克利斯朵夫与奥利维在性格上形成互补,克利斯朵夫是一个行动者,奥利维是个思索者,和在一起就是和谐。葛拉齐亚这条支流是一股山泉,汩汩流出,源源不断,滋润着克利斯朵夫暮年的心田。葛拉齐亚高尚纯洁的爱使克利斯朵夫的生命趁向完美,“这爱情有股宗教般的热诚感染了克利斯朵夫,使他能永久保持和平的心情。”[5]

  正如茨威格在《罗曼·罗兰传》中说的:“奥利维是陪伴他游历了尘世炼狱的维其略,葛拉齐亚是向他指明了通向伟大和谐天堂的贝亚德:欧洲的三重奏从来没有如此高雅的三种象征演出过,这三种象征是德国的放荡不羁,法国的高雅,意大利的柔美。”[6]克利斯朵夫的“力”、奥利维的“理性”和葛拉齐亚的“美”三者的完美结合,使这条生命之河蕴涵丰厚,“德意志的那种亲切、深奥、富有神秘气息的思想,意大利的那种热情的曲调,法兰西的那种细腻而丰富的节奏,层次极多的和声.都被他触合在一起了。[7]

二、河与音乐

  音乐本身就是一条河流。用“河”来比喻音乐是再贴切不过的了.音乐流畅的旋律就如同河水的绵延跌荡,罗里·罗兰要创作一部音乐小说,这正是他用“河”之意象贯穿小说的原因。小说中许多音乐比喻都是以“河”为喻体的,最突出的就是在克利斯朵夫临终之时,他在幻想中进行的一次音乐演奏。在音乐演奏过程中,他又听到了莱茵河的声音,仿佛看到了莱茵河的波涛,自屋后上升,“他整个的生涯像莱茵河一般在眼前流着。整个的生涯,所有的生灵,鲁伊莎,高脱弗烈特,奥利维,萨皮纳……”“看见盈溢的河水淹没了田野,庄严的流着,缓缓的,差不多静止了。而在遥远的天边,像一道钢铁的闪光,有一股银色的巨流在阳光下粼粼波动,向他冲过来。他又听到海洋的声音……”“潺潺的河水,汹涌的海洋和他一齐唱着……”[8]除此之外,还有不胜枚举的用河水形容音乐的词语:激流澎湃,逆流、旋涡等。“河”、生命与音乐在小说中融为一体.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生命的自由与和谐。

  罗兰曾在给马尔维达·梅森堡的信中说道:“音乐小说的材料应该是情感,而且首先是那种最具人性、最普遍的并尽可能强烈的情感。人物的存在实在只是为了成为这种情感的载体,情感在他身上体现,他生活在情感中,主宰它或为它牺牲。音乐小说的所有部分都应源自同一强烈且普遍的感情。譬如一曲交响乐是建立在几个表达同一感情的音符之上,这一情感在乐曲进行过程中,向四周发散开来、膨胀起来,进而激昂高亢或渐次消沉,音乐小说应该是来自心灵本质的情感的自由盛开。”[9]音乐在所有的艺术中是最能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它是人类进行情感沟通的最佳桥梁,叔本华在谈论艺术时也说道:“音乐是意志自由的直接写照他不像其他艺术,是对理念的写照。……因此,音乐的效果比其他艺术的效果要强烈的多,深入的多;因为其他艺术所说的只是阴影,而音乐所说的确是本质。”“音乐不是表示个别的一定的快乐或痛苦,它是抽象地,一般地表示这些情感的本质上的东西。”[10]

  《约翰·克利斯朵夫》正是用音乐来传达给我们主人公以及作者本人的感情,我们很容易在阅读中领略到这种具有大河气势的感情。罗兰用交响乐的形式来完成了小说的创造,使小说第一次与音乐融为一体。小说的情节与交响乐的旋律一起奔流而下,我们的情绪也随着浪涛的起伏时涨时落,故事的情节进展极慢,情绪却成为了小说的主宰,这正是与在罗兰之前的传统小说不一样的,可以这样来形容这部小说,它是一首音乐的抒情史诗。这一点作者本人也在初版序里表示过,不一定是小说,它可以是诗,也可以是其他别的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表达最真攀的感情,表达他对生命自由和生命和谐的追求.而这一点音乐之河做到了。


  参考文献:
  
  [1]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M].人民丈学出版社,1957.7.2.
  [2]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M].人民丈学出版杜,1957.第三册,103.
  [3]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M].人民文学出版杜,1957,第二册,26.
  [4] 徐保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0-361
  [5][7][8]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M].人民丈学出版社,1957.第四册,330.339.376-377.
  [6] 茨威格. 罗曼·罗兰传阅.湖南人民出版杜,1984.143.
  [9] 萝受·罗曼·罗兰·罗兰自传[M].江苏文艺出版杜,2001.110.
  [10]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2004.357.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19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