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罗玉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四研法”的探讨
【时间:2008/10/30 】 【来源: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9月 】 【作者: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 罗玉华】 【已经浏览3387 次】

    [摘要]  本文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社会现实,研究学员思想,研究文章思想艺术,研究课堂教学教法的“四研法”。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四研法 探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补互助,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人文为本,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提高精神境界,追求完美人生。这已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不能不重新审视教学环节和教学目的。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地体会到大学语文课堂,不但是讲文学作品,赏文学艺术,而且是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四研法”,即在教学中研究社会现实;研究学员思想;研究文章思想艺术;研究课堂教学教法。运用其法,收效甚佳,受益非浅,教学相长。现将点滴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

    “教育,特别是在我们的时代,也是力量,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使一个民族成为文明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斯内耳曼语)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备好每一篇文章,讲好每一节课的内容,并且把民族文化的精华传给受教育者,这不仅是教育任务,同时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中心的现行教学方式下,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你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关健问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去创作教学内容。只有与当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确实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之举,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大学语文”的导语篇课堂上,谈其课的性质、作用。我引用了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1980年底上海举行的语文教学研究会上的讲话摘要,说明学习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又引用了许嘉潞教授的关于“夯实国学底子”谈话要点,来说明在当代的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大学语文不仅是基础工具,而是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不可缺少的一门课。并指出目前有许多中外学者都提出这样一个课题,就是如何把西方的现代科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抱负、学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一面旗帜。还例举了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六位科学家,在科学道路上的成功基础,源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正如一个人先有自身的生命,在此基础上,接受西方的营养,才是最健全的体魄。这样的导语篇,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内容,学生对于学习大学语文提高了思想认识。

    “教育的基础,在于认识个性;教育的宗旨,在于确立人格。”(伊索语)为了分析《孔孟语录十二则》一章,我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去备课。分析了“不为富贵违仁、为民父母、推善及人、与民同乐”等思想,并结合社会现实,从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专题节目中获取资料。以案例教学的形式,用科学工新的内容,提出了《山居秋暝》对于人生有何指导意义?学员们讨论的答案:人的一生要保持高洁的品格,开阔的胸襟,要热爱生活。为了提高学员的思想认识,我引用历代学者的精辟之论,又结合社会现实,引用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说明《山居秋眼》的思想内容。“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失也罢一一要紧的是山间的一乱清潭里不能没有月晖。顶上的松荫,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贪婪、附庸。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而物质的渴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高洁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明月松门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烷女,渔舟,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这段优美的散文,解决了学员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学员的思想认识。这种设问式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赏析李斯《谏逐客书》时,如果单从古代臣子的进谏艺术方面去讲析,学员们反映并不强烈,原因是如何进谏与当代人毫无关联。面对民主自由的时代,似乎不需要说服技巧。因此我就作者,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事迹,来说明“修身”与“治国”是密不可分的。典型充分的事例分析,说明了孔孟语录在人格修养方面的指导意义。使学员们认识到人格修养是经世治国的精神基础和先决条件,认识到孔子强调“仁爱”,孟子重视‘仁政”,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理论基础。虽然我是在讲授古文,但给予学生的是新时期的思想教学内容。既不枯躁,又有特色。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有利于学员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教育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员们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内容,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够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二、教学内容与学员思想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的意志领域,触及学生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赞可夫语)教师能针对学员的思想认识,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最关键的是了解学员学习这篇文章时有哪些疑难问题,并且设定教学内容来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赏析王维《山居秋暝》的课堂上,我了解到成人学员,普高学员对《山居秋暝》一文的思想性有不同的认识,原因在于他们的社会阅历不同。普高学员只能理解王维的创作思想,对于《山居秋暝》的意境及主题感悟浮浅。为此,我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从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的内容上提出问题。

    例:如何写好“毛遂自荐”之辞?如何说服公司经理执行你提出的计划?学员在讨论中,仍然是本文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立意高,角度巧,说理妙”的写作艺术特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员既掌握了《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特色,也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学员们深有体会地说:古今成大事者是因为他们能够站在最高的战略目标上考虑问题,分析问题,才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之举,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面对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但不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我们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地诊释字、词、句、段、章的文学特色,要重视教学内容与学员思想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才会有茅塞顿开之感。

    三、个性化精神产品与篇章艺术特色有机结合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今天,教师应该首先做创新的标兵。大学语文的教学,不是宣读文章和解释文章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知识转移和精神塑造的过程,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语言表达,正确的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的教学过程。有些人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只要讲清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本人认为,应该将赏析的作品经过个人消化,吸收,把自己的认识经过新的创作,变化为个性化的精神产品。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艺术地再现作品的艺术特色。

    当赏析《将进酒》、《草书歌行》时,为突出李白的乐府诗的风格特色,把诗歌韵律,李白故事,张旭狂草,统统调于笔下,既塑造出个性鲜明的李白形象,又活画出张旭出神人化艺术境界。让学员们了解赏析诗词,要有两方面的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才能达到欣赏文学艺术的目的。

    当赏析杜甫的《蜀相》时,我将这篇怀古之典演义成为两篇人物传记。传记故事的情节中贯穿着两条线索,明线是诸葛亮的一生丰功伟绩,暗线是杜甫一生的深衷隐志。在五十分钟的赏析过程中,杜甫和诸葛亮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把杜甫所抒发的千古英雄之情全部托出。对于《蜀相》的诗篇结构,标明“远眺、近观、瞻仰、抒情”的简洁文字,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这样的构思,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极大,并且突出了杜甫律诗语言的艺术特色。

    四、课堂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讲课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特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使我对教法有了新的认识,即“教是为了不教”。虽然我没有采用独特创新的教法,但采用的“讨论式”、“对话式”、“讲练式”的教法,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学习的能力。我把《大学语文》教材的篇章,分为精讲篇,略讲篇、自学篇,并且把自学篇章分给每个学习小组,落实到每个学生。由学生做自学交流报告,要求在交流中必须有独特的艺术创作。《哭小弟》、《再别康桥》等篇章,经过学生精心准备,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新颖的艺术构思的赏析内容,赢得师生一致好评。尽管这样的教学活动一个学期只有一次,但对学生们来说,这次实践,确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检验。这种课堂教学也是素质教育,检验了学生的文艺评论的水平,提高了鉴赏能力。

    孔子讲:“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既有学习,又有思考的结果,善于与学生交流,是常用的教法。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学习课堂上,我找出重点词语:“顺天致性”、“背天离性”。让同学们按照柳宗元的写作思路,去谈“种树之道”与“治民之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学们却能扣住这两个词语,例举了大量事实,使师生共同受到了教育。课后同学们又写下了议论文章。这样的教学效果正反映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教学是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只有不断创新,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四研法”只不过是个人实践中的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艺术应是教师终生探绩和不断研究的永恒课题。

    作者:河北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廊坊固安065505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218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