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荣海鹰: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大学语文教学体会
【时间:2008/11/10 】 【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04/21 】 【作者: 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荣海鹰】 【已经浏览4196 次】

    摘要: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性鉴赏教学、研究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同时,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应具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文学鉴赏;作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探索、创造、成功的乐趣。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盲目性、接受式、分析式、封闭式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掌握与储备以后必须用到的众多知识与技能,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可以说,学生如果没有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不会自主地阅读、表达,就不是真正学会学语文。而语文课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变化,提高实际语文能力的教学方式。笔者在2000年曾任卫管专科二班的大学语文课,在此提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试行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及体会,就教于同行。

    1 研究性阅读教学

    朱绍禹先生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学生通过阅读吸收知识,学习语言,开阔视野,使思想更具体、更充实,为认识和理解新问题提供依据,同时阅读中吸收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为表达作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应改变“深入分析”的做法,而以培养“悟性”为主,此为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完成的目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经验。而对文章的感悟依赖于对生活的感觉和认识,只有对生活能够敏锐观察和体验,才能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想象、产生共鸣。

    怎样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首先,应使学生不是被动地随着文章的思路去读,而要充分调动已有的思想、知识和语言,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进入高层次的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以大学语文所选的不同体裁、不同国家、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为基础,选定一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作拓展性、研究性阅读。为配合阅读的开展,教师可进行一些中外文学史知识、风格流派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轮廓。如讲授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即可布置学生阅读秦牧《社稷坛抒情》、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并要求学生写出赏析文章,或结合讲读开列有关书目,要求学生阅读之后写出读书报告。又如讲授胡适《不朽——我的宗教》一文,可引导学生思考,谈谈自己对“三不朽说”的看法。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给予肯定。这样的考查,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另一方面,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偏重于教师分析,偏重于对文章的图解也是一个冲击。其次,研究性阅读教学也应充分发挥泛读的作用。泛读即略读的方法,只要求对读物进行大体的涉猎,除个别重要处或感兴趣的部分外,一般不作深入研究和揣摩。只了解所读内容要点,或只了解其中的部分内容;有的仅仅为了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有的只是为消遣一下,或活跃思想,了解动态,收集资料,培养阅读兴趣或习惯等。泛读对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广博的知识基础是很必要的,这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总之,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会对每一篇课文大胆质疑,搜集材料证明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最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能反映学生创造力的强弱。搜集材料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又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运用于阅读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2 研究性鉴赏教学

    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可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格力量,并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利于创新。优秀文学作品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与写作水平。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引发青年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如学习和鉴赏的要点、难点等等。对于各种题材、体裁和风格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态来研究作品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这一方法是为了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唱独角戏,而学生只是看热闹。在诗歌鉴赏中可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导评”的方法。如讲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文,课前可印发要求学生自学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对这首诗的各家评论,课上或学生复述、或教师讲评,共同探讨古典诗歌鉴赏的共性,品味诗歌意境。然后让学生品味全诗“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品味诗歌对月光的表现——此为全诗的灵魂,实现个性化的审美。这种旨在领路式的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文学鉴赏崇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要遵循一定的鉴赏方法,不能仅凭感觉来说。

    再如教学谢翱《登西台恸哭记》和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前者为悼念文天祥壮烈殉国而写,血泪和墨,后者为讴歌烈士张志新而写,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高尚人格作出评价和热情歌颂。但前者情调沉郁悲怆,后者则音调铿锵,激励人心。这些都可指导学生自己研读、鉴赏,作出比较。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基本未变。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以说,研究性学习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3 研究性作文教学

    3.1 写命题论文

    以往鉴赏古文时,教师总是不讲就不放心。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的内容可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如拟定题目“试析唐且和秦王两个形象性格上的差异”(《唐且不辱使命》),或“分析文章如何通过写景状物表现山林的幽深”(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让学生研读教材写论文。这种自主探讨的方式,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探讨研究学习的能力。

    3.2 写选题论文

    寒暑假期间,让学生凭个人兴趣与爱好自选课题,通过社会调查和网上查询,写专题论文;通过独立自主的调查研究和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完成作业。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中作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3.3 作文讲评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支持不同意见相互撞击,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重在过程、重在参与的争鸣式作文讲评,使讲评成为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探讨性的教学活动。这种争鸣式学习也适用于作文语言、章法等其他方面的讲评。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比较适合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这样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学习的途径,只能是学生自己通过学习的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而不是仅通过教师上课。研究性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亲自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能力。

    4 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4.1 研究性学习不能代替接受性学习

    在大学一年级这一阶段,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这将使之受益终生,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这些能力和品质的训练、前辈的知识,主要靠传承。教师的系统讲授对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学到应有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精到的讲解,可缩短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可完全取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指导作用,这是违背学习规律的。在这一阶段,接受性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4.2 研究性学习不可采取“放任式”或“一刀切”式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但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不可片面认为只要一有教师发表意见,就是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所谓学生自主,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习责任的承担。但这种能力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因此,强调学生自主,其本意不是排斥教师指导,也不是推卸教师指导学生的责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自主,学生通过利用教师的指导可获得更大的自主。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应把握学习目标,控制范围,把握学习情况,才能落实教学目标,激励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其次,不可采取“一刀切”手段,教师应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多样性。既要有求同型的研究,又要有争鸣型的研究,才能将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再次,要注意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单调的写作式或讨论式,既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又不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应以研究为核心将听、说、读、写兼顾起来。

    教师的指导,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性指导。把指导学生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要命令、指挥,不要代为解释,不要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4.3 研究性学习中不可忽视教师角色的转换

    4.3.1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平等参与者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不是惟一的信息源,学生有大量的“间接老师”,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信息。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学习风格。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这对于语文教师,应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4.3.2 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教师研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况,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尽快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如知识和观念更新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正是“科研型”语文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现。

    总之,《大学语文》教材作为一种中介,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阅读、思考、共同讨论辨析,引导或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年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使他们对本国语文有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因此,笔者以为研究性学习是取得优良教学成绩的重要途径。!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879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