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张静文:大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与思考
【时间:2008/11/25 】 【来源: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 【作者: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张静文】 【已经浏览4320 次】

    【摘要】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大学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因此引起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的普遍关注。本文仅以多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探讨其使用的方式和发挥的效用以及使用中应当重视的几个共性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应用 大学语文 课程建设

    2004年以来,我院对教学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改造。多媒体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手段迅速进入各专业各学科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并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绩效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形式要素。当然,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是有差异的,但就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来讲,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所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一、多媒体的涵义及进入大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多媒体中的“媒体”是指一种表达某种信息内容的形式,多媒体,即是多种信息的表达方式或者是多种信息的类型,目前,多媒体这一术语几乎已经成为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的同义词。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是由“multiple”和“media”二词复合而成的。媒体(medium)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中文常译作“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文字、声音、图形等,中文译作“媒介”。所以与多媒体对应的一词是单媒体(monomedia),即采用单一存储实体单一传递载体的传递信息方式。从词源上看,多媒体就是由单媒体复合而成的一种集声光色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传递手段。或以声为主,或以像为主,或将其结合为音像文件,共同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同时调动人体的多个感官联合参与感知活动,从而多维度、多层面地激发人的兴趣和思维的活跃。①多媒体教学是集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利用计算机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或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方式。无疑,多媒体进入大学语文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上世纪50年代至今,教育心理学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发展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在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双重变革: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也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用建构主义指导多媒体教学,将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大学语文是我院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实践性的特点应当得以突出,因此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这与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能够灵活动态地进行文字图形图像的相互转换,因比可以通过链接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声音和影像资料打破文体之间的界限,使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感和强烈的参与冲动,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争相发表见解。而“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版”的传统单调的课堂模式,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若想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难度要大得多。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的异时性变为共时性,从而激发想象,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多媒体是通过直观显现来传授知识要点的,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异时为共时。这与信息的内容特点和接收的方式密切相关: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来感知外部世界,这些感觉器官把有关环境的数据传递给大脑,由大脑来解释这些数据,同时把当前发生的情况与先前发生的情况加以对比,最终使我们获得信息。多媒体系统作为一个建立在人与环境之间的系统,实质的目的是要协助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和操作。这种交互作用由于多媒体系统的介入将我们人类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大大加强,既扩大了范围,加快了速度,又增加了存储,而且更易于接受。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为学习者创设了新的认知环境。因此,一段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可以使学习者沉浸在古诗词所表现的优美意境中,而一段影像资料的播映又可把学习者带入时空悠邈的历史瞬间:或为教学内容提供写作背景,或给学习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形成一种文化场效应,使教室里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作用可以使学习者的性情得到陶冶,从而激起学习者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求知欲,进而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再者,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使课堂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大学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数少,这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走出的效率困境,而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含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单位授课时段的使用效率,而传递信息的速度迅捷和质量上乘正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所在。教师可以把某些知识信息在课前做成投影式课件或资料性短片在课堂上放映,从而大大缩减用于描述和介绍的时间。投影不仅节省了板书的书写时间,而且字迹更加标准规范清晰整洁。投影还可以使两篇甚至三篇课文的同时讲解成为现实,通过制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题材相同而结构各异的文章的不同写法。多媒体的参与使得大学语文课堂的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计划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实践探索

    语文学科的开放性特点使其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结合成为必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已经开始注意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摆脱了应试束缚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有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让多媒体在课堂单元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面发挥作用,从而构建新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和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简言之,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这本来是教授任何一篇课文都应当追求的共同目标,但事实上,不同体裁的课文对教学目标的三要素,其指向是各有侧重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应当考虑到文体特点和教学目标指向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尽力发挥多媒体手段之特长,设法冲破文体之局限,专注于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在一个特定篇目的教学中担负起综合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内涵的任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相应地采取了两种方式。

    其一是体裁侧重式(见表一)。

表一:多媒体使用与课文体裁对应关系表 

 

课文体裁分类

诗词曲赋

小说散文

议论文

多媒体应用方式

配乐朗诵

音像资料

结构投影图

应用目的

熏陶陶冶

知识拓展

思维与写作训练

效果显现

营造氛围

直观形象

条分缕析

教学目标指向

素质培养

知识获取

能力提高

    大学语文教材将课文按体裁分为三类,每种文体对教学目标的指向都有所偏重。小说散文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增加知识,丰富阅历,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在这类课文教学中链接相关的音像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议论文主要倾向于理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投影式课件,将论文的结构特点和逻辑思维线索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诗词曲赋的教学则重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精英文化教育,配乐朗诵或相关古典乐曲的使用,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唤起民族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注意到不同课文的体裁特点,采取相应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指向的纵向最大化实现。

    其二是内容延展式。

    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有开掘深度并有思辩爆破点的教学篇目。它要求教师课前必须搜集大量的多媒体资料进行剪辑、重组和链接,精确地计算出每一教学步骤所需要的时间,精心设计课堂结构,通过一个特定篇目的教学,追求教学目标的横向最大化实现(见图一)。

图一:内容延展式教学示意图

    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多媒体手段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指向教学目标的三要素。《李白诗二首》、《鲁迅杂文二篇》和《听听那冷雨》等篇目就特别适合于采用内容延展式来组织教学。

    大学语文的每一课程单元为2学时,100分钟。多媒体的使用量一般控制在三分之一以下。教师的讲析占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参与占三分之一或更多。学生中大多数喜爱文学,司法文秘、金融法律事务、电子商务等专业,都成立了文学社、剧社、辩论社等业余社团组织。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观念,对近几年的畅销书大都有所涉猎。教师于是因势利导,在教学中链接相关作品,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精神需求,并以此设置论题,引发讨论和辩论(见表二)。

表二:多媒体使用与特定篇目教学情况一览表

 

课文名称

李白诗二首

鲁迅杂文二篇

听听那冷雨

材料内容

中华古诗词

水煮三国片断

水煮西游片断

鲁迅诗歌谱曲

鲁迅之路

Q正传片断

从母亲到外遇②

乡愁

我的中国心

材料形式

音像、文本

音像、乐曲

文本、朗诵、歌曲

所用时间

20分钟

26分钟

16分钟

论题设置

李白诗歌与诗人性格特点之联系评析

鲁迅对中华民族心理的深刻剖析之评判

对中华传统文化和

现代文化的看法

参与方式

辩论

讨论

读书报告

    《水煮三国》、《水煮西游》的作者成君忆先生用现代管理学的理念重新诠释古典名著,重新解读文学历史人物,这种创新思维方式对学生具有启发意义。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用现代理念重新解读李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于李白性格和诗歌创作的观点达七种之多,在争论中观点趋向两方,形成辩论局面。多媒体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得到了珍视。多媒体手段与教学过程的整合,使大学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思辩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多媒体使用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践和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尚需探讨和解决。

    其一,应当认清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注意使用方式,处理好多媒体呈现与整个教学流程的关系。多媒体尽管具有先进性、科技性的特点,但它毕竟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进入课堂的,它的使用必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通过多媒体补充的课外知识过多,就可能喧宾夺主,导致大学语文课的异化和本学科知识的弱化,冲淡甚至淹没了教学主题。而多媒体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只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达思想和观点。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应当与教学内容相契合并注意使用的方式,而且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量和呈现时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生成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呈现多媒体,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种追求时尚,为形式而形式,形式偏离内容,不设置问题,不分析问题,不引发讨论,满堂放音影制品的做法,显然是有悖于多媒体使用原则的。

    其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也不应让位于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关系。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时时处于主导地位,但其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多种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组织“协作学习”,学生的“学习——质疑探究——讨论释疑——迁移拓展”应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只能视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不能成为电脑操作员和投影解说员,把教学的主动权让位于多媒体。

    其三,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多媒体进入大学课堂,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性知识,更要努力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目前的关键是要制作出适用于本学科的多媒体课件,它的制作需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搜集大量素材,做好教学设计,将教材、学生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修改,这样才能使制作出的课件符合教学规律,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它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当前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拓展知识领域,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多元化需求。


    (责任编辑:木子)

    注释:

    ① 见《多媒体的定义》,http://www.xp 163.com/infoview/article-432.Html.
    ② 这是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作者在文中把大陆比作母亲,把台湾比作妻子,把香港比作情人,把欧洲比作外遇。表达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拳拳深情。对当代青年中的西化现象,他不无痛切地说:“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余光中散文精选集》2003年12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蔡平编著:《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2] 傅苏黎、杨万利主编:《基础课程现代化教学改革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3] Edward Sallis著:《全面质量教育》,何瑞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4] 查有梁著:《新教学模式之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5] 周军著:《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张静文: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人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院级立项精品课《大学语文》课程组成员。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32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