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孙强:大学语文教学原则的思考
【时间:2008/11/27 】 【来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 【作者: 江南大学文学院 孙强】 【已经浏览3007 次】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亲近母语、学习经典、传承文化,但大学语文学科边缘化的现状,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降低以及语文能力下降的问题影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这要求大学语文教学做出改革,从而改变现状,解决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确立并且坚持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原则,从而有效地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语文教学是有很大成绩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外语教学的冲击,中学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文本的知识分析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加上大学语文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陈旧等原因,使得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不能准确精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书面写作能力比较欠缺,不能顺利走向社会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文化竞争力也被提到日程上来,国家已开始强调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层面上的母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逐渐得到领导、专家、老师、同学的重视,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上述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倡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原则,这三个原则的贯彻和实施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关于这三个原则的具体论述目前还不多见,笔者对此作了思考,希望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一、大学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原则

    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是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的。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大学语文的根本目的是汉语教育。在教学中,由于汉语是语言的一种,因此教学要遵循语言的一般规律,同时要突出汉语的特点。语言不仅是思想的工具,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的理解和表达,也有利于社会交际的顺利进行。汉语是一门具体语言,这决定了思想工具和社会交际工具的汉语性,因此汉语知识的学习和汉语能力的培养是思想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提高的门径。从民族和文化来说,大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也就是本民族语言和文化教育,目的是亲近母语,培养对本民族语言的感情。如何避免像世界其他地方的原初文化和思想遭受摧残的命运,如何传承民族共同的记忆和民族弥足珍贵的经验,语言像一道防波堤,忠实地坚持着传统和文化遗产的差异性。如何对待母语因此是今天的大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最重要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关键在于坚持大学语文的工具性。

    坚持大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原则要运用汉语语言学的理论。针对汉语的特点,从汉语的结构:字、词、短语、句、段、篇、节、章、书等不同的结构实施教学。这九个不同的结构又可以分为四类:字是一类;词、短语、句子是一类;句子、段落、语篇是一类;节、章、书是一类。就字来说,现代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词”则在许多不同的意义上都是辅助性的副题。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多样的,理清这些错综复杂的形音义关系就等于有了硬功夫,可以读中国书了。清代洋务派改革家张之洞说,想要学经学,必须先学文字音韵训诂的小学。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在语言文字中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西方学者和翻译家对中国文化最敬畏的就是汉字。从语言学来讲,文字是语言的代用品,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并没有多么神秘,但现代汉字使用的问题是很多的,阅读和写作中都会出现,读错音写错别字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说汉字教学是汉语的门径,词汇教学则是语言教学的基础,词汇的语音、语义、结构、功能、语用等词汇学的知识的讲解有利于掌握词汇。词汇是短语和句子重要的组成部分,将词汇、短语和句子归为一类,是从阅读的结构上来划分的,可以看作是句子的细化,就像书法学习先学笔画部首一样,虽然无趣,但很科学。现代语言学原理大部分是基于词汇、短语和句子的语言事实展开论述的。阅读和写作中对词语的理解错误或不准确以及写作中辞不达意等现象也是重要问题。对词汇的学习要两个要求:一个是精确度的把握,一个是词汇量的积累。汉语语言学理论对语言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学生学习母语有很大的帮助。

    二、大学语文教学要坚持人文性原则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树立人文精神的要求。现代一般所说的人文精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现代社会语境中回归人本身是人文性的重要内涵。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人类从思想上进行整体观照难以脱离的命题。自人类产生以来,文化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自身。对文化的诉求就是力图对人和人所生存的世界的理解。关于“人文”这个词语,早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篇就提到了,“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为先。”关于“人文”的含义,刘勰在该篇的开头说,相对于天地而言,“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的人文观对大学语文教学有着现实意义,除了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肯定外,还通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从而形成优美的文章,这对大学语文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这样坚持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就包括了三点内容:一是人文关怀;二是传承文化;三是文章的阅读与写作。人文关怀是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关怀。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因此对学生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作、人格与尊严进行人性化的观照、理解和尊重是不能缺少的。文化传承是使学生学习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化成果,并能够初步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观察与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1]文章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文章都是人写的,文章写作受到写作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经历、智力和价值观的影响,文章阅读是从这些方面去理解,文章写作是从这些方面去表达。

    三、大学语文教学要坚持审美性原则

    大学语文课程的审美性是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要求。大学语文的现实目的是培养语文审美知觉。“审美”一词起源于希腊语,意思是通过感官的知觉,现代意义是指我们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时所感受到的一种经验。审美知觉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而审美知觉则来源于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力或特殊的兴趣。“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近代美学的中心命题强调审美的超功利性从而将审美鉴赏同其它逻辑的、实用的、经济的、道德的评价区别开来。[2]而在应试教育现实的压力下,语文学习的美感被败坏了,一般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读书也少了。强调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就是通过用一种无利害关系的愉快的感觉调适学生被败坏了的语文审美感觉,从而重新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3]感兴趣是审美鉴赏的第一步,然后才有可能谈审美知觉。

    坚持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原则也就是要坚持大学语文的文学性。文学性是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创造的审美性。同其他艺术相比,因为文学的媒介手段是词语,我们用词语来思想,所以文学能深入到一切思想所能到达的领域。文学是内在性的诉诸于心灵的艺术。文学通过词表达思想,表达一种感情态度,常常有隐喻一样的言外之意。这与应试教育下注重知识性的语文教学是不同的。知识性和审美性是文本中相互混合又相互对立的两个组成部分,知识性注重对文学文本的分析性理解,审美性可以使学生通过快乐或同情的感情实现对文本的更高的理解。

    四、结语

    上述大学语文教学原则是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时期而提出的,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是语言能力培养的要求,也是新的国际环境下母语教育的要求。大学语文承担了语言教育的功能,通过坚持和加强母语教育,使年轻一代热爱祖国的语言,认真学习祖国的语言。使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也越来越高,通过特有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提高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学生提供美的享受。大学语文的功能不能仅限于教育的功能,还有认识、审美和娱乐的功能。大学语文的认识、审美和娱乐的功能要适当地加以强调和突出,大学语文的教育和认识作用需要通过审美作用和娱乐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逢振,王晓路,张中载.文化研究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1-3.
    [2] 朱迪.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2
    [3] 王本朝,肖向东.中国语文[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467-497.

    (责任编辑:郝丹立 责任校对:李舒)

    作者简介:孙强(1972-),男,江苏徐州人,江南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372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