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刘淑霞等: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及实现策略
【时间:2008/11/10 】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 】 【作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刘淑霞,李广锋】 【已经浏览3081 次】

    摘 要: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课堂沉闷、呆板、价值取向不明、学生厌学等一些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大学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同的价值取向,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策略

  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堂沉闷、呆板、价值取向不明等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们未能很好地把握大学生与中小学生这两个不同的教学对象在自身知识积累、学习需求、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是把针对中小学生设计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机械地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这种情况就导致大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过程中没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滋生厌学情绪。基于此,笔者试从正确把握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做初步的探讨。

    一、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1.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受到文化的滋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即文化教学,但因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在外部环境、识别能力、学习要求、身体和智力的发育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应是不同的。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侧重于语文常识字、词、句、段的学习。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相对呆板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巨大的升学压力所决定的,教学必须跟着考纲走(虽然一些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中小学应侧重于素质教育),根本没有老师和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另一方面,中小学生自身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欠缺也制约着他们不可能深入体悟文章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意蕴和人文精神。同时,由于在考试中,试题的答案几乎是固定的、惟一的,这就决定了在学习中不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只能死死记住惟一的“真理”(否则,便不可能考出好的成绩)。如果大学的语文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都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依然按部就班地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子,这必然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笔者认为,针对升学压力有了一定缓解和具备一定知识积累的大学生这一特定的教学对象,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即教学目的应首先定位在引导学生运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去把握字里行间渗透的文化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用心去感受美,用灵魂去拥抱美。引导学生彻底地去领悟生活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作者的不同的人生情怀,以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欣赏和阅读每一篇经过历史考验的名篇时,能得到审美享受和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受到文化的滋润,让文化的血液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2.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其理解生活和人生的真谛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课程和课堂都加以拓展和延伸。人是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组成社会的个体,它的发展必然要适应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大学语文教学就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和审美需要,创造性地设计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积极创造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语文教学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使语文学习生活化,并选择较为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去理解和诠释人生的真谛,真正发挥语文课的文化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

    3.发挥学生潜能,活跃学生思维,敢于挑战权威

    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应使学生明白,对于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看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诸多问题上是没有定论的。文学和其他学科不太一样,并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进行概括评价。对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是用不同的方式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只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有能自圆其说的论述和思维都是允许的,也是应该得到鼓励的。在中小学阶段,迫于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做,否则就是错误的。这种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大学语文教学应把解放学生的思想、不迷信权威作为自己的教学宗旨。作品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创造出来的,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态度理解把握作品的过程,“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不尽的红楼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笔者建议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多采用讨论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感触最深的部分各抒己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不同于专家、学者观点的见解和看法,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敢于挑战权威,才存在突破权威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挥学生思考的潜能。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也应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包括对祖国自然山水的热爱,对人文环境的热爱,对民族风情的热爱。

    二、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策略

    教学的价值取向犹如人的理想一样,是指引教学发展前进的灯塔,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达到理想的彼岸,只靠空想是不行的,还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笔者认为,作为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们,要认真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

    教学的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语文课尤其如此。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不用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即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哪怕是同样的一份教案,只要对象变化了,时空发展了,走进课堂的只能是独特的“这一节”课。但有的教师的教案却很少充实新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哪怕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学设计的情况,也避而不谈,强制性地把学生的思路拉到自己设计好的思路上来,而不是随机应变地运用教学机制及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考纲中所规定的教学重点的完成。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有可能也必须摆脱这种呆板、机械的教学方式,应使大学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材、教案都仅仅是教学的大致的依据和思路,不能按部就班的跟着教材教案走,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及时打破既往的规范,让教学活动时常“出彩”,让学生时常有新的收获。同时,对学生突发的问题也应及时地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而实际上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学生心目中不许怀疑的权威,教师很少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导致学生不愿或者不敢发言,课堂也就成了死气沉沉的教师的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了,更谈不上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了。同时由于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不会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滋养。

    2.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

    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之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出现课堂压抑沉闷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封闭的知识系统,封闭的教学时空,封闭的教育观念,加之如一些中小学教师的专制思想和话语霸权(当然,这也是为了保证学生的思路符合考纲的要求,保证学生能考出好成绩),剥夺了学生对课程独特理解的权利的影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变专制、封闭的教学氛围为民主、愉快、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由地汲取知识和文化,变“填鸭式”教学为自发式学习。而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关心和热爱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抛开受批判和被制止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被肯定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自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拓宽语文教学课堂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历史、现实、生活、自然的审视和思考后形成的产品,而我们在学习、阅读时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思想去感受文章的,所以,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立足课堂、又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要让学生联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去感受文章,用当代的哲学观念,时代精神重新诠释经典的内容,使之获得现代的意义。如果语文离开了具体的生活,那末一篇篇文章就只能是一纸抽象的概念。中小学生之所以不能真正深入理解作品,而只能是机械地记忆,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深厚的生活积累。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大学生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一特点,切实做到把语文教学内容变成联系课堂和课外的桥梁,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灵感,追求生活真谛。例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这一组关注女性命运的诗歌时,就可以让学生联系几千年来妇女地位的变化,谈谈自己对女性解放的认识,在讨论中感受过去女性命运的悲惨、地位的卑微和低下,感受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女人不同的爱情观、人生观,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4.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考试形式

    评价是必要的,它的目的在于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但只注重一纸分数的单一评价是不科学的,它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也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大学语文的学习评价上我们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学生平时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展示加进评价体系之中,甚至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小学语文的应试教育是由目前考试制度决定的,教师必须跟着考纲走,试题答案的标准化、惟一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大学语文教学就可以也必须摆脱这种应试考试的束缚,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改变答案的惟一性,提供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策略外,还可以采用多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如可采用电子媒体教学,让学生实地感受自然和人文景观等。

    总之,我们必须要正确把握大学语文教学和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同的价值取向,使大学语文课程切实地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培养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同时我们应围绕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导大学语文教学今后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远祥.新课标:一次语文学习观念的革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5):38-39.
    [2] 施向军.出错·出奇·出彩[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1):40

    作者简介:刘淑霞、李广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刘淑霞(1976-),女,河南商丘人,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70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