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祁生贵:《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定位标准分析
【时间:2008/11/22 】 【来源: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2006年第(5-6)期 】 【作者: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 祁生贵】 【已经浏览5176 次】

    摘要:《大学语文》在高校里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生文化氛围的作用,但是目前却在一些高校开设不下去了,究其原因是教材缺乏现代社会生活的语言和富有时代特色的范文。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选文上古今、中外、文理交叉等相关知识的整合,突出其自身的人文特色。

    关键词:教材;标准;分析


    现在高校通用的《大学语文》精选了古代、近代和现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能体现崇高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文学家的创作个性和民族特色。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对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大有益处。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国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曾在各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盘搬用前苏联的办法,将高等院校的文科与理科各自分开,成立了许多单科性的院校,致使我国原有的文、理、工、农、法、商、医等各学科融会发展的一些综合大学全部撤散。随着这种剧变,《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不仅在理工农医法商等单科院校不再开设,连在少数保存下来的文理合校的院系里也已没有了踪迹。于是,这门原是当时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就中断了。

    开设了20多年的大学语文课到强调增强人文素质的21世纪,在一些重点大学,居然也开设不下去了。不少学校的大学语文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开成必修课,不受欢迎,大家敷衍了事;开成选修课,门前冷落,只有一些学分实在不够需要填补学分的人才来选。

    这些反映告诉我们,大学语文的问题,首先是课程的准确定位问题。大学语文是一门给中学语文补课的课程吗?学生们的回答已经表明,过去大学语文的失败,就在于把这门课定位为给中学补课的课,一门高中四年级的语文。

    二、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在体例上一般以古典文学为主,以现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为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众所周知,现行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但是教材并没有针对财经、理、工、农、医、外语、艺术、教育等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而是一味地强调对古典文学乃至古典文献的学习,而所选文言文中晦涩难懂的多,文辞优美的少。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及富有时代特色的语文范例很难在课本中找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课本滞后于当下社会生活的被动状态。许多学生认为,《大学语文》与他们的生活差距太大,没办法产生真正持久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一门用处不大的课程,好象得不偿失。

    诸多有识之士也对目前《大学语文》所面临的困境有所体会,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有的倡议在教材中加大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比重;有的在选文上强调那些“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意蕴的人文作品”;也有学者提出用“大学文学”的概念来取代已经失去昔日荣光的“大学语文”。

    三、《大学语文》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整合各种相关知识

    在具体的实践中,几个较重要的问题始终无法回避:

    第一,选文中的古今问题。时代在进步,要求在选文的眼光上也要与时俱进,选择那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篇章,所以我们要重新考虑一下教材中现当代文学类作品的设置,去掉目前教材中那些陈旧的、不便教学的或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第二,选文中的中外问题。我们目前面临着一个全球化的语境,我们接触到外国文化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我们教材中的外国作品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也不一定要选择那些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而要选择那些能够表达人类普遍认同观念和展示时代进步的作品。

    第三,选文中的文理交叉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那些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现在一些“大学语文”的革新思路恰恰在这一点上没有充分的考虑,而使一门大学公共课的设置向中文专业课程过分倾斜,反而弱化了“大学语文”本身丰富的内涵,最终使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

    (一)遵循“新经典原则”

    叶圣陶教育理论中论及语文教材选编的标准时认为,要选择那些文质优美、脍炙人口、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具体就是:一要思想内容好,二要语言文字好,三要适合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大学语文》(修订版)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它在选文上大胆地遵循“新经典原则”,这个全新的理念不仅涵盖了已有定论的古典文类,而且还敢于为古典文类“缩水”,增加了一些具有潜在经典价值的今人时文。另外还增加了爱因斯坦、爱尔曼、罗素、东山魁夷的作品4篇,有效地解决了选文上的古今、中外和文理交叉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选文加入了台湾地区余光中、龙应台、林海音三位作家的作品。教材在时文的遴选上也独出机杼,挑选了一些具有潜经典意义的今人作品,如陈从周的《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阎连科的《黑猪毛白猪毛》等,固然这些作品未必一定成为通常意义上的经典之作,但选家的眼光和胆识还是值得称道的。

    (二)突出表现时下所关注的主题

    《大学语文》(修订版)还适应时代的要求,在选文中突出了对当下时代所关注的主题的表现。如文明的冲突与对话(《废墟的召唤》,宗璞),人与历史文化的共生共存(《常德的船》,沈从文),家国忧思(《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傅雷),做人与治学(《曾国藩家书》;《致儿子书》,张之洞)。这些篇章均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进行了解读,具有历史感。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开拓视野,增强他们感悟时代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富于强烈的人文色彩

    高教版的《大学语文》(修订版)并没有因为大胆的创新而淹没了“大学语文”教材最基本的人文特色。当下人文性的表达一般是从文学开始,进而涉及到历史、哲学,从而进入整个人文学科。这本教材无疑和时代的思潮相适应,并着重将自己所具备的人文性更多体现为一种现代性的人文意识。它在体例上所设置的8个单元均以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方面审视人类社会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的文化现象,其中有“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冲突与对话”的文明发展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天工开物”的科学人文观、“文心诗品”、“美的历程”的审美观,也有对于民族、祖国、故乡等不同层面的人文情感,又有对自由、民主、正义、平等人类理想的追求以及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现代人文精神诉求,这些无不表明了“人文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从《大学语文》不长不短的历史来看,每一种新的教材的出现,都代表着一种编撰思想和观念上的变化。如果我们改变一下眼光的话,就会发现,其实每一本《大学语文》都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朝着共同的人文理想不停跋涉途中的一个驿站,它永远是在进行时态中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托,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宁.高级母语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J].中国大学教学,2004,(6).
    [2]秦世家,杜志明.论素质教育[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3]徐中玉.大学语文(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祁生贵(1970-),男,藏族,青海平安人,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531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