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王力:略谈《大学语文》的编选和教学实践
【时间:2008/11/13 】 【来源: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4年10月 】 【作者: 西南科技大学 王力】 【已经浏览3006 次】

  摘要:本文从《大学语文》教材编选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也对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育功能效率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编选;语文教学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在谈到大学教育时曾讲到:“凡能领导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作人,因为求学与作人必是两相关联的。凡能真诚努力做学问的,他们作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懒,不作伪,故其学问事业终有所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信念和牢固的精神支柱,没有精神支柱的大学生对社会和人类是没有益处的。而稳定的人文精神的确定正是《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大学语文》编者在1996年版中曾指出大学语文的四大功用,即增加人文精神的培育;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与写作水平。但是,统观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在课文的具体编选中往往与编选目的不相符合。以某师大1999年出版的《大学语文》(国家指定教材)课本为例。

    (1)所选文章与高中语文课本文章重复过多,造成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大大下降,甚至形成抵触心理。教材编选的文章与同时期中学课本编选的文章重复多达40余篇,重复率占到80%以上。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在目标上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编选课文必然造成教师教学内容的重复和学生学习的厌倦。北师大儿童心理研究所专家曾运用多级评估方法,对学生做过一次学习兴趣测试,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和我们的语文课从小学到大学在教育模式和内容上的简单重复有直接关系。学习语文本来是要使人的精神更加充实,人的感觉更加敏锐,但是现在使用的课本无疑是语文工作者给自己设置的一道藩篱。学生的学习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各个阶段,都是一个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制定课文编选方案就必须前后衔接紧密,同时也要各有针对性,这对更好地发挥语文作为人类精神养料,培养学生自由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有重要作用。

    (2)教材编选的课文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作品很少,显得暮气十足,缺乏大学生的青春朝气。教材仍然过多地选用了诸如鲁迅先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矛盾先生《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叶圣陶《苏州园林》等等。这些文章固然是千古不朽的名作,但是也都是被中学老师掰碎讲透了的,大学老师难寻新义,也失去了时代性。相反,现在的中学课本选编的霍金《宇宙的未来》、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余秋雨《道士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使人感到一股清新而浓郁的文化气氛,无论是何种教育目的都会自然而然达到,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会兴趣昂然。

    (3)议论文不宜选编政治色彩太浓厚的文章。这类文章风格和内容都十分严肃,语文老师的分析没有政治老师能更好地结合时势来讲,往往是政治问题讲不透,语言问题不好说,结构过于严谨和谨慎,造成学生学习困难,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研读。其实,这类文章也很多,比如许多领导人的演讲稿或发言稿,既严肃又活泼,并且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针对性,学生读来有兴趣。比如: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和北大校庆庆典上的讲话就是很好文章。

    有了好的教材,但是没有好的教学思路,不注意把握大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和目标,也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有失去学生、失去社会的严重后果,那将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灾难。因此,我们建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几个主要方面:

    (1)大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发挥典范文章的作用。典范文章是一本语文教材的灵魂,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典范文章分析好了,对这一类文章的教学也是一个示范。例如讲解古诗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篇典范文章。这首七言古诗细致地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春江美景,人间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跃然纸上。此诗结构精巧,诗句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展开,又以“月”为诗的灵魂,一切皆以此为关照对象,以月喻人,以人感月,人月共人,人月共神。讲好这一首诗,就打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致闸门。大学语文课本中就要尽量选这样的诗作为课文,讲解中少“咬文嚼字”,多细细品尝,就可以彰显文学的无穷魅力,也就抓住了大学生的心理,达到教学的目的。

    (2)大学语文语言文字教学要注意在整体文章的欣赏前提下进行。语言文字是美丽的,但是学习和掌握运用的过程又是繁琐而枯燥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知识的单项训练是必须的,但也要把这样的训练放在文章的讲读之中才能有明显的效果。比如,我们对于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分辨,如果让学生死背字形和字音,就如同让学生背字典和辞典,常常是事半功倍,得不偿失的。比如识别错别字,我们不妨经常找一些句子来练习就可以达到减少枯燥成分的目的,并且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字词意义的理解。如对“貌合神离”的识别和理解,可以造一个句子: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这个句子中用了“和”字,究竟是哪一个字对呢?我们稍作分析即可明白。“合”是符合,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个象形字,而“和”是连词、介词。“貌合”是表面上相符的意思。这样一分别,“貌合神离”就只能用“合”字。

    (3)大学语文思维教学要贯穿于文章教学。思维有赖于语言,尤其是文章。文质俱佳的记叙文和论说文都是进行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训练的好教材。文章读写的过程就是整理思维的过程,即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欣赏评价、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过程。因为,文章的准确性体现思维的明晰性,文章的层次性体现思维的条理性,文章的周密性体现思维的逻辑性,文章的生动性体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篇章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

    (4)大学语文教学要注意拓展课文的精神教化作用。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当代教育的核心内容。“文以载道”。研读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教育活动,并且,文章作为载道明理、表情达意的工具,内含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情感性、意向性;较之其他方式,更能贴近受教育者,更有利于发挥认识的、移情的、导向的规范作用。首先,大学语文课本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气氛。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时时处处都有体现,而且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对人的感染最大最深,效果也就更特别。郭沫若先生在《科学的春天》里灌注着诗一般的激情,对历史的回顾和个人的经历的叙述中时时流露出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这种“爱”随着读者的阅读沁人心脾。结尾时一句“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振聋发聩,直击心底。这比任何说教和灌输都要管用得多。其次,大学语文篇目中洋溢着浓厚的人格教育气氛。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没有好的人格道德,是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社会和人民的,社会的教育也是失败的。《论语十则》就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治学、修身的精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话充满真知灼见,极富哲理,历经千年而不朽。《秋夜》是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时巴金先生的一篇悼念文章。满篇充满了对鲁迅先生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的讴歌。“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读这样的句子,还需要其他言语吗?先生就是我们前行的榜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前行呢?

    (5)大学语文教学要重视美育教育。大学语文的美育内容包括对大学生审美理想、审美情操、审美趣味的构建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文章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段落的节奏美、人物的心灵美、情感的真挚美等等,可以说美无处不在。文章的听读是鉴赏美、感受美的过程,文章的说、写又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境界壮阔,气势雄浑,读来似乎有一股热浪涌过心中,让人的全身都觉得淋漓尽致,美从精神源头彭湃而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海上明月当空的绚烂美景如卷展开,一幅清幽远静的水墨山水画透出离愁别绪的伤感。虽是咏山、咏水、咏花鸟,确是赋予了它们丰富的人文思想,使之成为人民喜怒哀乐和精神志趣的寄托和象征。读到这样的句子,人的情操得到净化,心灵得到陶冶。

    大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家园的重要渠道。我们既要做到语文课要传授语言文学、文字、文章的知识,同时又要摆脱庸俗的语文文字教学观,使大学语文成为大学生自觉接受和高兴接受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曾详芹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第4次印刷
    2.《大学语文》改革刍议,张剑,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责任编辑 何周富

    [作者简介]王力(1972-),男,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字与写作。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1392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