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学会领导

潜心治学,传播文化——记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谭帆
【时间:2015/11/24 】 【来源:常熟电台《常广新闻》2007-11-16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026 次】

本站链接: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

    自从跨入华东师大的校门,谭帆就和华东师范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本科生到文学博士,从讲师到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再到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现在,谭帆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二十多年来,他潜心于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今天的新闻故事请听常广记者唐韫玉撰写的录音报道:《潜心治学,传播文化――记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谭帆》。
   
    谭帆的父亲是小学校长,但是,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的谭帆的读书时代正好赶上了十年文革,1966年进小学,1976年高中毕业,用他的话说就是“文革十年一年没拉下”。(因为我懂事的时候文革已经开始了,基本上没什么书了,但是我印象挺深的还是有一些古典文学的名著,尤其是还有一些字帖,所以我从小到高中的时候还是坚持练字的,这个是很明显受父亲影响的。他也喜欢写,喜欢写写文章啊、我受他影响,有一个熏陶,加上自己这方面有点兴趣。)

    回忆那段生活,读书简直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奢侈事,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有机会读书和有书可读还算是幸运的。(现在回来头来想,因为常熟毕竟是一个文化非常深厚的地方,虽然是当时学校里面不读书,但是周围的朋友、周围的亲戚以及我们周围的环境啊还是有一定的文化的气息,所以还读了一点书,虽然不系统,但是还零零散散读了一些,不至于进大学以后就两眼抹黑了。)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之前已经在工厂上班的谭帆感到:这是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一次重大机会,必须把握机会!但是,考理科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己整个高中阶段两年的书全是新的,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都没学过。于是谭帆决定报考文科。(当时选择专业的时候的确还是我自己喜欢,因为从小文学书读得多一点,所以后来就选择了中文专业,后来到华东师大来也是一个偶然,因为我是江苏人嘛,我的第一志愿还是南京大学。但是那个时候南京大学录取的门槛比华东师大高,所以华东师大后来就把我收罗进来了。)
   
    作为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大家普遍都很珍惜这久违了的读书机会,回来校园以后对读书的感觉也特别好,当时的华东师大的校园里处处弥漫着浓厚的读书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常常是一个人学习的原动力。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对古典文学怀有浓厚兴趣的谭帆就设想毕业后考研继续深造。1983年谭帆大学本科毕业,他决定报考本校本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的研究生。那一年,华东师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共有160人,而整个中文系只招3名研究生,最后也只是扩招到四名。虽然竞争异常激烈,但谭帆仍然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如愿成为了母校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著名学者徐中玉、齐森华先生都曾成为谭帆的老师,在导师的精心指点下,谭帆进步很快。(留在高校是自己的愿望,实际上我这个人没有太多的计划,都是顺着这个势在走,因为读了研究生以后我对学术还是比较感兴趣,也发觉自己的专长好象是在这个方面,所以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我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实际上是一年级下学期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刊物比较高,上海的,那个时候发一个学生的论文很少的。)
   
    第一次成功发表论文,对谭帆以后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同时导师也认为他应该继续走学术研究这条道路,1986年,研究生毕业时他并没有考虑其他的工作,而是顺利地留校工作了。20多年里,谭帆的学术成果丰富,共出版《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优伶史》、《中国雅俗文学思想论集》等专著11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他还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学术成果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1997年,谭帆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4年又入选“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他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多次获得“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奖”和“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一等奖”,他主编的《明清小说分类选讲》被列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现在,谭帆主要有两大学术研究方向,一是中国小说史,重点研究小说名著,侧重于评点。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和谭帆预约了一本有关《水浒传》的评著。在这之前,他刚为出版社写过一本书----《梨花带雨----生旦净末丑的乾坤》,书名由白居易的诗句“梨花一枝春带雨”引化出来,这是一本有关描写中国古代演员生存状况的通俗性大众读物。谭帆的另外一个研究方向是中国戏曲史,这几年又较多地研究中国俗文学史,身为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谭帆主编的三卷本《中国俗文学发展史》计划明年出版。

    谭帆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关注的学术课题可能会引进一些人的质疑,但却可以用古圣先贤的遗训“无用之用,将为大用”来概括这些工作的价值所在。(我们做的这种工作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承工作,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的根,那么我们做的东西是貌似跟现实的东西是还是有距离的,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作为一名学者,治学是根本,然而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强烈的社会意识不可或缺。近年来,谭帆除了潜心于自己的专业研究外,还密切关注着语文教育研究工作,包括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他一方面带领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授做课题,另一方面又担负着上海市的语文教育阅卷室工作。(这几年的语文教育工作我倒是发觉的确作为一个高校教授、一个学者的话,应该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这个对国计民生、对整个的社会文化都有直接的影响的。整个的学术研究尤其是我们人文学科的确是要做一些桥梁工作,一方面就是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一方面就是把这个历史文化影响到大众的生活。)
   
    今年9月,谭帆应邀到浙江一所中学去做讲座,题为“高校需要怎样的学生?”讲座上,他提出了自己多年来对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考,比如应试教育问题。谭教授提出,应试教育带来的就是学生不读书了,或者说读书变了味,不读文学名著、历史名著,不读自然、社会科学图书,只读考卷,只读教科书,只读教辅书,这实际上也是现实社会功利主义的表现,不利于培养全面优秀的人才。而在应试教育的现实前提之下如何学好文化,提高修养,早日成才,家长、老师及全社会应该引导孩子多读点书,懂得一点读书,这尤为重要。(我觉得没有其它途径,可走的就是读书,书要靠读出来的,而且这个读不是在网上读,要拿在手里读,为什么,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吸纳的过程。阅读是一种很好的习惯,据说欧洲人阅读还是很厉害的,包括日本也是这样,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阅读的习惯。)
   
    谭帆认为,在学子求学路上,要想早日成才成器,必须志存高远。(我觉得常熟这么一个有文化底蕴地方的学生应该有高远的眼光、高远的追求,另外一个要强化自己个人的兴趣,个体的自主性要强一点,一个人如果一辈子能够做一个自己感觉有价值的而且自己愿意投入的这么一个工作的话,肯定做得好,而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能这么做到的,这就是和谐社会。)
 
    (2007-11-16《常广晚新闻》播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080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