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陈卓:论大学语文教学的文学视角
【时间:2008/11/25 】 【来源:宿川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 【作者: 安庆师范学院 陈卓】 【已经浏览3085 次】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日益“边缘化”,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课程长期以来教学视角多样化,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较统一的视角。本文提出用文学的视角来教授大学语文课,利用大学语文得天独厚的文学优势,突出其文学性和审美性,对大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质。文章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学教育功能,并谈文学教育特殊重要的意义,旨在探索提高大学生人丈修养的大学语文教学新途径。

    关健词:大学语文;文学视角:人文素质


    日前,“大学语文”在高校日益“边缘化”,这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不应受到如此冷落,但现状不容乐观。虽然,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还在开设这门课,但在强调素质教育、重视教学效能,讲究课程科学性、合理性的高校课程改革中,大学语文因多种复杂的原因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尴尬的处境?除了商业文化的冲击,大学语文未被教育部列人公共必修课等外部原因,探究今日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自身课程改革的滞后,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视角多样化,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较统一的视角。

    大学语文课程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较统一的视角,这与它长期以来不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有关。关于“大学语文”概念的界定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传统的“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叫人无法说清,难道大学语文的语法比中学语文的难度大?还是所选的篇目更加高深?好像都不是。“大学语文”内涵的不确定性,造成该课程设置目的“多中心”的状态,成为一个“大杂科”,总结大致主要担负着以下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这使该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常常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个人对这门课的理解或兴趣爱好组织教学,缺乏科学性和规范化。或强调其工具性,注重训练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词汇、语法、谋篇布局之类,大学语文成了中学语文的延续,大学生不感兴趣;或视角囿于中文系的专业思维定势,教师花很多精力去讲文学史知识,而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认为这些知识太专业化,不实用,很难接受;近年来,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人试着从人文的视角来探索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如夏中义先生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内容非常丰富,但涉及面太广,包括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艺术等各门人文科学知识,以致有些大而无当,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一门大学基础课程难以承担如此大的人文含量,可操作性不强,教育理想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无法达到教育者的预期教学目的。

    因此,关于大学语文的新课改,首先就是要确定一个科学的较统一的视角,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在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健康地发展。因为,如果课程改革只停留在体例或形式上做一些修修补补,而不是从视角或本质上加以革新,这种改革是很局限的,改革效果也不会明显。那么,用什么样的视角去教授大学语文课,才能发挥其最佳效能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现在有些学者教授提出从文学的角度去教授大学语文:如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评论家李庆西、复旦大学教授部元宝编撰的新读本《大学文学》,在开卷题为《<大学文学>:改良<大学语文>的一种思路》序言中,明确对目前沿用多年的“大学语文”的概念表示质疑,并提出一个新理念“大学文学”,强调让大学生直接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审美熏陶,与古往今来优秀的心灵对话,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还有安庆师范学院孙维城教授在2004年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侧重从文学的角度选用有着高雅品位的优秀文学作品,去培养学生的美好气质与情操。这种全新的文学视角给我很大启发,就我个人教大学语文课的切身体会来说,大学语文课现在只安排一个学期、三十几个课时,这么有限的时间是侧重其工具性,传授语文知识呢?还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常常感到左右为难,如果硬要求二者兼顾,又确实是力不从心,只能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不会理想。从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素质的大学生队伍的思想高度出发,我们认为如何使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适合个体终身发展的教育,是问题的关键。根据大学语文得天独厚的文学优势,提出用文学的视角来教授大学语文课,突出文学性、审美性,侧重对大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质。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学功能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认为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精神的培养上,使学生从中吸取丰厚的人文营养。至于一部分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选修课,如:《应用写作训练教程》、《现代汉语》、《口语交际》等,学生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由选择,进行单项强化训练,缺什么补什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思想: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应从较高的层面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而不能让这样一门重要的大学公共课仍停留在训练文字语言的较低层面上,作为中学语文的补课;也不可让它包罗万象,承载过多的知识负荷,以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用文学的视角来教授大学语文课,虽然不能包办以往“大学语文”和目前流行的,“大学人文读本”的教学内容,但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从文学的角度,以文学的方式,有力地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用文学的视角来教授大学语文课,强调文学教育的功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1)文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从文学开始。大学语文课以特有的文学性对非中文专业的广大学生进行普及性的文学教育,这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关于文学教育的功能,早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鲁迅就认为改造国民性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文学,他在《呐喊·自序》里说:“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文学也许没有鲁迅所说的能发挥那么大的作用,但文学的作用确实不可低估。语言文学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更包含了国家和民族需要传承的人文精神。文学通过向大学生传播人类精神文化,尤其是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而且文学与别的人文读本比较,还有它特有的润物之功,很强的形象性、艺术感染力以及人格和道德的感召力等等,更易被学生亲近接受,能感染人,塑造人,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很好的教化的作用。并且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必然对全社会产生较强的示范作用,影响社会的整体人文风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2)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以人为本,人是精神性的存在,有追求美的需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大声呼吁: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被纳人一个既定的知识体系中,从小学到中学不断在考试,大学教育也不例外,大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不断在考各种各样的证,文本早已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审美教育被淡忘了。没有美,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人的心灵是枯竭的,失去了飞扬的灵性。没有美育的教育也必然是不完全的教育,是与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背离的,所以,对大学生应进行审美教育。而文学是培养人的审美品格的重要媒介,文学作品是作家从生活中选取最能触动他的材料,融人个人的审美情感,并且按照人类美的理想,遵循美的规律,通过美的形式创造出来的,它是美的高级形态,比现实美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大学语文课通过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和教师对那些有着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的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提供给学生一个提升审美层次的东西,一种对于自由的热爱,对于真正的美的热爱,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的审美倾向,让他们接受审美熏陶,怡情养性,确立健康的审美情趣、高雅的审美品位。并且美的作品能唤起学生心中美的情慷,让他们在生活中自然的拒斥假恶丑,拥抱真善美,培养美的操行,进而去表现美、创造美。

    (3)文学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为正处于“灵魂”发育期的大学生,提供宝贵的精神营养。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令人担优,灵魂缺失,精神失落,心灵无处饭依。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一部分大学生面对升学、就业压力,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失意、压抑、自卑、甚至选择自杀。北京高校近两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因为心理和精神问题而休学、退学的学生占休学、退学学生总数的30%至500o,这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文学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谐的人格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对大学生的精神关怀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就是人学,每读一篇优秀的作品,便是在与一个高尚的人谈心。”[2]文学以它的丰富的情感性去直接触动人的灵魂,这是那些理性的知识、理论、观念无法达到的。大学语文充分利用文学擅长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为年轻的学子们精神成人提供一个青春心灵自由呼吸的诗意空间,从而达到情感育人的目的。如: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著名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或者是文学作品中有着崇高理想、高尚品格的光辉形象,去激励学生把这些人作为自己理想的人格楷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高尚的人。文学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还表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较好地调节大学生青春期的焦灼情绪,起到愉悦情感,健全心理品格的作用,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4)文学教育使大学生重新感受母语的魅力。我们正面临着母语危机,母语教育受到外语主要是英语霸权的伤害。在当今“轻母语、重外语”的社会大氛围下,许多高校都很重视外语教育,但本国语言的教育却好像可有可无,大学语文教育迅速萎缩。因为升学、求职、晋职中,外语是硬指标,所以很多学生将大量的精力投人到外语学习中,可以说很流利的外语,中文却很糟糕,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在普遍滑坡。我们不反对学外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懂外语,很难进行国际交流和合作。但是对母语,特别是汉语这样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很深文化底蕴的语言的漠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母语不能仅仅被看作是简单的交流工具,它还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精神。削弱母语教学,将直接影响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影响民族的和平崛起。因此,我们所有的学生都应长期接受母语教育,大学生更不能例外。学习语言,兴趣很重要。大学语文课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深远优美的意境提供给学生一个文学趣味,把他们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对文学的热情找回来,带领学生再度走进文学的殿堂,亲身感受文学,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语言、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加深民族情感。

    (5)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化与科学化的统一。从文理交融,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文学教育不仅能打破专业界限,帮助理工科的学生拓展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更能使他们学会用两双眼睛—科学的眼睛和文学的眼睛去认识世界。对于理工科的学生,专业只给了他们一双科学的眼睛,文学教育增加了一双文学的眼睛。作为未来的知识者应该素质全面,不仅要有科学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也要有文学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我们的大学需要造就知识面宽、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有厚实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的一代新人。[2]

    但是,我们的大学文学教育现状如何呢?进入九十年代,文学衰落了,文学在大学边缘化了,文学教育理念也随之退化。即使在今天社会高声呼吁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也没有突出文学教育。而文学教育在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提高大学生修养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作用,文学教育理应成为整个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至今仍没有引起许多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我们提出用文学的视角来教授大学语文课,就是要利用这门课的学科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很有必要的文学教育。大学语文教学以文学教育为中心,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来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质,这也许才能在困难重重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创出一条健康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现代名人文库.鲁迅小说全集[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2〕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序(修订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卓(1977-),女,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贵池人,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446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