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谢建兆:《大学语文》教材的深层解读——试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关系
【时间:2008/11/2 】 【来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S1 】 【作者: 西安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谢建兆】 【已经浏览4402 次】

    摘 要: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使我国不同时期文学呈现出迥异的文化特征。因此,在《大学语文》教材的解读中,应深入探求人文精神之精髓,去感受超越历史时空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解读;艺术生产;物质生产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P82)这是马克思的一个著名论断。同时,马克思在确立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制约的基点上又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样的论题。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关系既互相适应又有所不适,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因此,在讲授大学语文时对教材的深层解读应采用不同的方式。这种不同解读方式既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启迪,又是对顺向和逆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解读各时期的文学作品时,不仅能够进行微观分析,同时也能够注重宏观的把握。

    “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2](P276)因此,大学语文课堂上对教材的解读,要放在一定的历史的形式中进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上,从特殊的历史形式中考察物质生产活动。这种物质生产不能当作一般的物质财富生产来考察,应当看作生产在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的特殊形式来考察。这样,就不会陷入这样的理解怪圈中:为什么如今的社会经济如此繁荣,而我们却产生不了与经济一样繁荣的文学作品呢?我们的文学为何每况愈下呢?为何众多的优秀作品大都在古代?仅仅这么简单地从科技生产力超越古代这一生产形态来对比质疑于文学艺术、人文学科无疑是现今非常需要纠正的问题。认清这一问题,才会在解读教材中既立足于古文化的辉煌,又正确地看待今日之现状,进而把握这门课的实际意义,借此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这种观念的深入人心,必将成为人文学科与经济时代的一座桥梁。

    纵观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这样的规律:物质生产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产的发展与精神生产有其平衡性,物质的繁荣带来了艺术的发展。先秦时代,由于民风淳朴,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淳朴自然的风格,教材新选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即是如此。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赋、比、兴的灵活方式,进而形成了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传统。在内容上,《诗经》中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反映着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当时人民多样的思想感情。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汉末魏初“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的创作就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等“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众星拱月,形成了建安文人作品“慷慨任气”的共同风格。魏晋之交,随着世风变易,阮籍、嵇康、左思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或风骨遒劲,而东晋则玄言诗泛滥一时。由此可见,文学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是相谐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造就了民风的淳朴,而民风的淳朴促成了诗歌的繁荣。

    文学的发展的特殊社会阶段,与具体的朝代政乱盛衰相吻合,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触模当时人们的心声,并不防碍在落后的制度下有文学繁荣与在先进的制度下有文学衰亡这样的现实存在。因为文学有着自身的审美规律,即文学艺术是属于一切时代的。它是人这一族类的一般个性、一般精神的外化对应物。如盛唐时代以情韵见长,或清新或沉郁、或峻朗或诡异的诗歌就是人类才华展现的艺术生产,与盛唐社会的繁荣相适应。但不可否认这其间也有不平衡——中晚唐社会的衰微与诗歌的繁荣。对此所做的解释只能从文学自身的审美规律谈起,人有一种自然本性,即处在自然状态的人性。如人对自然风景会产生一种喜爱的感情,对天真的孩童也是如此,这是人之天性。“象故去的伟人一样,希腊人在我们心目中也显得神圣和高尚,他们对我们必然产生比对他们自己更强烈的影响;因为使我们倾慕的不单是他们的诗,还有诗人本身;因为一个孩子的天真淳朴不会对另一个孩子有魅力,而只能使已经失去了童年的着迷;因为当代文化的酷暑造成了树叶的萎缩,这就正好使我们能比希腊人自己更清楚地看清他们那孕育着累累硕果的一个个花蕾。”[3](P350)

    我们已进入了网络时代,在以科技为本的大趋势下,人文科学的发展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社会物质的繁荣与文学退居主流这种不平衡性更需要人们及时调整自己,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注意主观世界的改造。所以,人文学科作为以人为本的学科也势必要在教材的处理上有新变化,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对教材的解读上,引导学生去深入内心纯净的世界,在如今人文科学衰退的时代,讲述人文科学,就是要学生通过学习,看到想象中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的一种完美的人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魅力,它无论受时代限制与否,都反映人类的一些永恒不变的特征,正因为这样,才使我们在教材的解读上,看到教材作品中所具有的超越历史时空的永久魅力,看到所包含和闪烁着人文精神的永恒之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3]让·保尔.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408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