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彭合成: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考
【时间:2008/11/21 】 【来源: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5/02 】 【作者: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彭合成】 【已经浏览3035 次】

  摘 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现代科技手段应有一个合理的认识。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之中,能增强语文教育的形象性,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认知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但应注意的以下问题:1、“图解”能力的有限性;2、容易产生思维上的定格性;3、可能导致阅读上的懒惰性。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手段应以合理定位。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人类早期的语文教育活动中,口述言传一直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新技术革命、信息化时代给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带来了新技术与新手段,同时也为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带来了挑战。最有代表性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如运用Powerponit投影,把声音(朗读)、图片、影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还有的把一些多媒体课件放在英特网上,进行网上教学。

    一、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初步特点

    设备电器化 传统的教学设备陈旧、落后,主要是粉笔加黑板。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主要有:幻灯机、投影机、收音机、电唱机、电视机、放映机、录音机、录像机、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以及配套的幻灯片、电影片、电视片、录相带及磁盘、激光唱盘等。

    教材声像化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文字符号表现教学内容,把客观事物抽象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用影像与声音表现教学内容,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可让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手法多样化 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电、光、形、声的互相配合,十分多样丰富。它可以通过大小互化、虚实互化、快慢互化、远近互化、动静互化、繁简互化等表现手法,使许多看不见、看不清的教学内容变得真切;抽象的变成具体的;复杂的变成简单的;遥远的变成现实的。

    二、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优势

    增强语文教育的形象性 语文教育内容本身所固有的形象性是其他许多学科难以与之相提并论的。但过去由于传播媒介仅限于印刷媒体,所以这一形象性的优势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今,声、像媒体蜂拥而至,并迅速普及,其独特的功能与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语文学习材料;声、像、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声、像媒体可以其鲜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像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听、说能力的直接锻炼与培养过程。因此,新技术、新手段有利于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认知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认知活动,可以在大脑皮层上建立多个暂时神经联系,从而有利于记忆效果的提高,有利于理解效果的提高。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新技术、新手段通常是声、像、文字同时出现,这使得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处于运作状态,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单位时间效益。

    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一个被动的听众,只有在那高水平的课堂教学中,他们才能有所参与。但这种参与仍属于“动口不动手”。事实上,由于实行班级授课制,每个学生的原有水平参差不齐,需求趋向各不相同,要想让全班学生同时卷入学习过程当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对于班级授课制这种无可避免的缺陷,新技术、新手段可以作出有益的、有效的补充。辟如,电脑辅助语言学习软件和语音实验室,可以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主动地进行学习,直接由自己发现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还提供了让学生自己有系统地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学的可能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其学习效果始终成正比例关系,如今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主动投入程度不高,也是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现实问题,新技术、新手段的使用,至少可使这一问题得到部分的解决。

    三、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局限

    “图解”能力的有限性 对“语文”含义的理解,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传统的理解是包含语言、文学两大部分。据了解,各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侧重文学的居多。这样的内容定位应当是妥当的,它可树立起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生硬面孔明显不同的课程形象,体现出大学语文重在人文精神教育的要旨。然而,当文学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时,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其局限性。因为视觉形象的生动展现并不能完全对等于深层次的意义、意蕴的阐发,那些深层次的人文意蕴不是画面所完全能表达的。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就只有以哲学的、历史的感受去领悟,才能体会诗人那份旷古的幽情。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全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记叙修楼的经过和作记的缘起;第二部分描绘洞庭的风雨和晴明两幅互相映照的图画,极写了雄伟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景象。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如用音像手段再现,确会使人羡叹“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收到比讲解法更好的效果。然而文章的第三部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部分在全文中可谓举足轻重,是画龙点晴之笔,在前二部分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时为“迁客”的作者能走出个人狭隘的情感樊篱,提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这种饱含世事、深情的议论,这种深邃的思想,这种积极从政的精神,这种高尚的人生准则,恐怕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也难以为之。苏轼《前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彼,而卒莫消长也。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图象作品面对如此,也会觉得无用武之地,而勉强为之,也难以将其含意表现确切,还得靠师生去体会、体验、感悟其中的博大精深的变与不变的哲理意蕴。就审美而言,要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光有“悦目”是不够的,还必须进入到“赏心”,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学生个体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容易产生思维上的定格性 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这是因为语文科培养人使用语言、会思考的能力。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只有当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种种努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高度契合于学生思维水平发展之时,语文能力的发展才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在上文学课时,如果过多依赖于音像教学,可能使学生的理解、思考“定格”在音像所提供的形象上。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诱发想象力,而是在束缚想象力,且不必说那些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的劣质音像制品。其实,文学中活跳的形象总融注着深刻的情和理,它要凭借读者自身的阅历、知识,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探悟和体会,去分析和判断,以获取新的和独特的东西。因此,对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来说,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而一千个读者就可能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形象,因读者不同而有不同的想象,从而产生丰富的理解,但正如鲁迅所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因为那些画像、戏剧、电影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就成了穿印度长衫、消瘦、寂寞的摩登女郎。鲁迅认为,从文字上想象林黛玉,须排除这种“先人之见”。鲁迅本人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在文学读者的心中也是一个丰富的形象,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但自从电影《阿Q正传》搬上银幕后,那位滑稽演员的形象就成了大众心目中的标准阿Q,这就是音像传播的强大力量。对此,当然不能一概否定。然而,对于大学的文学教育来说,如果图像的力量压抑甚至扭曲了文学的审美想象,这对开发学生思维、理解和欣赏文学,都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直接阅读文字、理解文字的能力是人的高层次的文化能力。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学生又过于嗜好热闹的音像画面,那么这种手段用得越多,似乎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目的就会越远。

    可能导致阅读上的懒惰性 语言文字的抽象性与图像的直观性、声音的直接性之间有互补性,但也有冲突性。文字是抽象媒介,既不直观,本身也不如图像生动,直观的媒介可以弥补文字的弱点。譬如,教师在课堂上凭语言文字解说某地位置、山川形状,就不如一段录像更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但是直观媒介也有其潜在的弊端,声音、图像因其悦耳、悦目,其感染力远比文字要强,但是如果每每到此为止,可能会使人形成文字阅读、理解上的惰性,过多地运用,也会先入为主地形成对文字理解能力的压抑,不利于人的潜能的全面开发和协调发展。

    人类的知识有两大来源,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说,主要是一个掌握前人已经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间接经验的载体目前来说还主要是书本,因此培养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技能,形成阅读能力就成为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础文明。基于此,语文教育界把阅读教学放在了一个特殊重要的地位。可是我们已经进入“图像统治文字”时代,对偏重于“读图”而疏远“读书”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是鼓励他们强化平面化的视听,还是引导他们保持和发展阅读文字、思考问题的文化习惯?这是语文教育不能回避的严峻的问题。如果学生只感兴趣于直观的画面、通俗的音乐,而一到阅读文字就缺乏耐心,没有热度和激情,那么其语文能力就难以提高,就会出现对优秀的文句、优美的文学缺乏敏感,无动于衷,不知美在何处。

    语文教学,首先要形成一个基本前提,即学生必须善于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入手去领略其蕴含的丰富内容。这种“披文以入情”、“由表及里”的会读书的能力,正是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的。

    四、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合理定位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国发展很快,这的确给传统的教学以及教师带来了挑战,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如和适当使用,这实质上不是多媒体这一现代科技手段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的问题。这里,笔者只是想强调,在大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手段,毕竟是辅助性的,不应当喧宾夺主,更不能以宾代主。第一,任何手段使用到教学中,都只是辅助性的,那怕是学生最受欢迎的手段,都丝毫不能动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地位。第二,大学语文教本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因而异彩纷呈,有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事半功倍;有的内容运用其他手段可能会水到渠成;有的内容则需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关键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教育对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的问题。第三,在教学中,不管运用什么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信息聚束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诚然应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情况,走出口授、粉笔、黑板、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并善于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也千万不能图花俏、讲热闹、赶时髦,从制作到利用,都应讲实效,一切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出发,一切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出发。惟此,新技术、新手段才能真正呈现出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效应作用。


    作者简介:彭合成(1958-),男,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诗词文学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385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