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王中慧:《大学语文》作业设计艺术初探
【时间:2008/11/17 】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4 】 【作者: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王中慧】 【已经浏览3781 次】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其作者资料介绍、相应作品赏析等特定编写体例,既为教师减轻了作“传声筒”的负担,又为学生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拓展知识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这种体例却容易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浅尝辄止的负面影响,颇为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受与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发现问题与探索问题较大程度地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克服这一弊端,笔者本着“用生命感受、用心灵交流”的原则,在作业设计艺术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精读作品,感悟、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内涵,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内涵设计作业题目,以锻炼、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此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例如,在讲授完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后,笔者留给学生的作业题目是:“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请结合《李将军列传》的内容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讲评作业时,笔者拿出自己的“下水作业”与学生交流:

    “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从《李将军列传》看,既有李广自身的因素,更有当时人为之社会体制的原因。主观方面:由“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可以看出:李广在“梁王授将军印”一事上,身为直属中央政府领导的将领接受地方政府授予的将军印,违背了当时的法制,犯了原则性错误,因此“还,赏不行”。由“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可以看出:李广性格耿直、倔强,再加上其为人忠厚朴实、“讷口少言”,从而在当时官场上很难赢得上司及高层统治者的赏识。

    客观方面:“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取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按照汉朝的法律,战争之中,如果己方伤亡惨重,带兵将领就要获罪受罚。而李广这两次作战皆伤亡惨重,不得封赏成为必然结果。但是,李广这两次作战,都是以少对多,甚至敌我悬殊,在重创敌军的情况下,李广仍被治罪,此足以说明是人为之社会体制中极不合理的因素压制、扼杀了这位世间罕有的贤能之将。

    李广,一位智勇双全、爱护士卒、治军有方、宽厚待人、志在报国的优秀将军最后却“引刀自刭”!在扼腕叹息之余,留给我们的是更加深沉的思索!

    二、有些作品趣味盎然,看似浅显易懂,却往往暗藏“机关”,大多数普通读者对此类作品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针对这一特点,在司空见惯中设疑,让学生思考、练习,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此谓“于无声处听惊雷”。例如,在讲授《冯谖客孟尝君》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辨析题:冯谖当初“贫乏不能自存”,初到孟尝君门下便“三番弹铗”提出种种要求,这说明冯谖是好吃懒做、厚颜无耻之人。学生解答时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手法,意在更好地突出冯谖的个性特征,而对于该问题的深层原因没有意识到,因而缺少相应的探究。在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后,笔者将问题引向深入:

    冯谖“焚券市义”、“游说惠王”、“诫立薛庙”,可谓“深谋远虑、处事机敏”,如此才华横溢之“士”,当初却是“贫乏不能自存”!是“好吃懒做”,还是另有隐情?

    在“贫乏不能自存”的背景下,冯谖“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初到孟尝君门下,寸功未建,他又“三番弹铗”,提出“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种种“无理”要求,是“厚颜无耻”,还是别有用心?

    冯谖,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一员——“万般阶下品,唯有读书高”,轻视体力劳动几乎是这一阶层带有共性的难以割除的思想意识。而当时社会并没有为“士”提供类似于科举考试的通达之径,投靠、辅佐诸侯卿相就成了“士”施展自己才华、实现理想抱负的普遍选择。但究竟以何种方式、选择哪位诸侯卿相为之效力,便出现了“士”个性化的分野,这其中又自觉不自觉地蕴涵着同一个根本的核心出发点——“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古代的大凡志远才高之“士”常常会以非常之言行试探“准辅佐对象”,以验定对方是否是自己的“知己者”。

    基于此,我们不难看出,才华横溢的冯谖当初“贫乏不能自存”,实际上是他“怀才不遇而又轻视体力劳动不屑为之”的结果。他之所以“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是慕孟尝君之名、迫于生计作出的初步选择,初到孟尝君门下,便“三番弹铗”,是对孟尝君的试探、验定行为。当然,这其中夹杂着一股渗透着悲凉的不平之气。正如清代学者吴楚才所言:“三番弹铗,想见豪士一时沦落,胸中块垒勃不自禁。”借助“三番弹铗”识见“真佛”,冯谖方倾心效力,大显身手,为孟尝君“营造三窟”,使孟尝君于宦海之中身居高位几十载而无“无纤介之祸”!

    三、在感知新事物时,人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都有着特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于新问题的解决有时会起积极推动作用,有时则起消极阻碍作用。赏析文学作品遇到消极思维定势时,设计相应的作业题目,有利于锻炼、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此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例如,在讲授《秋水》首段时,鉴于孔子身为一代“圣人”的常识,笔者设计了一个思考题:“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内涵为“孔子之闻与伯夷之义”是至高无上、不可跨越的。

    在练习过程中,受原有知识及相应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对原作内容熟悉不够的学生认为上述说法是正确的。部分善于思考的学生则能灵活、准确地理解,该句意为: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贬低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信。其隐语为:我现在信了。联系该句的语言环境可以推知:正如河伯当初“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样,他起初认为“仲尼之闻”、“伯夷之义”是至高无上、不可跨越的,至“不见水端”的北海之后,方悟:天外有天,时空无限,个人的认识及作用都是有限的。

    四、有些作品中的个别语句看似平淡,实则却是作者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是整个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精华之所在,只有对作品有了相对的整体把握之后方可悟出这类语句的精妙。理出这类语句,设计相应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此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例如,在讲授老舍的《断魂枪》时,笔者设计的题目是:《断魂枪》首句“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出自何人之口’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学生练习之后,笔者谈了自己的感受:

    “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这是老舍名作《断魂枪》的首句,也是首段。对此语,有些读者认为是出自沙子龙之口,有些读者视之为老舍之言;还有的读者以之为赘语——即使删去,也丝毫不影响作品思想内涵的表达。正是基于此,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断魂枪》之中出场的人物除了王三胜、孙老者、沙子龙、“耍狗熊的”和“土地庙”前围观的“乡亲们”,还有一个极易被忽视的“我”——这个“我”,没有像鲁迅的《在酒楼上》等作品那样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直接表述出来,而是用了一种内隐的形式,以文章的前七个自然段为主要依托,借助语言的内在逻辑立身于作品之中。这个“我”既是“断魂枪”历史命运的见证者,又是“断魂枪”历史命运的叙述者,更是“断魂枪”历史命运的思考者!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我”就是作者老舍的影子。《断魂枪》开篇首句写的正是人物“我”于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内心感受。也正是为了印证这一感受,传递这一感受,“我”才向读者讲述了自己耳闻目睹之“事事”中的一事——沙子龙“五虎断魂枪”的故事,似乎玩世不恭的“我”用一种调侃的、不乏滑稽的语调,拉开了“沙子龙‘五虎断魂枪’故事”的序幕: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呼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的破坏着风水。枣红色多穗的镖旗,绿鲨皮鞘的钢刀,响着串铃的口马,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

    俏皮、轻松的语言从宏观角度生动地展示了“沙子龙‘五虎断魂枪’故事”的历史背景——作者举重若轻,铺写开来:沙子龙的“教什么’拿开水浇吧!”;“少年们”“到处为沙老师欢腾”;王三胜“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孙老者的“你——有——功——夫!”“还得练哪,伙计!”;沙子龙的“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特定的武侠色彩使得这一系列情节无一不给人“热热闹闹”的感受,文章主体仿佛洋溢着浓郁的喜剧氛围。

    结尾处,沙子龙“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联系作品第三、四、五自然段关于“故事”背景对比式铺垫的内容,我们很容易感悟到:此处的“微微一笑”是何其悲怆的“苦笑”!至此,我们再回味文章的开头乃至全篇的思想内涵、结构布局,就会惊叹作者的匠心所在——以乐写哀,更显其悲!我们这个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明的撞击、冲突中,不断被边缘化的深沉、厚实的历史悲凉感因此表达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

    《断魂枪》的首句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全篇思想内涵、艺术技巧高度浓缩的结晶,非“文学巨匠”不能为之!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106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