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孟新芝: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08/11/21 】 【来源: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3月 】 【作者: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孟新芝】 【已经浏览3038 次】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主体的需要;课程性质的要求,并进一步提出了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方法:做好整体安排;开展互动式教学;贴近认知规律;改革考试方式。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模式;大学语文;以人为本;课题;主体性


    所谓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确立课题,广泛搜集材料,独立思考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起来,明显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能力的养成,通过学生对学习内容自发性的领会与吸收,自主地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大学语文教学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即通过教育把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而传统的语文教育偏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反复训练,对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培养不够重视,而后者正是现代教育观念下语文教学渗透素质教育理念所应实现的目标。大学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学能力,这就必须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2、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及教育目标所决定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前国家教委在《大学语文》出版前言中指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即“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名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概貌,提高汉语阅读、理解及写作水平,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即指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灌输式学习、机械模仿而获得。但“人文性”目标的实现,则无法通过反复训练和简单模仿获得。近年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普遍认为语文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教育和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使他们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养成健康心理和积极取向,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生命。这些目标的实现无法依赖外力,只有学习者主动去体验,全身心地融入,才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得到感悟,从而进行情感内省,获得精神升华。所以,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人文性”这一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而研究性教学模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手段。

    二、大学语文教学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方法

    1、做好整体安排,确定研究课题

    大学语文的学习范围涉及古今中外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经典名作,面广而博,但课时量很有限。这就要求授课老师精心取舍,巧妙安排,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对于所要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教学时数。为便于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教学的结合,教师上课伊始便可以把教学计划发给学生,让他们对所学范围认识有相对清晰的轮廓。

    在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对两种课题进行研究,一种是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养成获取知识能力的拓展性课题,其所涉内容属教材之外,但和教材内容有一定联系。另一种是关于课程知识学习的学习性课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好教材覆盖的内容,并养成相关能力。

    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来说,一学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3个拓展性课题,作为课下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其中两个课题的研究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论文形式提交老师。另外一个课题的研究则以集体形式进行,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最后以汇报发言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学生确定拓展性课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尊重其兴趣和选择,由他们初步确立研究对象。但由于学生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可能确立的研究目标不切实际,比如过大、目的不清晰等等,这就要求老师进行指导,对学生初步提出的研究课题提出修改建议,学生在参考教师意见基础上最终确定课题。

    其次教师还要对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介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提炼观点,修改大纲,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随时沟通交流。所以在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方面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做到教师指导和学生研究紧密结合,变“被动地讲”为“主动地教”,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互动式教学

    除了做好对学生课下自主性研究的指导之外,为尽快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堂教学模式应做出相应调整和跟进,课上课下双管齐下共同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要在授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习性课题,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课题内容,同学之间有分工有合作,遇到问题共同讨论,商量解决。在教师讲授之前由各小组同学分别汇报学习研究情况,并对研究内容发表小组意见。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古文的讲授,既节省了大量时间,又改变了古文教学由老师一人翻译讲解为主的沉闷单调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同时由于讲前阅读是一种障碍性阅读,大家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运用以前所学知识,既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由于采用分组讨论形式,同学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及不足,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和补充,这样有的放矢,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给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教与学形成互动。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引导和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或途径。

    3、改进教学思路,贴近认知规律

    传统语文教学常采用灌输式,把现成观点强加给学生,不留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空间,教师总是一上来就告诉学生是什么,是怎么样,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这既剥夺了学生作为主体对问题发表见解的权力,同时也断送了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机会。

    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就必须承认和正视主体性的存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有意识地改进教学思路,把启发和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结论作为指导教学的原则,使教学方法贴近学生认知规律。比如在讲授“诗经的内容”这一问题时,不要先把现成的对作品内容的分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具体作品,在对作品有具体感受后自己总结。或者老师可以从“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观点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诗经》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一步步把大家的思绪引向那个远古时代,先想象那个远古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再结合具体作品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使知识的传授不再是生硬的灌输。

    其次,对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或情感,更应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让他们认识和感受,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同观点可以争论,从中碰撞出火花。因为人的真实的内心感受是无法强加的,当他没有感到崇高时,硬要让他认同,作为一个自主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既便不进行争论,也肯定口是心非。用这种方式去;统一思想,,结果只能是阳奉阴违,更不可能让他的认识得到提高。对于情操的培养,感染的力量,远远大于说教的力量。所以,对研究性教学来说,教师要提高精心设计与安排,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进入作品氛围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感受、感动,领悟作品蕴含的优秀文化、高尚人格、美好的人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得到提升。

    4、改革考核方式,巩固教学成果

    为使研究性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首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把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成果及课堂表现认真评判,全面考察,制定相应比例体现在考核成绩中。

    研究性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能力培养,所以对应的考核方式也要以能力评定为目标,基本方式应是经常性的表现评定,如学习态度、搜集的研究材料、论文的质量、发言的见解水平、知识掌握的灵活性等等,都在评定范围之内。因此,老师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进行成绩评定。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入团队竞争机制,小组互相打分,小组分数决定每个成员的成绩,以此促进组员间的合作,同时形成积极竞争的氛围和压力,保证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有效。

    其次,考试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式,也可以开卷与闭卷结合,既可以是试卷式,也可以是论文式。下表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的大学语文成绩评定表,仅供参考。

    总之,考核是手段而非目的,它的存在应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作保障,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精力投入,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被动局面。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正是为了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亚军.研究性学习之我见[J].青海教育,2003(4).
    [2] 潘为烈.近年来语文课程和教学若干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2(2).
    [3] 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
    [4] 霍益萍,张人红.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2001(11).

    作者简介:孟新芝,女,新疆人,硕士.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行政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74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