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王淼:萨特存在主义视野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时间:2008/11/29 】 【来源:黑河学刊 2007年5月 】 【作者: 王淼】 【已经浏览3122 次】

  【摘要】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在充满庸俗、荒诞的社会里自在地存在,他在苦难和坎坷的生活中勇于选择,敢于行动,凝练出了自信、刚毅的优雅品质,成就了辉煌的事业,表现出了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约翰·克里斯朵夫;存在主义;自由选择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罗曼·罗兰赢得诺贝尔奖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关注,主要是把它看成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或者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角度去解读小说主人公及其思想品格。笔者认为,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描述了世界和人生现实的荒诞性,剖析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行动中认识自我,探索新的存在,最终凝练出了自信、刚毅、强悍的“重压下的优雅”品质,体现出浓重的存在主义思想特征。

  从时代背景上看,约翰·克利斯朵夫生活在十九世纪末,当时的欧洲动荡不安,社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可怕的战争接二连三发生。约翰·克利斯朵夫怀疑西方经典的理性观念,厌弃世俗,蔑视权贵,公然与世俗抗衡,他的抗争是为了“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与存在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吻合的。“从古希腊到近代,欧洲文化的正宗是理性文化”,但“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宗教的渐次衰微,理性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和操纵”“,造成了人同自然、人同上帝的疏离,造成了人同社会、人同自己的疏离”“,正是这些错误把它推向了反面,遭致了非理性文化的崛起”。存在主义是对西方非理性文化的哲学表达。“存在主义不是一种一时流行的风尚,也不只是一种战后时期的哲学情绪,而是直接存在于现代历史主流中的人类思想的一项主要运动。”[1]约翰·克利斯朵夫生活的时代以及他本人的个性气质使他的思想和行为与存在主义有着似乎巧遇般的契合,其存在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荒诞的世界

  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小就有一个伟大的信念:做个伟大的音乐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然而当他一步步朝梦想走近时,才发现自己认识的所谓崇高、神圣和光荣的事业都是一派胡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对自身的存在提出疑问,从而产生了“荒谬”的感觉。生活的重担压在他身上,他不得不经常应召到公爵府替他所讨厌的笨蛋们去演奏,这使他深感屈辱和痛苦。他彷徨、苦闷、疑虑、迷惘,看不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标榜文明的世界以理性的名目将人纳入秩序之中,身居其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窥视到现存体制的黑暗时,便对其产生怀疑、厌恶与荒谬感。约翰·克利斯朵夫踏足音乐界,他懊丧地发现,所谓大师的作品无不充满着虚假和造作,他对音乐界的权威失去了信仰,原来心中理想的东西全部成为谎言,他从此对理想主义深恶痛绝。他怀有远大的抱负,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理想,但他的理想非但难以实现,还招致了别人的非议。他与社会之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缝,从此他被抛入了一种孤独的境地。在德国呆不下去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投身到了他心目中民主自由的法国,想在那里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成就自己的事业。而扑入他眼帘的是为金钱的艺术,为金钱的政治,为金钱的一切。他成为誉满全欧的音乐家后,就在一度沉湎于音乐之中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还是不能平静,他时时刻刻都在怀疑自己的存在。游行失败后,克利斯朵夫成为法国政府的罪犯,不得不逃出法国,陷入了绝望的孤独,他几乎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任何意义,而最终把上帝当作心灵的寄托和理想的归宿。

  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每一次爱情都是全身心投入的,即使在他搞不清是不是爱对方的时候,他也绝对忠实于对方和他的爱情。他一直希望爱情能给予他自身存在的确定感,然而现实中他碰到的只是障碍、限制和不幸,感到的只是厌恶、反感和痛苦。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初恋因为出身、门第、财产关系遭到反对而最终夭折;后来他爱上了年轻寡妇萨皮纳,不料萨皮纳又突然患流行感冒去世;在法国,他爱上了雅葛丽纳,却发现自己竟然成了好朋友奥里维的情敌,无论约翰·克利斯朵夫如何抗争,他所生存的世界始终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荒诞世界。

二、极限境遇中自由选择

  约翰·克利斯朵夫虽然生活在一个他无法逃避的荒诞世界,但他一直在为成就自己的理想人格而努力奋斗,他所表现出的“最动人的东西”就是他那种强烈的自由精神和自由意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周围生活着一群“安分守己”的灵魂,在他看来,这些所谓“安分守己”的人是“惯于用一套自圆其说的哲学来解释世界上最不合理的事”的人,身处其中的他是孤独的。存在主义精神之父郭尔凯戈尔的孤独个体本体论认为,个体因孤独与公众相间离。[2]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实现抱负的进程中,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由人生之路的追求。“如果说人在一定的遭遇中是自由的,他在这个境遇中,并且通过这种境遇选择自己,那么就应该在剧中表现人类普遍的处境及在这些处境中进行选择的自由。”[3]在他为大公爵演出时,在他感到被奉为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充满着虚假和做作时,在他众叛亲离倍受冷落时,在他人格被践踏、心灵被戕害、在颠倒的世界里怀有深深的孤独感时,他选择的是叛逆和反抗。他义无反顾地撕毁了以前俗套的乐曲,批评了几乎所有德国古典音乐大师的虚伪。对于公爵的训斥他毫不示弱,一点不愿表示歉意;即使乐坛联合反击,使他举办演奏自己新作品的音乐会受到挫折和冷落,他也没有表现出一丝的怯弱和妥协。约翰·克利斯朵夫反叛的力量,来自于他的自我设定,即:以自己本身为根据的一种直接的设定,并不存在于它自身之外,这种力量不是被推动或发动的,而是自己使自己运动的。[4]他最初的自我设定是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遭到众人的冷落、孤立后,他只能把实现抱负的阵地转移到法国。在法国,生活艰苦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仍不忘创作自己的音乐,在历尽艰辛,几经挫折后,他的作品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虽然他本人已成为享誉欧洲的音乐家,原来处处和他作对的人也都捧他了,但他十分清楚自己为创造以道德为目标的最高艺术的设定还是落了空。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中,重要的不在于他的奋斗能否达到目标,而是他的行动,奋斗的行动。奋斗就是每个人不断克服自我的局限性,并与他人克服局限性的奋斗相配合,朝向绝对自由的目标前进。绝对自由永远也不能实现,奋斗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但在此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绝对自由的成分[4]。

三、人道主义精神

  虽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个人奋斗时刻被世俗生活否定和虚无化,但他却不甘心听从命运的摆布。在遇到障碍时,他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在遭到诽谤时,他奋起反抗,以一抵百;在事业辉煌时,他清醒自知,孜孜追求。他从不作任何人的奴隶,也不会听从任何人的摆布,而总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意志去设计自己、决定自己。在不断超越自身而趋向对目标的寻求中,他不断创造着自己的未来,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他自己决定的。他立志要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就算家境贫寒、祸事连连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他看透了“大师们”作品中的虚伪,哪怕遭到诽谤侮辱、孤立冷落也决不妥协;他不能容忍别人亵渎自己的作品,哪怕演出告吹,也不愿让恶俗不堪的社会党议员的情妇出演;他追求自由公平,哪怕遭到镇压迫害也要走上街头参加游行。在他“为了把自己创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在这一形象或那一形象之间做出选择的同时,他也就肯定了所选择的形象的价值”。[5]他的意识中具有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约翰·克利斯朵夫珍视自己的能动性,重视和肯定行动的力量,他始终处在自身之外,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自己存在。

  另一方面,约翰·克利斯朵夫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而存在的。他本身就是他的超越的中心。约翰·克利斯朵夫有着对自己存在的设想,而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他在对自己负责时,并不是仅仅对自己的个人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尽管这些决定只是根据他的处境、他的情感或者欲望做出的,但他决不仅仅是为他自己承担责任,而是要通过创作音乐号召全人类争取自由和公平的权利。所以他既对自己负责,也对所有的人负责,他在创造一种他希望的人人都如此的形象“,在模铸自己时,他模铸了人。”[5]他立志创作伟大的作品,是不愿看到那些虚伪拙劣的音乐风行于世;他全身心投入、没有私心杂念地追求爱情,为人类的完美爱情树立了典范;他走上街头参加游行,是不满颓废肮脏的社会现状,要为人类谋求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赵乐,车成安,王林.西方现代文学与艺术[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
[4]费希特.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王淼(1979-),女,山东菏泽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化与当代文化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231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