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罗俊华:开发和利用大学语文课程资源
【时间:2008/11/17 】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05/12 】 【作者: 韶关学院 罗俊华】 【已经浏览3208 次】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其教材编写最早、最权威的是徐中玉、钱谷融主编的《大学语文》,但人文色彩不够浓。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后来居上,富有中国文化气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再好的教材也还面临着一个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来“教”和“学”的问题。

    一、弘扬毛泽东倡导的“古今中外法”,开发和利用大学语文课程资源

    什么是“古今中外法”?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针;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问题时又指出:根本的方法“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毛泽东在这里提出的方法也完全适合于一般文化研究,适合于我们建设现代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通俗形象地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古今中外法,就是说我们古代的也要,现在的也要,外国的也要,中国的也要。把古代的变为自己的,和现代的结合起来,把外国的变为自己的,和中国的结合起来,这样看问题才是马列主义的方法。”“古今中外法,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成我的。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了,把它变为我的肉,这就对了,绝不是说吃了狗肉我就变成了狗肉。”是的,毛泽东提出的“古今中外法”不仅富于辩证思想、精辟深刻,而且饶有情趣、雅俗共赏,是我们今天建设现代文化的一笔思想资源。对于文化研究和大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古今”是以时间的角度把文化及其传统看作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中外”是从空间的角度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它启示我们: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取“五四”和“文革”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经验教训为“今用”,开发和利用大学语文课程资源。是的,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本思想”、墨子的“兼爱”、老庄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韩非子的“法治”,还有《孙子兵法》、《易经》、《史记》、《汉书》、《九章算术》、《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还有众多的文学作品,都是我们建设现代文化的武库,都是大学语文可资借鉴、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为例:全书分25讲,上至《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起源、《离骚》与骚体传统、《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下至现代诗歌、散文、小说,甚至还开讲武侠、言情与通俗文学,可谓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我们体会这“高等语文”是一种教学的定位,意味着大学语文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设计并探求语文教学的高等形态,建立起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高等语文”要求在较高的层次上让学生对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化有更系统的了解,而读写能力的提高也就和这种学习了解很自然地结合起来。“高等语文”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提升。大学生修语文课,应当也可以比中学阶段学基础语文更放得开、更活泼、更能提高人文素养。若我们对大学语文有了这样的新理念、高定位,这必将会指导我们更好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借鉴外国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我“中用”,开发和利用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各国的文化都有其优长和特征,有人概括为:英国的是绅士风度,德国的是精确高效,美国的是自由开放,日本的是善采异邦,等等,用鲁迅的话说我们都可以先“拿来”,然后有批判有选择地汲取。遗憾的是,通行的大学语文教材都有“厚中薄外”的倾向。徐中玉、钱谷融主编的《大学语文》只介绍高尔基、屠格涅夫、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5位外国作家及5篇作品,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只有一讲“《哈姆雷特》与莎剧的中文译介”涉及外国文学。鉴于此,笔者在教学时加大了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份量,尤其是补充了我们走向世界跨文化文际的内容。为此,我把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和《超越文化》、阿尔特曼《环境与社会行为》、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阿尔诺利多夫《文化概念》、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邓炎昌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胡文仲《文化与交际》、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关世杰《跨文化交流》、罗常培《语言与文化》、陈原《社会语言学》、邢福义《文化语言学》、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等作为大学语文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

    二、倡导“大语文”教学观,开发和利用大学语文课程资源

    “大语文”教学实验在一些中学已实践多年,并取得了实际成效。大学更要倡导“大语文”教学观——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全方位开发和利用大学语文课程资源。

    1.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专题讲座、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海报广告,等等。笔者曾启示学生:什么叫“款款而来”,看时装模特的表演即可心领神会;“再接再厉”为何老被人想当然地写成“再接再励”,看公鸡打架就不会写错了——公鸡对啄一会儿后马上将嘴尖在自己羽毛上磨砺一下又投入战斗,这就是“再接再厉(砺)”的本义,非“鼓励”也。

    2.当地的或旅游领略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方言民情,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话题,都是现成的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加以利用和开发。古人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柏拉图说:“当爱神拍你的肩膀,你就会在突然之间变成一位诗人。”笔者曾启发学生写一道作文《我心飞翔》,有的由白沙集团那句著名的广告词飞翔自己的情思,有的通过想象描摹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破世界纪录的飞翔……语文学习,原来还可以这样飞翔!

    3.争取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为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创造条件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前者,主要是解决多媒体直观教学的问题;后者,可结合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工作志愿者活动同步开展,相得益彰。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29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