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陈彦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兼论大学语文课多媒体应用与素质教育的实现
【时间:2008/11/17 】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08 】 【作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陈彦辉】 【已经浏览3066 次】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对大学语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与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相一致。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教材编订、授课内容的选择、授课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学设备的运用等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教师运用先进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设备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语文;多媒体;素质教育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学生上课总课时的大量削减,大学语文课在高校中的位置越来越不重要,大学语文教育能否继续存在于高校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与大学语文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某些专业知识量的积累,也不只是某项专业技能的提高,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只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以人为本要求考虑到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考虑到人的情感兴趣等等更加贴近人的本质的人性化关怀。不是把人当成社会发展的工具,不考虑人性的发展,只是一味的追求科技的提高和数字的增长,以人为本是要把人的需要、人类的需求作为终极目的,知识和技术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在高等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活动,以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成为一个真实的、真正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这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正是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所在。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学习理工科,如机械、电子、化工、土木建筑等,或是虽然是属于社会科学,但是所学专业与中文学科的内容没有交叉,如法律、哲学、教育等专业。在这些非中文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有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增强学生汉语读写能力。汉语作为母语,在各个领域、各个专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早在1981年就曾经强调过语文的基础作用,他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1〕苏先生的话很有道理,语文水平很差的人,想要进一步学习知识或者把科学研究成果表达出来,都是很难的。二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有文献记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大学语文的两个基本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增强人文素质是根本,其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的协调发展,这种协调的、全面的增进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目的,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高度的一致。所以,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就是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生存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教材的编订、授课内容的选择、授课方法的更新以及教学设备的运用等四个方面。

    教材的编订。国内大学语文教材的种类繁多,质量也因编者水平的差异而参差不齐。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但是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订基本上还是在原有架构上的翻新,或是根据权威版本作些简单的更改,很少有高水平的符合当前大学语文教育实际的高水平的教材出现,即使如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的出现〔2〕,也因为其作品分类的新奇和具体教学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受到多方批评,但这些批评毕竟是在承认其编写水平较高的基础上的趋于完美的要求,而不同于对那些为了评职称而不断出现的低水平重复的教材的指责。笔者认为目前教材的编写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大学语文篇章数量过多与教师实际授课时间过少之间存在矛盾,另一个是大学语文教学承担了过多的诸如传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读写知识教育、民族精神以及礼仪道德培养等多种任务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大学语文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和功能,然后再抓住主要问题,协调处理大学语文的附加任务和功能。编订教材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古代、现代、当代、国内、国外文学作品都要涉及,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和世界各国经典作品有一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在各时期作品的比例上,要根据各时期文学作品在中国思想文化中所处的地位选择,而不是根据历史阶段和时间跨度选择,要考虑到对前人思想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一本优秀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教材的编订,是顺利开展大学语文教育的基础。

    授课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订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教和学的范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兴趣、专业特点选择篇章是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关键。教师应该了解,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可以称为精读篇章,这些内容一般是在文学上有突出特点或者是在叙事、语言等方面有代表性的篇章,通过这些篇章的讲解,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很容易掌握相关作品。另一部分是学生在课下自学的篇章,这些篇章一般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的作品,这些篇章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也可以用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的方式监督学生学习。现在部分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篇章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大,不是根据科学的规划来确定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任课教师对篇章的熟悉程度和知识结构选择,这种方式既不科学也是不负责任。

    授课方法的更新。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是教师的讲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其余时间是简单的提问。更有甚者,教师满堂灌,从上课到下课,学生根本没有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这些教师认为,学生是学习知识的阶段,他们的知识积累和学识不足以对教师的讲授内容提出看法,或者学生不是学习中文专业,他们对文学知识的了解还停留在高中阶段,没有资格对文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即使提出见解也是幼稚的,不如不提,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是一种浪费,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这些教师的说法看似合理,实际上,他们忽略了或者是误解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把大学语文知识的学习超过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持续不断地自主学习。因此在授课方法上,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允许、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增加课堂讨论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必须把讨论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

    教学设备的运用。传统观点认为,大学语文课程不需要其他教学辅助设备,教师有教材、教案,外加一支粉笔就可以了。进入21世纪后,电脑等许多先进的现代化设备的飞速发展,大学语文教育再局限于传统的口述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的教学设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语文课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1990年以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后的教学设备是全国每个高校都存在的现象,无论这个学校的资金多么雄厚,科技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教学设备的基本水平全国相当。当时的教学设备主要是黑板和粉笔,条件好的院校在教室里配备了录音机和投影仪。因此,当时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教学设备和教学设备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等相关研究也没有开展起来。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配备了比较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校园网络点播系统、无线调频系统、多媒体系统,等等。这些先进设备的配置,为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利用这些教学设备以及如何协调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也成为摆在每个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教师面前的课题。

    在大学语文课中一般可以采用传统文献资料、影视资料、网络资源三者互相配合开展教学活动。经过笔者自身的实践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现在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和学生认为比较适应的一种方法,是利用课件把文献资料、影视资料和网络资源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堂中既受到传统的阅读训练,又可以欣赏到以前只能通过教师用语言描绘的图片、影视片断,能够从多个角度更充分地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时,制作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相关的背景资料收集起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阅读,可以实现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多的信息量,充实教学内容。这种大量资料的展示特别适合于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和学生经常遇到的困难是,仅凭教材中单一的内容难以展开讨论,课件的制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讨论之前,利用多媒体把各种与讨论内容相关的文献、图片、声音、影像资料提供给学生,在丰富的背景资料面前,课堂讨论就非常容易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培源.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J].文史知识,1982,(5).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陶西平.科学的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11-09(3).

   〔责任编辑:洪军〕

    基金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度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彦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892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