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陈传万:大学语文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时间:2008/11/22 】 【来源: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06 】 【作者: 安徽科技学院 陈传万】 【已经浏览2886 次】

    摘 要:大学语文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公共课。本文在对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语文新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准确定位,重新认识课程性质;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行多样化的考试与考核方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新教学模式


    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同政治思想课、外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有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不仅是课程,教师也在被日益边缘化。高校教学体制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更让一些优秀教师纷纷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的品鉴水平不太理想,尤其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都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课程定位不稳定

    没有哪一门高校课程象大学语文这般教学目的不明、课程定位纷繁复杂,这导致了各个开设此课程的高校,甚至同一高校讲授此课程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皆各行其是[1]。

    (二)教材混乱,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

    目前,在各高校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就有数百种之多。影响比较大的有:

    一是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织编写,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大学语文》。该教材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但编写体例尤其是分组排列给人零乱感,同时时间已过去近10年,教育对象、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新的优秀作家、作品不断涌现,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审美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该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篇目重复严重。

    二是普通高教“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陈洪主编,高教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的《大学语文》。该教材优点即初步实现了“课本+教学参考+导学+辅教光盘+网络教学平台+拓展读本+学科网站”,且教材正文图文并茂,其不足一是侧重于本国文学,外国文学涉及非常少,不利于学生拓宽视野;二是图文并茂过多,显得花里胡哨,不适应于大学生。

    三是由丁帆等主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大学语文》。该教材特点是体现“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但不足也较明显,一是新经典是否真正“经典”,没有公论;二是分组排列标准不统一,选文零乱。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自1978年南京大学首开大学语文课程以来,人们对大学语文进行了各种改革和试验。较突出的有:

    昆明理工大学的问题讨论教学模式。该模式以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以讨论形式进行问题的发现、探究。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重点选讲文学史上十位左右有教育价值的作家及其作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云南财贸学院和新疆职业大学的情境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以上模式基本上是从教学方法着手,忽视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的研究和改革。种种迹象表明,世界文化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言以及汉语所负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新文化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大学语文教育应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操作。

    (四)考核方法单一、刻板

    目前大学语文采用的考核方法大都是闭卷考试形式,这种考核方法一定程度能够反应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但却不能真实的体现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大学语文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结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制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逐步实施以拓展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材革新、以更新教学模式为主题的方法尝试和以优化教学主体为本源的学法探讨三位一体的改革方针,构建大学语文新教学模式。

    (一)准确定位,重新认识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被赋予太多的责任,如让学生学好文史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传承文化等等。人文学科确实有这样的功能,不过针对大学语文这个“具体”来说,它是很难甚至是根本做不到的。因此,重新认识课程性质,准确定位是非常必要的。

    徐中玉在《大学语文》(第八版)给大学语文这样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他还说:“我们对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必须避免长期存在且有很大影响的两种思维模式。一是工具性模式,……二是文学史和文化史模式。”[2]

    实际上,大学语文课应是以全面培养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的课程,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公共课。

    (二)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改变由过去指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为主为启发学生形象思维、培养人文精神为主,力求使这门以古典文学为基本内容的知识课,变成贴近时代的素质教育课。

    具体来说:一是尽显“大学语文”之“大学”特色,不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重复。二是注重经典,定位于“人文精神”与“素质能力”双向教育的高度。爱因斯坦说过,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因此,所选讲的作品应是经典的,通过经典阅读,培养人文精神。三是给俗文学一定的地位。如果没有金庸——套用博尔赫斯常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将会贫乏得多”。可以选讲金庸等通俗作家作品。四是更贴近当代生活。教师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是不同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经典,有可能会忽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爱好,可以选讲网络经典作品,选讲大学生同龄人经典作品等[3]。

    (三)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黑板学生抄黑板的状况,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课件的制作、视听媒体资料的运用,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张力、形式和趣味。

    注意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领悟能力,进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注意运用计算机网络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拓展有限的教学容量和空间,把教学内容延伸至图书馆、互联网。

    (四)实行多样化的考试与考核方法

    采取松散式的考试方法,即可以规定在一个大范围内,不脱离大学语文的基础上,任由学生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只要学生表达的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就应该说达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江亚丽.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3(2): 123-124.
    [2] 徐中玉.大学语文[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 高国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思[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5(4): 9-10.

    (责任编辑:郭万红)

    作者简介:陈传万(1965-),男,安徽省庐江县人,学士,安徽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05276)。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04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