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拓展时空:《大学语文》教学探索(郭禾)
【时间:2008/11/7 】 【来源: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2月 】 【作者: 武警福州指挥学校 郭禾】 【已经浏览2814 次】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学科时空特点,在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破现存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粗浅的研究。

  关键词:拓展;语文;教学时空


  语文是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它具有突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特点。说语文具有时间性,是因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只要生活在人类社会,就得使用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借助文字进行间接交流;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们通过文学作品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去了解人。可以说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语文就已经存在了。而语文的空间性,就更不难理解了:人类生活中几乎所有听得到、看到得、接触得到的东西都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记载和表现,小到产品说明书、标语、广告等,大到一部电影、专著、人的一生等,都有语文的存在。可以说是“社会处处有语文,人人日日学语文、用语文”。一个人从呀呀学语到上学,到就业,直到老年,一辈子都离不开语文。

    语文学科的时空性,决定了它在人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中,同样具有无刻不在,无处不在的时空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突破那种“一个学期(年)、一间教室、一本教材”,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空间范围内,按部就班地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拓展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近年来,作为初级指挥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虽然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没有摆脱过去那种封闭的、传统的做法。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观上是因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科地位上不如专业课、军事课那样得到领导和学员的重视,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客观上则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军队院校注重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质量如何等方面来评价教员的教学水平,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体系,使教员过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而不是在学科教学整体研究上,从而制约了院校在《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上的进一步探索。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结合军队院校的实际情况,为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语文运用、创新能力出发,在借鉴地方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打破常规,由整体到局部

    首先,在处理教材时,我们把全册《大学语文》教材的所有教学内容作为一个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在开课的最初两周内,要求学员像看小说一样,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全册《大学语文》看一遍,重点弄清全册教材共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清哪些是重点课,哪些是非重点课。在这一过程中,教员的主要任务是向学员讲清教学意图以及具体要求,并及时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学员看书的进度。通过这个环节,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全册教材有了总体的认识,并明确了学习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员树立超前意识和独立自学的能力。教员不教,学员也可以主动学,克服了依赖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可从根本上改变教员教多少,学员学多少的不良教风和学风。

    其次,变逐课教学法为单元教学法。把一个单元看成一个整体,利用4至6个课时时间,要求学员根据单元提示和单元教学要求、教学重点等,自己基本弄清各篇文章的体裁、作者、时代背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特点等要素。在这一过程中,教员的主要任务是走进学员当中,就学员提出的难点、疑点进行个别指导、讲解,集中力量加以突破、解决。通过这个环节,使学员的思想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同时也使教员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有选择地重点指导后进学员。这么做可以避免以往教学中“满堂灌”和“轻重不分”的现象,解决学员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

    再次,用4至6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后,再利用2个课时的时间,由教员对单元内的知识点、重点等进行一次全面的深入的串讲,以巩固和加深学员的学习效果,并加以升华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教员可以采取提问、朗读、写小作文等形式,配合串讲,促进学员把所学的东西迅速向成果转化。

    二、纵向拓展,把课堂搬上社会

    语文教学严重脱离实际,这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认识上,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是一本教材、一个调子,语文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的现状不但不会改变,相反还会愈演愈烈。“文章合为时而作”,语文教学也应该“合为时而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联系实际,把提高语文水平同学员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学校组织的所有大型活动,如文艺晚会、校运会、形势报告、政治教育、看电影、综合演练等,我们都把它看成是培养、训练学员学习语文的好机会,加以充分利用。事先,我们通过课堂布置、晚点名、晚自习等途径对学员参与的态度、方式提出具体要求或设置一些问题,这样使学员在参加活动前有了“心理准备”,并带着问题去参加活动,这起到了“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后,我们还专门拿出一些课时,针对这些活动,组织学员进行交流。通过教员的提示、总结,引导学员及时把“思想的火花”落实到语文学习中来。通过这样的训练与实践,提高了学员的观察力、表达能力,使语文学习与校园生活、部队生活、社会生活等多个层面紧密结合、渗透,大大缩短了语文学习的吸收与消化周期。

    二是积极开展语文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课堂教学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途径,学员还可以从课堂以外的渠道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打破课堂界限,拆除学校的“围墙”,变“小课堂”为“大课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学形式,如通过在学员中建立文学社、记者团、影评兴趣小组等形式多样的组织,以及在教员指导下,由学员自己办校报、文学沙龙、文学讲座等活动,激励、引导学员的内在潜力、动力,使教员由“演员”变成“导演”,学员由“听众”变成“演员”。这样,实现了学员在语文学习中的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认识、自我提高;同时,学员通过动手动脑,在活动中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培养了学员的创新能力。

    三、横向发展,打破学科界限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工具,这就说明学好语文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方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细节,引导学员联系其他学科进行发散性思维与联想,创造学员学习的“兴奋点”。如在教《官渡之战》、《苏秦始将连横》等文章时,我们积极引导学员广泛运用战略学、军事地形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考证、分析;再如在教《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论毅力》等文章前,我们要求学员先温习一些有关生物学、心理学方面的文章……通过这些途径,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到其他学科课程的课堂上去听课,寻找和发现学员在学习这些学科遇到的难点,再对这些难点进行分析、整理,凡属于语言、文字理解有困难的,我们都利用语文教学时间加以讲解,帮助学员及时解决学习其他学科的障碍。

    此外,我们还经常根据教学进程的需要,有选择地邀请其他课程的教员到语文课堂上来给学员开讲座课。如在讲授“影视评论知识”时,我们在安排学员观看“三大战役”影片的同时,还邀请《中国革命史》、《毛泽东军事思想》、《美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员给学员开专题讲座,使学员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作出评价、判断,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作者简介:郭禾(1976-),女,福建福州人,武警福州指挥学校文化教研室助教。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492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