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孟庆荣: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大学语文教学
【时间:2008/11/22 】 【来源: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 【作者: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孟庆荣】 【已经浏览3137 次】

    摘要: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作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环境下最理想的认知工具,利用这种技术支持,大学语文的教与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多媒体信息技术;大学语文;教与学


    多媒体信息技术,已渐成为语文教学广泛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在提供信息含量、创设审美情境、优化教学效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由西方传至我国更是提供了坚实的现代教育革新应用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其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融通而建构的知识体系;其二,学生作为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对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三,于此过程中,建构出属于学生自己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就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尤其应该倡导教师和学生都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因为,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重点放在了学好文学作品精神层面,经教师的引导、启发、协助和支持,学生力求深层理解其中所蕴涵着的丰厚文化内蕴和人文精神实质。因此,平常意义的教室和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才能方便、快捷地建设起这样的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意义建构

    (一)对学习目标的深层理解

    意义建构的学习旨在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要切入某个知识主题或某门学科的核心思想,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知识获得是学习的重要目标,而知识获得有不同的水平。在大学语文学习中,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实质,或者只是一些字面的理解,或是只能应付教材里的习题等,而深层理解在于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把握,而不是只关注字、词、句、篇的一些知识表征。因此,学生建构起整合的、结构化的、灵活的、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对学生的心智启迪和能力的养成会更好。

    (二)学习过程的高水平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对知识信息的记忆、积累和应用。建构主义的教学和学习则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完成,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把旧经验与新经验进行整合,借助教师的帮助将学习的重点置于一个宏观、特殊情境中,学生可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或工具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历练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探索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情境”对意义建构有激活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起关键作用;要动心设计学习环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完成意义建构。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学习目标定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学习目标定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意义建构的学习目标应是明确的、定向的。目标由学生自己设定,教师可协助处理。目标的形成还与实用性和复杂性的跨学科的整合性任务相关,就大学语文而言,人文教育需要学生尽可能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视野。仅有单独学科的知识经验是不够的。将来,每个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诸多问题,要与各种人、各种事打交道,综合智能的形成有赖于接受和融合各科类的文化与生活经验。

    学习情境创设。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我们应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情境创设当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情景创设的实际意义在于情感作用。真实情景的创设和模拟,能够有效地给学习者以刺激,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从而达到学习效果。大学语文教与学的意义建构的情境创设步骤为:第一步,目标引入——设置期待情境;第二步,课题形成——设置悬念情境;第三步,问题定向——设置疑惑情境,第四步,成果获得——设置探究(评判)情境;第五步,意义建构——设置应用情境。

    以朱自清《背影》为参考课例,总体设计如下: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2-3人为一个学习单位。

    2.意义建构(主题):文学欣赏或文学比较:《背影》——永远的风景。

    3.学习目标及重点:“背影”是情感的聚焦点;写实与白描手法;关注人物心灵世界,作品人文精神。

    4.问题定向:画出本文主导情感线索的坐标图;本文在情感调度和材料配置上与一般作品不同之处;以“背影”为中心的整体结构特点;关注中华文化,传承人文精神。说明:学生可参考前四题,自行设计若干个问题。

    5.课程类型:情景模拟、问答、商讨、调研、表演等。

    6.学习资源:教材、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网络等。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

    8.学习成果:PPT、动漫展示等。

    学习情境的设计,着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问题背景,使学生产生学习冲动,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的选择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环境的选择,最好是选择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展示社会文化背景和提供适当的认知工具。当前可供选择的主要有以下多个类别:适合于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多媒体综合教室;适合于个别化学习的以CAI为基础的电子阅览室;适合于协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适合于资源共享的学校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内联网络系统和国际互联网络系统等。学习资源的设计为,确定学习某一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一种资源所起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这些资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而设计或选择,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属于学生最理想的认知工具。

    学习策略设计。学习策略设计指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第一,要让学生用探究法、研究型学习去建构知识,同时学会“协作”与“交流”,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需要既肯定、否定他人,也肯定、否定自己,既被自己肯定、否定,也被他人肯定、否定,无商讨式的交流,也就不会有进步。第二,学生将当前学习的内容与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第三,学生应消除依赖心理,主动去搜集、分析、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三、意义建构的个性化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独创精神,意义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知识结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的结果避免了机械复制或记忆教师所提供的现成结论的弊端。

    思维超越。文学作品最具个性特质的就是它的人文性。文学欣赏实际上是进行一场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人文性的终极目标是要引领学生达到“精神超越”。这种超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超越、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最终形成学生的超越意识、超越能力和超越人品。

    独特的意义建构。文学作品蕴涵并传达着作家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其核心是意象的重建。意象的重建不是对作家创造意象的简单复制和记忆,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也叫第二次创作。它需要借助联想与想象,通过自己的感知、情感和心智共同完成。这就形成了学习主体对文学意象的丰富性、开放性、复杂性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学生的个性化色彩、独特性发现、创建性的意义建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儿子”的“父亲”(朱自清《背影》)。

    然而,我们还要关注本论题的另一面:

    意义建构要有学生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学生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或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已经建构起了知识经验系统;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的转换、迁移或变质。譬如,文学作品的欣赏,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或叠加,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这就要求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的融通和交互作用。这对于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再使认知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习过程要有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不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疏导,使学习活动向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心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的策划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的角色。教师敢于“退居二线”,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另外,学生之间也将会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合作设定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模拟等形式,学生从中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欣赏、争辩、互助。此外,学生还可与不同领域的专家或社会人士进行交流,从而在探索过程中能得到更广泛的支持。比如,学生可以就《红楼梦》问题通过电子邮件访问红学家,可就《雨巷》的创作背景采访戴望舒的家人等,因为信息技术淡化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

    意义建构的理性化。在建构学习过程中,虽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建构出学生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知识结构”,但这种强调是基于理性思考的前提下,关键还要符合知识建构的内在规律。

    四、让语文成为精彩的语文

    建构主义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而是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构想、交流与表现的欲望。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语言与非语言形式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现身情境中去学习语文,这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课程“建构”关系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只是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些初步思考,就此论题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思索。笔者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给大学语文的教与学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去尝试——把创造还给教师,把需要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何克杭.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43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