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赵飞:21世纪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新探
【时间:2008/10/30 】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年第2期 】 【作者: 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赵飞】 【已经浏览2820 次】

    摘要:文章强调了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回顾了20世纪大学语文曾拥有过的辉煌,指出了在新世纪大学语文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有关问题,提出了提高大学语文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历史与现状;改革与创新

    本世纪是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知识化、改革浪潮持续不断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道德品质渐趋完善,人文精神日愈高扬,科技突飞猛进、现代信息爆炸,管理工作科学化,说、写电脑声控化等等。新的时代与形势急需一代新的复合型人才。党的十五大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由此,确立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与思想、政治、德育课相比,由于它文史哲三位一体彼此不分的学科特性,在培养“复合型”上面有其他公共基础课无法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确定了当今高校“大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回顾上个世纪大学语文教学所历经的沧桑,不难看出它对时代所作出的宝贵的贡献。今天,形势发展变化迅猛,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又存在着历史铸就而尚待改革的种种问题或不足。创新,唯有开拓创新,大学语文才能充分扮演好新的历史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一、素质教育确立了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

    1997年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深化文科教育改革的意见》,它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育部副部长周清远也认为,要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世纪,建设高等教育的强国,在未来的年代里必须强化三个意识,即“素质意识”、“国际意识”、“改革意识”。

    由此可见,21世纪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强调的是加强文理渗透,提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我国教育界通过探讨加强素质教育的这些问题,明确了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内涵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并且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高等研究周报1999年第39期。)

    《大学语文)这门以文学史为大背景、兼具文学知识,名作赏析、时代民族精神,文化思想精华等文史哲交融的综合性学科,在素质教育的呼唤下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大学语文》能够承担起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重大责任。由于文学、文化的一面,大学语文总是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真挚动人的情感、丰富深刻的哲理以及形象准确的语言,来实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过程。它的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它的教学效果在润物细无声的逐渐渗透人心中产生。《大学语文》虽然侧重在文学方面,但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史”与“哲”的内涵。作为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素质学科来说,文学因其形象性、艺术性、趣味性等特点,比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等学科更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高品位的思想、文化乃至文学家的人格等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是其他公共课无法替代的。我们不能脱离课文去作政治报告,不能变语文课为思想品德修养课。文学作品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即以感情为媒介使读者陶醉其艺术世界之中,由衷地逐渐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真正强化学生丰富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和更开阔的艺术视野,启发学生心智,激发激活深悟巩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谈的是如何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我们可以从简析中让学生感受那种壮志难酬,沉郁悲愤的艺术氛围,还可以思索作者晚年华宅锦衣生活富裕,何以还念念不忘“壮岁族旗拥万夫”的铁骑生涯,而今天某些人民“公仆”却还在物质欲求不断高扬精神状态逐渐低迷;怎样摆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位置,《炉中煤》的作者,追求个性解放,有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愿望,但他与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兴旺发达即紧紧联系,不能有只讲个人价值而于社会价值不顾的偏向;如何看待个人利益与民族命运的关系,《潘先生在难中》否定鞭答了卑琐、灰色人生,从自私苟安的国民劣根性衬托了以民族为重的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人格需求;独立不迁的屈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真伪美丑,伟大渺小,正是这些如杜鹃啼血般篇篇倾吐爱国挚情的词章和作者伟大的人格魅力,正是这些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教育,才使学生灵魂得以触动,情操得以升华。试问,有哪门课程能够如是以综合素质为依归、能够有那么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真正做到现代性、理论性与民族性、实践性的交融?

    所以,《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是任何一门理论课,德育课不能媲美的,它在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文化交汇碰撞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面对机遇和挑战的问题

    已经离我们而去的20世纪是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界永远值得纪念的世纪。这个世纪,大学语文教学可谓几经波折,几经抢桑。从钱穆、朱自清、游国恩等担任教授的“大一国文”,到上世纪末,有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教材的大学语文建构。20、30年代开设的《大学语文》,时称“大学国文”,是高校的必开课目,非一流名师而不得任教之。这些名流在当时各自的学术领域作出过极大贡献,有着名师风采,大家风格,所以大学国文在当时高校中倍受关注与青睐。尽管那时不提素质教育,但高等教育却是十分重视国文教学,并以此作为提高人文学养的基础。解放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大一国文”继续保留,授业者仍多为文学造诣很深的“宿儒”。受时代风尚之效染,理工科学生也大都会吟诗赋词,熟读韩柳李社、深知豪放婉约,并以此作为经济仕途之资本。李四光、华罗庚、杨振宁、周培源等一辈大科学家,其国文功底之深厚,人文学养之完备,是后代的科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扎实的国文功底也是他们成为大科学家的基本条件。

    从1981年到1999年,大学语文经历了一个由繁荣到衰落,再由衰落到中兴的历程。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理渗透”成为高校一时的时髦话题;1978年秋,匡亚明先生在南京大学首开大学语文课,随即得到全国各高校普遍响应;80年代,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成立;1981年初第一本具有全国性质的协作教材问世;以后各高校纷纷开设大学语文课,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便跟着发展起来,蔚为大观。这是第一阶段兴盛期。好景不太长,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使教育表现出商品经济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症,各高校先后削减甚至取消大学语文课,教师队伍散亡,教材建设停滞,这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低谷,衰落期。90年代末,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出,随着人才培养由智力型向能力型的转变,又迎来了大学语文教学的中兴期。各高校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各大学语文学会也恢复了活动,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一下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时世流转,大学语文学科的盛衰起落虽然有社会转型导致精神文明失衡及教育观念不当等原因,但一也与大学语文教育本身的诸多弊端有关,眼下虽然大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被抬高到很高的地位,但实际状况却令人堪忧。综观目前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无论是师资质量、队伍稳定,教学法教材建设的意见分歧还是学生知识素养现状,无一不存在着种种间题。

    首先,在师资上就存在着三个不足:第一、任课教师业务水平问题,第二、教师队伍不稳定;第三、教师思想意识尚未更新。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职称普遍偏低,经常被视作廉价的“万金油”,哪里急需哪里抹一下,充当着查漏补缺的侯补人员。什么人都可以上大学语文,上不了任何课的任何教师也可以被安排上大学语文课,这样大大影响了专职大学语文教师的质量。前两年大学语文课开设不固定,一会儿开设一会儿不开,又极大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故师资队伍总是不太稳定。现在大学语文又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传统文学与当代社会生活意识差距的日益加大,二是各种信息与知识传播途径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将产生相当的影响与可能的冲击;三是更多的应用性、技术性和培养性课型将影响大学语文的建设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的大学语文老师思想意识尚未彻底转换更新,若没有及时地学习或去统一培训他们,包括对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对新教学方式的参与渗人等等,他们都会感到不安或茫然不知所措。

    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意见纷争很大。目前大学语文课教材存在的弊端,大抵有这样一些:第一、教材五花八门,种类甚多,但仔细比较,方知编辑体系似嫌单调,不外乎三种:(l)以文学史结集作品;(2)以文体类别结集作品;(3)以人文精神具体内涵结集作品。第二、大学与中学教材重合现象严重。有人将现在通行使用的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拿来与该届学生中学时使用的(语文》作了比较,竟得到这样的结论:《大学语文》共选文67篇,与中学《语文》出处一致的有60篇,占总数的89.6%,其中完全相同的有9篇,占总数的13.4%,与中学不一样的7篇占总数的10.5%,而这7篇在中学教材中,还不难找到同类型的作品,因此,这7篇还不能代表大学语文的独特眼光。第三、古典作品多,现代和外国的作品少,中国和外国作品比例是91%和9%;古典与现代作品比例是79.1%比20.9%;甚而至于还有一片“真空”地带,便是1949年年以后的时文竟没有一篇,难道50年热热闹闹流派思潮更替的当代新时期文学就找不出一个或一篇可供讲授的作家作品吗?第四,现行教材有违背文学特性、过分注重思想素质教育的倾向。大学语文承担文学作品的教育审美功能,这是美好的,但在教材选编上有一种越来越极端化的倾向,即过分注重政治教化作用,把文学作品本身的个性反而退到了次要地位。如19%年徐中玉、齐森华受国家教委高教司之委派主编的《大学语文》。其《金错刀行》、《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等,虽表现国家之思之恨,充满爱国激情,但内容直接单一,能不能代表波斓壮阔的文学状况和文学成就很值得怀疑。

    再次,是教学方式方法显得过于模式化、陈旧化。教师老是用一种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常常把重点放在选文的字、词、句、段、文的一般性讲解上,从思想内容概括、文章体裁辨析到文学史背景材料分析、作家和作品人物分析,活生生把一篇篇充满灵气和美感的选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几乎是刻板单一的满堂灌,一支教棍两米讲台三尺黑板,再多也突不出朗读、讨论等似曾相识的“重围”,跑不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充满食古不化学究味的桎梏。

    《大学语文》多开在一年级,直接面对刚从中学六年应试教育中走出的大学生,教师没有新思想传导给他,教材又让他再嚼已嚼过的馒头,上课形式与中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可言,甚至还不如中学时吸引人、有实质性的收获,学生心理将极大受挫,很难修复,其结果将会与素质教育的初衷完全相悖。

    三、新世纪呼唤新的大学语文教学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之一的大学语文,如何带着存在的种种问题去面对新的挑战、适应新的改革潮流,如何在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材的同时,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与观念,以真正有效地促使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将完成高校素质化教育的历史使命落到实处,收到成效,这是至关重要和迫在眉睫的间题。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注意教学内容、教学经验的可持续性。20世纪大学语文界的大师与同仁们给我们积下了他们为之倾注心血并亲自身体力行获得的教学成果,这些珍宝,我们应该全方位地加以继承和“拿来”。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好多是经过多次精心挑选、历史过滤积淀的名家名篇,21世纪大学语文教学不可能全部舍弃而另辟蹊径,它必须要保留相当大的部分。因为经过历史积淀,这些作家作品的学习价值已不仅仅表现在文字与语文知识方面了,而更代表着民族文学传统的精髓,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上个世纪的大学语文教学形成了不少成功的教学经验,本世纪仍需要这些稳定的成功经验作为该学科的基石。这些经验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思想,都有应用价值,我们应该“拿来”,这比白手起家要实惠得多。

    2.与“时事时文”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素质教化作用。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更注重客观实际,同当代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教化,而现行名人优著及有关的时事焦点,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感化却有“吹糠见米”的直接功效。从王朔与金庸的争论到“韩寒间题”的提出,再到《死亡日记》的出版,等等。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社会意义,足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心智。年仅17岁的韩寒,其洋洋数十万字的《三重门》所表现的文字功夫和对经史子籍的大量涉猎,当今几个大学生能与之匹敌;他的《零下一度》所揭示的思想,正是我们当代人处心积虑地思索甚至为之迷离的严肃社会问题。我们教师读之都有耳目一新的感慨,可以料想它能够对大学生引起的心灵震撼。

    3.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大学语文定位于公共基础课,师资需求是很大的,能够有兼收并蓄,触类旁通级别的教师执鞭实属难得。新世纪各高校必须注意大学语文教学队伍的建构与师资质量的提高。由于大学语文涵盖极广,多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知识多比较全面,古今中外所涉猎范畴比任何一个学科都显得更广阔,只要加强对相关教材的深掘和对时事的敏悟,便是一个很难得很实用的多面手,要造就这样一个人才很不容易,需要花不少时间。我们不要象以往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那样,老是轻易改变这些老师的执教学科,今天古代文学缺人,改教古代文学去;明天现代汉语差人又去顶现代汉语课程,这是人才的莫大浪费。要让我们的大学语文老师具有比较的稳定性,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站好岗位,认真努力探索,去再创2O世纪曾有的辉煌。我们可以对此辅以一些具体措施,比如:教师开课必须竞争上岗,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又如:交叉听课,集体测评,这是督促教师奋进努力,完善业务水平的必要手段;再如:举办定期培训研讨,由教学成绩突出的院校轮流主办,以加强各高校间的联系,使先进的教学成果得以迅速推广。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学语文的的衰落,教师队伍已几近雕敝殆尽,何况又面临从文学课到素质课的转变这样一个新课题,培训已是迫在眉睫了。还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大学语文教师上课能够凭藉先进技术设备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若能统一培训,既省时省力节约资源,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之面对各学科学生可以游刃有余,应对自如。

    4.教材可以多样化,应该鼓励在统一教学大纲要求下使用与地域特点、专业设置状况相适应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课既有基础性,又有非基础性。基础性指其作为该学科的语言文字功底,非基础性是讲它本身具有的实用性与技能性趋势。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要立足于基础,努力拓展生存空间,使学习者能够获得“以文谋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一般的传道授业模式须向“传技”功能转化,这都取决于教材要有与本学科相适应的多样化。比如,有音乐美术艺术专业的院校,教材可以偏重诗歌。在古代,诗、歌、舞本来就融为一体,“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孔子《乐记·乐本篇》)尤其是诗和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是一部乐歌总集,收人305篇,首首可以人乐歌唱,“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张若(春江花月夜》即富有音乐美感又具有美术的画象;可以有“巍巍乎志在高山、汤汤乎志在流水”的琴瑟知音,也可以有“渔阳批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政治要涵大义,若硬须使用与理工科学生一样的教材,显然不合时宜。

    回顾以总结经验,前瞻以明确方向。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15日))教育目标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师资等等。

    新世纪之初的大学语文教学当然会有很大的连贯性与继承性,但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的日渐深入,大学语文教学必将通过不断创新来保持自身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发展,从而成为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大学语文教学必然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既要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经验与成果,克服不足,又要适应时代要求在创新上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会形成21世纪新型的大学语文,才能有资格立足于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殿堂。

    (责任编辑 陈寿英)

    作者简介:赵飞(1957一),女,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38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