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梁大新:大学语文教学思考三题
【时间:2008/11/5 】 【来源: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2期 】 【作者: 仙桃职业学院 梁大新】 【已经浏览3927 次】

    摘要:大学语文是建立在中学语文基础之上的公共课程,它受到学生欢迎,但不受重视,受到专业课程的挤压。本文试图通过廓清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明确大学语文的地位;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的简单化和欠明确,认清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针对大学语文的选文与中学语文严重重合的情况,提出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

    关键词:大语;地位;目标;选文;思考


    笔者应邀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牵头召开的“大学语文教学论坛第一届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相关大专院校的领导和同行。研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交流了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也提出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多年,感同身受,现把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整理出来而呈现于读者,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大学语文的地位

    大学语文课程是广大大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但是《大学语文》却不受重视,受到挤压。有位工学院的同行说:“在我们那里,工科是爷爷,管理是爸爸,‘大语’是儿子。”是的,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下,有的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只作选修课程,甚至放弃《大学语文》课程,也不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师资建设。有位来自重点大学的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教师说,大学语文现在虽然成立了教研室,但感觉上只是挂靠在中文系,没有像中文专业课程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师资后继乏人,如今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博士化,至少是硕士,本科生根本不予考虑,而进校的博士、硕士都有自己的专业,一般不愿做大学语文这种教学型的教师。

    有的院校领导认为大学生已完成了语文这个基础学科的学习任务,大学语文不必开,有的院校干脆以《实用写作》来替代《大学语文》。有位院校的领导发言最具代表性,他说:“我国已经加人WTO组织,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一个大趋势,这就需要数以几十万计的经济类、法律类的专门性人才来规范和适应向世界开放的市场经济。这个时代,我们的大专院校还要大学生去学那种已经僵甄无用的文言文干嘛呢!大学语文课要讲求实效,就是要联系所学专业的实际,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看起来,持有这种认识的同志的思维定位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此种看法并不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也不符合文言文(当然是古典文学中的名篇)对学生起到的深刻的影响力。众所周知,高等院校必然兼有文、理各种系科,以便形成文理渗透的学习环境与学术氛围。而大学语文课程则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这是由这门课程的丰富内容和人文色彩特别显著所决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就十分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有人问他:杨老师,你那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学,那么喜欢诗词,有什么好处呢?他是这样回答的:“姑且不讲文学中、诗词中直接表达出来的那种令人感动的世界观、人生观,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学、诗词中间还有许多难以言说的深刻含义,可以给人以启迪,给人留下广阔的空间,去思考、去填充、去发挥、去开拓。”这一段话将传统文学对现代大学学子的作用的揭示是非常深刻的。从当今大学生、研究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来看,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不是常常从报刊披露出来的消息看到教授们对于研究生写论文多有不通的感叹吗?华中科技大学不但坚持大学本科开设了《大学语文》,甚至在研究生课程中也开设了《大学语文》。清华大学文理嫁接的二学位(工学士加文学士)模式更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

    这里有两点提出来讨论。其一,大学生要不要学习文言文这种传统文学?其二,能不能用《实用写作》替代《大学语文》?对于第一个问题,特级教师韩军在他的《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八大关系》一文作了有力的回答,他在文中指出语文教育“偏了白话,应重视文言。”他说:“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这也无需多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自建国以来,大陆的整体的语言表达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趋势。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化’‘粗俗化’,这实际就是整个社会轻视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脉被切断的恶果!”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和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痛切的反思,文言这种传统文学教育正得到了重视与回归。我们已经看到,现在不论中学语文还是大学语文教材都有相当数量的文言文。而这还因为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但不是现代文化的对立物,而且还是现代文化得以建立、得以发展的必要的中介。只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介,才能与外来的异质的现代文化逐步整合,融会贯通,进而开花结果。

    能不能用《实用写作》替代《大学语文》?著名教授徐中玉对此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说:“作为应用专科的‘大学语文’课教材,应当同时注意培养应用文写作的技能;但若以‘应作文写作’替代‘大学语文’,就会大大降低课程应有的质量。”他还指出,靠学点“应用文写作”这种材料性的东西不可能成功培养大学生的写作应用文的能力。这并不是说这种材料毫无用处,而是说如果缺乏运用语文的基础知识与训练以及对事理的真切把握,光凭记住一些固定的格式,那是写不出适当应用文来的。再则各种专业的应用文内容不同,写法也难一律,教材中无法也不应包括这种材料。他告诫说:“不能因小失大。”笔者想引述这一段话,能帮助我们明晰这一问题。

    为什么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它在大学教育中占有怎样的地位?我们再来听一听徐中玉教授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他说:“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大学语文课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没有不设置本国语文这一必修课的。这是因为,本国语文对任何人来说不但首先要精通,也最有应用价值,而且对大学生来说,不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应具有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较多知识,对本国文化精品的一定修养和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民族文化素质。”徐教授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的阐述,其视野是非常广阔的,其认识是十分深刻的。读了这段话后,我想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应具有地位应该比较明确了。

    二、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大学语文是建立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同属语文,但在文化层次上应提高一大步。在中学阶段,语文是属于基础性的主要课程,到了大学,大学语文属于公共课程。虽然两者之间有了区别,但语文的属性却没有变。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由于专家、学者及广大语文教师给予太多的关注和研究,基本上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定论,而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显然欠明确。这样就给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材的运用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笔者看过多套大学语文教材,可这些教材在“前言”和‘编写说明”中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的阐述只是些只言片语,提到较多的是大学语文课程能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之类的话。大学生比起中学生少了一些盲从性,他们有时也会问我们:学大学语文有什么作用?我们教这门课程的教师也会一言蔽之曰:“提高文化素质”。其实文化是一个属概念,它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极具深广,如儒家文化、科技文化等等。可以说,每一种知识和学问都能从文化的视角去分析,每一个学科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同样能从大学语文以外的其它课程的教学中得到“文化素质”。可见文化素质并不是大学语文所独擅的。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这样想,难道我们只能从大学语文的课程得到“提高文化素质”的答案而没有其它的收获吗?这样一推理,我们就认识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只定位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显然是过于简单化的。那么,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呢?陈安湖、张国光主编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中的“前言”对此有比较全面的阐述。这里引述如下:“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按照自身的特点,在培养和提高广大应考人员的语文知识水平、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引导他们通过阅读、鉴赏和评析典范的中外文学作品,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觉悟。”如果这里提到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无误的话,那么教材的编写应该体现这个目标,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可资操作和训练的凭借。然而,遗憾的是笔者见到的大学语文教材大都没有做到。如其中提到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的内容上根本就没有作任何要求。有的同行认为可以通过课后“思考题”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我们不排除课后的“思考题”有写作训练的某些因素,但这不是完整而有序的写作训练,恐怕这些思考题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培养作品的评析、鉴赏能力,是从阅读这个角度设计的。大学语文应是文选阅读与写作训练的结合体,如果只有文选阅读,或只有写作训练,那么它们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程体系。我们的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三、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

    教材是知识(包括思想、理论)的载体,是教师得以教与学生赖以学的重要凭借。教材编写得怎样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因此,专家、教授无不重视教材的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亦如此。据笔者了解,凡有一定教学实力的大专院校儿乎都有自己编写的《大学语文》,大学语文教材比起中学语文教材更见丰富,已显异彩纷呈的气象。笔者手头就有几本大学语文教材,都由著名教授主编,其选文均为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且大多是素有定评的。然而这些《大学语文》的选文与中学语文选文有相当数量是重合的。例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中玉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大学语文》选文63篇,与高中语文选文重合的有18篇;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安湖、张国光主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第二版)选文70篇,与高中语文教材重合的就有28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徐中玉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选文56篇,与高中语文选文重复就高达28篇,占到了百分之五十。这就使《大学语文》在教学使用时遭遇到了尴尬。顾名思义,大学语文是建立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之贬的,它在阅读理解要求的难度上应大一点,可有这么多的重复的选文,学生就认为大学语文中的不少文章是在中学里学过了的,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没有什么两样,因而提不起学习兴致与激情。对于选文严重重合的问题,可能有的同志认为,选文虽然一样,但在层次和要求上是不同的,同样的文章,在大学学习的要求就不同于中学,就讲授来讲,有深与浅、细与粗的区别,同样的选文到了大学教师手里,就会挖掘得探些,分析得到精彩些、到位些。这一点笔者并不想否认。但要说大学教师讲得一定比中学教师好,也不能一概而论,至于学习效果那也不见得。试想,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只有36个课时,或者至多50多个课时,每周只有2-3个课时,而一本《中学语文》教材选文内容大大少于《大学语文》,却在每周安排了6-8个课时,每学期有一百多个课时。中学生学习语文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听讲、去理解、去训练,因此就不能断言其效果就不如大学语文学得好。况且人的求知的天性是求新求异的。如果选文过多的重合,而学生已经学过,我们却还要用有限的可贵的时间去复习中学生早已学过的知识,那么学生就会认为有“炒现饭”之嫌,就会视而不读,这样会大大减弱大学语文开课的效果。有的同志说,因为大学语文的选文都是名篇精品,所以与中学语文重合难以避免。笔者也承认这一点,但要尽量做到少重合、不重合。这应该是不难做到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其中名篇精品也不计其数。从内容上讲,我们也不能只局限文学的文章,当然这样的文章可读性要强,具有一定的文采。中学语文已有多套教材,其选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过也有所变动大学语文教材是建立在中学语文基础之上,也应适时地调整自己的选文。这就给我们《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专家、教授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充分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实际状况,并根据大学语文的总体要求,加强大学语文的教材研发与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传统文化人文底蕴,大学教育[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6.
    [2] 韩军.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八大关系[J].中学语文教学,2001(1).
    [3] 徐中玉.大学语文(专科)[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徐中玉.大学语文[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何:社),2001.
    [5] 徐葆耕.走出“半人时代”[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6] 陈安湖,张国光.大学语文[Z].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梁大新(1951-),男,湖北仙桃人,特级教师,仙桃职业学院中文系主任。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40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