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刘明君:关于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08/11/13 】 【来源: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1月 】 【作者: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刘明君】 【已经浏览2729 次】

    摘要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并就新时期“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出意见。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学模式 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是大学阶段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大学语文”(或相关)课程,以期起到提高人才素质的作用。为确保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宗旨得以实现,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实施“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大学语文”的差异性特征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有巨大的区别,这早已达成共识。但“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区别究竟有多大?区别在哪里?这是需要与有关同仁共同探讨、磋商的课题。笔者认为,“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的目的不同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教学由于所处阶段不同,以及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人生履历等诸多差异性客观因素的存在,因此“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教学目的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这种目的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通过国家相关测试,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具备相应条件,允许进入高校学习的低年级本科大学生。这些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在经历长达12年的中小学阶段基础学习之后,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伴随青春年华的到来,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知识体系逐渐丰满。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与中学时的学习“语文”的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再是为了能顺利地进入高一级学校,也不再是为了掌握生存必备的基础语言(中小学阶段已完成),更不是为了应付没完没了的学习考试,而是为了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包括气质、涵养、品德、学识、言谈举止,特别是语言的应用与采集能力等),提高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的竞技力,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1.2 学习的任务不同

    与学习目的的差异性相联系的是,“大学语文”的学习任务与“中学语文”的学习任务几乎完全不同。对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学历学习阶段,毕业后将径直走向社会,开始他们漫长的人生旅途。因此,大学阶段课程设置和中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应完全不同,所有的课程均以适应社会,适应专业,适应人才市场需求,适应学生就业为根本目标。作为重要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其学习任务不再是掌握生存的基本语文知识,也不再是必须学完多少篇目,更不是必须背诵多少字、词、句等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而是必须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学会“拿来主义”,培养气质、涵养、品德、学识、言谈举止,特别是提升语言的运用与采集能力,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个体差异性,还表现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容量、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这些差异性特征,是每一个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管理的人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因素。否则,“大学语文”的教学必将走向简单化,既不能激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实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

    2 “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基于“大学语文”差异性因素,为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益,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激活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建立恰当的知识体系

    目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缺乏相对统一的全国性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一方面促成了“大学语文”教学的丰富性与灵活性特征,另一方面,又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呈现出无序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大学语文”教学知识体系的规范性、合理性、实用性、科学性等都有待提高或完善。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恰当的知识体系是“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它至少应当包括四大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系统(优秀文化思想、传统美德、人文思想、名言警句、杰出的优秀文化人佚事等),二是奥妙无穷的语言知识体系(博大精深的古代语言及其变化、变化莫测的现代语言、精练独特的诗词语言、一语中的的行业语言、丰富多彩的生活语言等),三是灿烂辉煌的文学知识体系(名篇名著、文学欣赏、文学思想、文学名流等),四是灵活多变的语文技巧知识体系(语言的采集、语言的运用、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等)。

    “大学语文”的知识体系虽然庞大,鉴于其在高校教学平台中基础课的属性,受到了时限的制约,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不宜追求面面俱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完成上述知识体系的教学并非易事,再加之不同专业的特性,其教学的难度大增。这使建立恰当的“大学语文”知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突出专业特色

    恰当的“大学语文”知识体系的建立,只是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环节。要确保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宗旨能够实现,在实施“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必要的调整——突出“大学语文”的专业个性,依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大学语文”的教学计划,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才是激活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兴趣的基本保证。

    凸现“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有许多的方法和通道。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是通过以下路径进行的: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根据其专业及就业可能面临的工作性质,偏重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文学知识体系、语言知识体系、语文技巧体系的教育教学。期望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修养、品位、学识、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理解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理科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则偏重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语言知识体系、语文技巧体系的教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品位,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则侧重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文学知识体系、语文技巧体系形象思维的教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气质和艺术表达技巧。

    突出“大学语文”的专业特色,除教学内容体系差异性外,还可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如讲授大诗人李白的名诗《蜀道难》,对艺术类学生的教学,可着重分析作者为表达主题思想在选材、结构、情感表达、烂漫情怀等方面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运用、诗画的艺术表达方式、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优美的旋律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文科类学生,《蜀道难》的教学可着重学习作者主题思想的表现、华丽的盛唐文化、浪漫的情感、优美的诗歌语言、国画般的意境、惟美的山川、绚丽的旋律、完美的色彩、飘逸的结构等,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化特色,虽然大量增加教师的备课量,但由于和学生联系非常紧密,深受学生喜爱,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2.3 突出时代特征

    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大学语文”还必须同时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为将教学内容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并贯穿于整个“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认知到“大学语文”的学习内容并非远不可及,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从而增加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曹操的名篇《短歌行》的活动中,除了让学生领略曹操求贤若渴、目标高远、胸怀宽广、慷慨悲凉等诗歌内容之外,可就诗中的“青青子衿”、“食野之苹”、“越陌度阡”、“绕树三匝”联系现实进行学习。了解诗中曹操对四种不同人才(“青青子衿”——在校学生,“食野之苹”——有才而隐居之士,“越陌度阡”——故有的同事,“绕树三匝”——选择就业之士)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待遇。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既能了解诗歌的内容,又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缩短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从中受到启发。同时,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的教学,除上述几个方面必须注意外,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应当尽量避免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尽量调动教学客体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全力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学互动、相互参与的格局。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每次课堂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就课前布置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或讲解,或讨论,或评判,同时,调动起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网络、图片、影音资料、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既能活跃课堂,又能使学生充分感悟“大学语文”的魅力,更主要的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新时期的“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时时注重教学客体,以学生为核心,认真发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才能搞好、搞活“大学语文”教学,实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宗旨,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系统工程中发挥应有的作
用。

     
    作者:刘明君(1963-),男,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878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