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作家研究

廖才高等:论以作家为中心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
【时间:2008/11/5 】 【来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3月 】 【作者: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廖才高,胡萍】 【已经浏览5668 次】

    摘 要:大学语文是目前高校普遍开设而又难以提起学生兴趣的一门公共课。它的目标定位目前说法不一。华东师大确立“人文精神”为其根本属性,为此,我们尝试了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效实现激起学生兴趣,传播人文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精神;以作家为中心;专题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我院各专业已开设了多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传统的文体分类教学模式,以文学史为主线模式,经典范文选讲模式等等。近年来,我们尝试了以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为主要目的,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作家专题教学,是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重点选讲文学史上十位左右有教育价值的作家及其作品(根据课时定),内容涉及作家生平经历、人生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等。目的是通过传递这些信息使学生对这些作家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意在让学生真正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体味他们的痛苦、欢乐、失意和思索,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深邃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们崇高人格的熏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试行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源于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入手实施教学的教育理念。在此之前,我们曾抽样调查了两个班约100名学生。在问卷中,对“你喜欢《大学语文》课吗?”这道调查题,仅有13%的学生回答“喜欢”,而有76%的学生回答“一般”,还有11%的学生回答“不喜欢”。对此现象,我们深究其原因,认为主要是各个版本的《大学语文》都以中国传统文学中优秀篇章的集结为编排体例,文言文在量上占了绝对优势,而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不易读懂,因而有一种厌倦、畏惧心理,迫于学分的压力和老师的强调而勉强学之。在教学方式上,对文言文的教学又和中学语文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同样是老师翻译,学生朗读,提几个问题,总结一下中心思想、艺术特色。因此,这种教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然教学效果不可能很好。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在回答“你对所学的作家了解程度如何?”时,80%以上的学生回答“略知一二”,而在回答“你喜欢的作家是谁?”时,很多学生搬出了金庸、梁羽生、三毛、琼瑶、韩寒……并且在单独询问这些作家的身世时,许多学生对他们了如指掌,对他们的作品如数家珍。我们认为这便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怎样才能改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这种漠然状况,让《大学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呢?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中曾风趣地说过:“我以为一个人能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实在是他的智力进展中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读书也是如此,他会觉得某一个作家恰称自己的爱好。他会觉得这作家的笔法、心胸、见地、思态都是合适的。于是他对这作家的著作即能字字领会,句句理会。并因两人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融洽,所以一切都能融会贯通。”我们认为,如果学生们能做到喜爱屈原、杜甫,像喜爱金庸、三毛、琼瑶那样,读书就会完全出于主动,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合适的教学方法。我们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讲授的篇目较多,范围较广,但往往是点到为止,不能深入,难以让学生和作家“相爱”,“正如世上有许多男女虽到处调情,始终不会和某一个人发生切近的关系。他们能读一切的作品,但结果终是毫无所得。”(见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这正是我们试行作家专题教学的初衷。我们想如果通过教学能够改变学生对经典作家的认识仅止于“某某家”的抽象概念,促使他们对其中哪怕是一两位作家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便是教学的成功。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示欢迎。他们认为:作家专题教学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许多作家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以及自强不息,关注社会民生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内心对这些作家产生一种敬仰之情。于是这些作家的作品就能像春风雨露一样润育学生的健康人格。

    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之可取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有力地弘扬人文精神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科技的作用,而忽视人文精神的作用。其实,世界上任何科技都是人干出来的,而人是受文化精神支配的。一定的行为受一定的精神支配。一个缺乏良好人文精神的民族是不可能成为世界优秀民族的。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道德沦丧的现象,是与不良人文精神影响有密切联系的。

    2002年4月11日黄昌勇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文尺度的确认——20年来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巡礼》的文章,他认为:华东师大1996年版《大学语文》的定位摆脱了工具性的束缚,确立人文精神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使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终于有了相对独立的品性。虽然我们不能说大学语文教学除了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外再没有其它实用功能了(比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但作为有了一定语文基础的大学生来说,向他们传播良好的人文精神恐怕应是这门课最重要的目的所在。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欣喜地看到:作家专题教学确实能有效地“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华东版《〈大学语文〉编写说明》)这一教学目的。

    比如我们在讲完“李白与盛唐诗”,“诗圣杜甫”,“苏轼与《前赤壁赋》”三个专题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李白、杜甫、苏轼三人分别代表的人格精神。讨论中,同学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都能发表一些好的看法。于是教师顺势总结:李白的浪漫豪放,率性任情,源于他的“真”。李白深受庄子的影响,追求人性解放,因此他蔑视世俗,嘻笑怒骂,敢爱敢恨,肆意放纵,不为人左右,不为物羁绊,所以“真者无畏”。杜甫大公无私,宁苦身以利人,源于他的“善”。纵观杜甫一生,凭他对国家不能自禁的深情与博大的关爱,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劣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正是对儒家“成德至圣”这一根本精神的身体力行,所以“善者无私”。苏轼的乐观畅达源于他的“智”。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能圆通灵活地运用儒道释三家思想,因而总能从人生的矛盾和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因而“智者无忧”。又如讲了“司马迁与《史记》”,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而且能被他那种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所感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儒家以其仁义伦理标准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奠定了中国社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最终获得人格升华;道家则以其对人性的关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培养人豁达的心胸、乐观的人生态度起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它高举人性解放的大旗,提倡人性归于自然,人情归于质朴,直到今天都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在这两种思想熏陶下的中国历代作家们自然会把“立身成德”、“功成身退”看作人生最高的目标,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人格的完美。一个人只要吸收了这些人文精神,他一定能产生无穷的能量释放于社会。

    (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脱离作家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孤立地对作品训诂、翻译,千篇一律,重复进行,因此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采取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因对作家的生平和思想要作详细介绍,自然要穿插一些表现作者伟大人格的动人故事,这些内容,学生听起来感到新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最能使他们受到良好人文精神的感染,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有关作品的兴趣,能加深对有关作品的理解。

    在教学中,同样是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模式,也可以变换一些形式。除了教师绘声绘色介绍作家外,还可以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比如,为了让学生对某经典作家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可在每个班成立若干个专题小组,在某个专题开讲以前,由专题小组负责搜集有关资料,如作家传记,作家创作逸事,重要作品,相关评论,背景材料等,并由他们负责向全班介绍,组织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讲评、补充,并组织大家继续深入讨论。这一过程是学生对作家由陌生到熟悉的重要阶段,在讨论中,他们可能会对作家以及作品提出很多看似幼稚,有时又未免偏颇的观点和看法,但作为教师,这时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正统的或教师个人的观点。在这时,教师恰当的引导,积极的鼓励往往会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的渴求,从而无需教师的要求也会主动去阅读作品,查阅有关资料,引发课内课外的相互争论……这一切,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我们始终认为:教师给予学生的不重在知识的多少,而重在追求知识的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按过去的传统的教法,教师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因此只要认真钻研课文,理解了课文中的字、词、句就可以讲课,而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教学面对的是每个经典作家和作品,因此,在给学生上课以前,老师只有尽可能把这个“人”吃透,才能准确生动形象地介绍出作家和作品的情况,才有把握去回答学生们提出的种种问题。因此每讲一个专题,作家传记、生平逸事、主要作品、前人评论等等都是备课的必读之物。这样,无形中给了教师一种压力,促使教师不得不学习钻研。因为只有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全面把握专题作家和作品,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个专题。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是应该注意的。比如,作家专题教学涉及的内容多而广,怎样来把握广度与深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认识到大学语文毕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没必要把它上成中文专业的专题研究课。因此无论是对作家的介绍还是对作品讲解,我们不能过多地纠缠于文学理论和流派相争之类的学术问题,而应以人文精神的传播为主导,着力展现作家人格的闪光点,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其次在每个专题讲座中,至少要精讲一篇范文,但这是建立在学生对作家有了一个较完整了解的基础上的。现在我们就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全部精力放在字、词、句的翻译上,而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作品思想的美,语言的美以及风格的美。


    作者简介:廖才高(1954-),男,湖南宁乡人,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湖南写作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汉语、写作等方面的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260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