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文心雕龙·辨骚》篇“中巧者猎其艳辞”辨
【时间:2008/11/27 】 【来源:古代文学研究—国学数典论坛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952 次】

  汉魏六朝时期的很多文学作品抄袭、模仿楚辞,“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辨骚》),“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馀影,于是乎在”(《时序》)。刘勰在《辨骚》篇用了一句话概括和评价这一时期文人对屈骚的接受情况:“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有分歧,其中尤以“才高者菀其鸿裁”和“中巧者猎其艳辞”最为费解。笔者以为整句话传达出两层含义,一是刘勰全盘否定写文章以《离骚》为学习样本的做法,并表达了极大的不满,认为经书的体制最纯粹、最完美,写文章宗奉经书犹如“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宗经》),是一条最便捷而又正确的路径,《离骚》的成功就是宗经的结果。二是劣中选优的话,刘勰尽管不赞成“才高者菀其鸿裁”的做法,但他认为这也总比“中巧者猎其艳辞”要强,“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更是等而下之。“吟讽者”、“童蒙者”更多的是从欣赏、学习的视角解读骚经,所以前两者则是刘勰主要关注的对象。“才高者菀其鸿裁”的主要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中巧者猎其艳辞”则以扬雄和陆机最为典型。在刘勰看来之所以“屈宋逸步,莫之能追”(《辨骚》)就在于他们才情出众,同时用对地方;注重学习,同时又学入其门。刘勰在《才略》篇将文人分成了两类,一类靠天赋和才情,如司马相如、屈原(“楚人有才”)等人;另一类则以学问见长,扬雄是他们的代表。认为“卿、渊已前,多役才而不课学;雄向以后,颇引书以助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刘勰还是基本肯定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西汉文学成就,“中巧者猎其艳辞”主要矛头指向就是扬雄等人“引书以助文”来追求形式技巧的文风,它的后期代表就是陆机。
  
  “中巧者猎其艳辞”这句话《文心雕龙》各家注本解释不尽相同,通常将“中巧者”译为“中等才能的人”,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中”做“心”解,也有人认为“中”读去声,动词,做“中的”解。笔者以为后两种说法可能更贴近刘勰的原意,如果我们考虑到《文心雕龙》行文工整,讲究对仗的特点,似以“中”做“心”解更佳(《序志》有“巧心”说)。将“中巧者”理解为“中等才能的人”其实是没有意识到“巧”和“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说文解字》释“巧”为“技”,技巧。《周礼·考工记》中“巧”的含义是“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考工记序》则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从事服饰、器乐、工艺品制作的“百工”有“巧”(《说文》:“工,巧饰也。”),这种技巧在于能把各种外在事物的形式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他们的色彩、光亮显露出来产生美感。张锡坤在《易传“美”、“文”渊源考》一文中指出古代文献特别是《易经》中的“章”为“色纹之美,色纹之美离不开它在视觉上给人的光艳之感。色美本身意味着‘色而明’”。②这一观点极富启发性,“色而明”为美可以说代表了古代一种普遍的的审美理想。归纳起来,我们发现“巧”作为一种技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综合各种形式要素(“四时”、“五色”)2.产生光亮(“章”)。关于第一方面,古代的阐述相当充分,《易·系辞》的“物相杂故曰文”,《国语·郑语》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说文解字》的“文,错画也”都表达了这种观念。汉代的训诂专著《释名》提出的“巧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太平御览·工艺部》)正是对这一阐述的集中概括。“巧”一方面有繁多的义项,同时它跟光亮也有关系,“艳”在这两点上恰好与“巧”相通。《说文解字》释“艳”为“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春秋传‘美而艳’”,段玉裁认为许慎以“好而长”解释“艳”是因为它“从丰”,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国语·郑语》也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丰、长连用表达的正是杂多的统一的中和思想,不论是“丰”还是“长”都可做“繁多”解。古代的“艳”固然表现了一种姿色的繁多,同时在更多的语境下它指代的是由于姿色的繁多而形成的色泽的亮丽,郭璞注《方言》:“艳,美也”直言“言光艳也”,可见最先也是最能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的往往是色泽、容颜的亮丽,因此才有“春秋传‘美而艳’”的惊叹。
  
  “巧”在古代代表了审美主体创造美的事物的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由于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形式要素上,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追求的是朴素的美,崇尚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巧似”。钟嵘《诗品》批评谢灵运“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④51认为颜延之“其源出於陆机。尚巧似”,④91将他置入中品,由此可见钟嵘对“巧似”的评价实在不高。这种观点绝非个案、孤例。《文心雕龙》往往“巧”、“艳”、“繁”连用,“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诠赋》)、“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定势》)。巧是就审美主体而言,艳是审美过程产生的美感。所以刘勰才有“中巧者猎其艳辞”之说。
  
  陆机是《文心雕龙》中“中巧”的典型代表。作为六朝文学的代表作家,陆机以文辞华美著称,曾有“子患才多”的美誉。但他往往驾御不了大的文章,写得繁冗碎乱,这一点刘勰在全书中多次指出,《序志》:“陆赋巧而碎乱”,《哀吊》:“陆机之《吊魏武》,序巧而文繁”,《镕裁》:“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反倒是一些小的篇制如《连珠》写的“文小易周,思闲可赡。足使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杂文》)。陆机有才,但他将才气用力于学,“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才略》),才巧变成了模拟、仿制,写出一大批模拟作品,这也是后世文人多所诟病之处。刘勰十分推崇自然为文,反感人工的模拟,他在《文心雕龙》的开篇之作《原道》中特别强调“自然”,指出:“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画工锦匠外饰的“奇”、“妙”(巧)都比不过自然形成的事物的文采。司马相如他们有学问,但他们的文章是才气支撑起来的,而扬雄等人以学问为依托,“搜选诡丽,而竭才以钻思”(《才略》),将大量的辞藻、材料灌注到文章中,少了一些自然的生气和活力。在这点上陆机和扬雄颇为相像,刘勰《声律》指出“《楚辞》辞楚,故讹韵实繁。及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文赋》亦称不易,可谓衔灵均之馀声,失黄钟之正响也”,陆云《与兄平原书》也认为“张公语云云:兄文故自楚”。⑤140刘勰认为陆机学习楚辞,十分可惜的是他学不入门,一味学习楚辞的艳辞,这样只能是“路头一差,愈骛愈远”。
  
  
  参考文献:
  
  [1]周兴陆.章太炎讲演《文心雕龙》[N].中华读书报,2003-01-22.
  [2]张锡坤.易传“美”、“文”渊源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4]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陆云.陆云集[M].黄葵,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附:论坛跟帖
  
  ■ 如果真的是楼主的原创,应该说楼主思考得非常细致。
  这个问题我想了想,其实倒不好纯粹从文法的角度去寻绎,“吟讽”与“童蒙”也并不能说就对仗了,所以我是没有能把“中”理解为“心”。如果从依等级次第论述的逻辑来看,高才,中等机巧的人,吟诵的人,童蒙者,这样倒也没有什么不合适。
  刘勰这句话,我觉得还是说各种人都可以从楚辞中学习到东西,重点是在赞赏楚辞的雅俗共赏、博大精深,倒没有太明显的借机去否定某类人的意思。至于他对陆机的看法,在其他地方也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
  
  ■回复 2楼 的帖子
  谢谢版主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会参考你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论文要发表在《鲁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再次感谢你的建议。这篇稿子还有两大部分,全文总共有8000多字,可系统告诉我有13000字,传不上去。只好删去前两部分和参考文献
  
  ■引用:
  “中巧者猎其艳辞”这句话《文心雕龙》各家注本解释不尽相同,通常将
  “中巧者”译为“中等才能的人”,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中”做“心”解,也有人认为“中”读去声,动词,做“中的”解。笔者以为后两种说法可能更贴近刘勰的原意,如果我们考虑到《文心雕龙》行文工整,讲究对仗的特点,似以“中”做“心”解更佳(《序志》有“巧心”说)。将
  “中巧者”理解为“中等才能的人”其实是没有意识到“巧”和“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者不可等量齐观。小石以为楼主的解释是错误的,
  第一、楼主沿用范注的解释“中巧犹言心巧”(见《辨骚》注[三〇]),并举《序志》所云“巧心”为佐证,实在只是考虑到了所谓的“行文工整,讲究对仗”等情况,这其实是说不通的,并且也没有深入到“中巧”与前后句的关联来考察。
  第二、如果诚如楼主所言,那么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中巧者”与上句“才高者”是什么关系?它们是不是相对而言的?
  2、“中巧”若解释为“心巧”,那么“心巧”和“才高”岂非一个意思?(因为按冯春田先生的理解:“才高者未必不心巧,心巧者未必不才高”)那按楼主的理解,刘勰的意思是不是“才高者与心巧者都能菀其鸿裁、猎其艳辞”??我们能这样理解吗?
  第三、正因为不能作上述的理解,那我们只能将“才高”与“中巧”作相对而言的理解,即“才高者”与“中巧者”在才智上有“高”、“中”之别,因此二者对楚辞之文才会有菀其鸿裁与猎其艳辞的不同。(以上依冯先生的见解,见《文心雕龙阐释》,P142-143)
  三月份基本不上網,認真讀書,靜靜思考。
  小徑分岔的花園 http://leoster.yculblog.com/
  
  ■ 回复 4楼 的帖子
  leoster,可能你误解了我的意思。“才高者,心巧者”确有相对而言作比较的意思,但不是有些注释按字面意思那样把他们翻译成“高等才能,中等才能”,刘勰的“才”分两类,一种是这里的“才高者”指先天的创作禀赋,一种是“中巧者”指学才,以学问入诗、入文。刘勰不赞成“中巧者”。冯春田显然是不赞成“中巧”作“心巧”解,在他看来这样“才高者”和“中巧者”就没有区别了,若是释为“中等才能的人”就解决这一问题了。其实不然,若做“中等才能”讲,其实就是一种才能的高下之分了。而释为“心巧”就是两种才能的高下之分。我说的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就是这个意思。不知我说清楚了吗.
  
  ■ 楼主对<文心雕龙>的解读总体是非常细致而且观点新颖的,这个版上的几个帖子都拜读过,感觉皆有此特点.其实文本的细读是学问的基础,这个我们都知道,你的这种作风其实正是当今学术界所缺少的,值得称赞!而且,观点的新颖,发前人所未发也是学术论文应该作到的,楼主的努力也是如此.但是,观点应该有强有力的例证为其支撑,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而有哗众取宠之嫌了.建议楼主多方推求,论证再详密些.不好意思,说多了.读天下好书,交不奸猾人。eries, Gzip enabl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710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