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饶峻妮: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时间:2008/11/5 】 【来源:中国林业教育 2003年第5期 】 【作者: 西南林学院 饶峻妮】 【已经浏览4300 次】

    全面的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方向。但目前在高校中,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重理轻文”、“重才轻人”的现象仍很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语文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其审关能力、主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还能潜移默化地对其人文品格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但由于过去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陈旧以及地防_教育水平存在差异等原因,虽然经过多年的语文教育,但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即便是大学生,也有不少人的语文水平令人担忧。许多教育上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涌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流派。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对大学语文教学如何更新观念,提高效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谈一此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过去的20年中,强调刺激—反应规律并认为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学习者只能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

    1.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rn)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业杰。皮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他坚持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就是皮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其实际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新一代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此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新一代的教学理论。这必然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和观念提出挑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因此,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理论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的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成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这一理论强调: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③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④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明确的。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观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观在宏观上表现为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价值判断,表现为对学生学习反馈的肯定与否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

    传统教学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即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而不仅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从强调“教”转到强调“学”,是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根本。

    2.创设情境,整体把握. 凸现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好的语文教师不仅借助各种手段提供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创设虚拟的作品情境。从实情境导入虚拟情境,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达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对文学来讲,就是审美、体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应关注两方面的问题。

    ①强调作品的审美本质

    文学作品是作者的心灵感悟,会触及众多读者的心灵,让人们从中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而且,它还可以从精神的高度和在美的层面上对心灵施加影响。审美性,是文学的本性。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个饱含情感和体悟的审美过程。一首诗,一篇散文,人们在阅读时,往往情不自禁,心旷神怡;而在课堂学习时,却如同嚼蜡,恹恹欲睡。何以如此?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者的功利目标使其讲授充斥着社会学的阐释和语义学的阐释,而属于文学本身的天性——审美性,则被淹没了。因此,语文教育者应关注作品的审美本质,充分挖掘其中的审美意味,使学生融入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之能进一步从“美”的形态切入,去求索“真”与“善”。

    ②强调作品的整体把握

    一直沿用的肢解式教法是严重损毁语文本身审美性的行为,因为凡属心灵性的东西,都带有某种模糊性,是无法量化的。从词语到段落、篇章,从主题到艺术特点,一篇好文章犹如一件艺术品,读者在“情境”中出入,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悟其中三昧。

    与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相比,语文的教法要力求虚多于实,给人一种超脱感。正如道家主张的“无为”。这“无为”的“无”,并非空无,一无所有,而是指一种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状态。它强调的是心的领悟,而不是一种原理的理性证明。老子所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这种教育思想的概括。中国传统的语文教法尽管有不少弊端,但对好的诗文强调多读、强调背诵还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

    3.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地完成意义建构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地寻觅新的途径和手段,对人的智力潜能进行开发。语文学科基于其自身的审美本质,是实现智力开发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手段。

    文学语言是形象的语言,不可能像科学著作的语言那样具有单义性、高度明晰性。恰恰相反,它有着极大的张力,即模糊与多义。例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所描述的美妇人“天下之佳人,莫若臣东家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太白,施朱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女子的身材究竞多高?肤色究竞如何?全未确述,四个比喻也只能引起联想,那笑态就更加抽象模糊了。惟其如此,才使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意会到作者笔下女子的绝伦之美。而这种意会出来的美的形象,又因读者的个性差异而千差万别,正如西谚所云:“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作品的语言又是抛开抽象概念、饱含情感的语言。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很难言表,有时就连情感生发者自己也无法说得清楚。作家用语言文字物化这种情感时,只能保持情感的原生态,不便,有时也不能明白道出。所以,读者在接触作品所描绘的情感时,也要揣摩、体验,甚至要凭借“心觉”(第六感觉)去感应,因此在领悟上的分歧是不可避兔的。

    以形象化、情感化为其特质的文学作品,在拥有读者之前,仅是“第一文本”,还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只有为读者所接受,它才是“第二文本”,才是“审美对象”。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呼唤结构”,也叫“唤情结构”,它要留下许多空白,即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填补,按自身的意愿去完成。正如接受理论的代表作家尧斯所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自足的、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文碑,独白式地展示自身的超时代本质,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这说明多元的创造性是解读文学作品的必然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遵照上述规律,把学生作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保护和激发其主动性,引导学生揣摩形象,体验情感,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充分释放;特别是要避兔将文本阐释单一化、定型化,以致造成对学生的束缚。不过,想象力也好,创造力也好,都必须是在合理性、符合逻辑的范围之内发挥,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或牵强附会是不足取的。通过协作学习,即交流、讨论来共同达成正确意义的建构是很好的途径。

    4.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和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和自由。

    学习者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时,教师则要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和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对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教会学生获取信息资源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方法。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教师籍此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并使之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素质教育、开发潜能的角度入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到“导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协作、交互的学习关系。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凭借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审美特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青年学生从优秀作品的鉴赏中获得人性的优化。

    (责仟编辑 柳小玲)

    作者单位:昆明,西南林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449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