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汝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刍议
【时间:2008/10/30 】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12月20日 】 【作者: 傅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汝成】 【已经浏览2858 次】

    摘 要: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的补课性质。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应该按照其任务和内在规律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突出其在人文素质养成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学生课外阅读、学术研究、实践训练弥补课时的不足;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和结合学生专业方向进行教学等应成为教改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素质;人文素质


  1978年,在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等的极力倡导下,南京大学等高校率先恢复开设了《大学语文》课。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高校开始对《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重视起来,而《大学语文》课的补课性质也由此而形成。这一特殊时期规定的《大学语文》的特殊性质,使其从一开始就具有“大学的牌子,中学的形式,中学的内容”等教学特点。20多年过去了,虽然高考指挥捧使得如今大学生的语文素质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水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刚恢复《大学语文》课程的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基础素质、基本能力等方面,毕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故适应高等教育的规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不仅有了基础,而且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要有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语文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其内容博大精深,特别是《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应该说是经多年的检验为大家所公认的优秀作品。但任何优秀作品都是人创造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切忌一上来就给学生带上“高山仰止”、不可追攀的紧箍咒,用“定论”把他们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禁锢其思维,使之无所作为。人类认知史是一个动态过程,文化发展只有在对已知世界的不断修正、颠覆和新知创造中才得以实现,文化素质也只有在学生主观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20多岁的年青人写出的作品,一代代学者皓首穷究,仍找不到标准答案,因为语言艺术没有绝对固定的知识模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多彩多姿、动态变化的文学艺术海洋中,大有施展的空间。无论是鉴赏、创作、研究还是语文素质的提高,都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驰聘才智的环境,引导他们探讨问题、大胆实践。大学生是最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激情的,当他们被领入文学殿堂、深入到语文这一广阔世界时,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强。

    有这样一次教学经历,使我悟出只要把学生从被动的封闭的学习状态下解放出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在讲授《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学生提的一个问题当场把我难住:“子路(季路)为什么一言未发?”因为自己的确不甚了了,只能老实承认,并把这一疑问留在下一次课讨论。课后,师生分头查阅资料、记读书笔记、写讨论提纲。讨论课上,虽然对此问题最终也未能确定一个谁说服谁的标准答案,但通过学习,师生不仅了解了学术界关于子路是否参与其事的论争,而且对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性格、修养、政治态度、政治主张等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学们讨论中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表现出的思维活跃性和参与的积极性等,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为弄清一处疑问,接触到的远不止《季氏将伐颛臾》一篇课文,甚至已不再局限于《论语》这部著作。

    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创造性是可以超过老师的。但是,传统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创造性的激发和培养,极大的限制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重知识传授、重程式化写作能力培养,轻视思维能力训练,轻视研究及创造能力培养的模式。把《大学语文》定位在补课、打基础、工具课等之上,教师传授的是确切的和无可置疑的知识,否则就是“以惑传惑”、离经叛道;学生只能接受无可争议知识和标准化的能力训练,无须疑问和研讨,否则将难以在“标准化考试”中过关。这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延伸教材内容,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养成的辩证关系。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有限的教学时数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大学语文》教材选录的范文再多,也不可能在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文化素质教育哪怕任何一个方面提供一个系统的范本,教学内容庞大与教材容量有限之间存在着永难调和的矛盾。因此,仅仅依靠教材内容和有限学时内的课堂教学,要完成如前所述的繁重教学任务是难以想象的。《大学语文》进行教学改革,要在教材和课堂之外寻求突破。语文便于自学的特点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我认为,以教材为线索,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课外阅读、研究、实践训练为重心来实施教改应成为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要以教材为线索,没有了这个线索,教学内容势必零乱,更难实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系统性。要以课堂教学为基地,虽然时数有限,但合理安排必要的知识传授、方法讲解、解惑答疑、讨论辨析等环节应不成问题。课堂教学关键应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而不是灌输,创新思维和认知途径比知识记忆更为重要。要以课外阅读、研究、实践训练作为教学重心,听起来可能有点离经叛道,但我认为,这是《大学语文》课的客观环境和课程内在要求所决定的。语文能力和素质是“习得”的而非“传得”的。只有课内老师的“点化”而无课外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研究中的领悟和实践的锻炼,提高语文素质只是“天方夜谭”。何况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志向、专业选择等的差异,其学习要求也不是课堂教学和老师所能满足得了的。所以笔者认为,解决了教材、课堂教学、课外研读和实践的关系,也就相应处理好了知识、能力和素质养成的辩证关系。

    三、结合专业学习和科学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

    专业领域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不能局限于自身领域进行教学改革,还要考虑到与学生专业方向的结合,与变化着的、生动的社会实践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事实上,无论《大学语文》教学还是人文素质教育,在育人的目标与专业素质、科学素质的培养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奥运会上,运动员顽强的拼搏、昂扬的斗志、精彩的表演等“更高、更快、更强”的节奏韵律,与诗歌的节奏、韵律不同,但相同的是人类的文化精神。李政道教授在《科学和艺术》一文中这样说:“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裂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义。”文学艺术与物理学的成果表现形式不同,研究领域有异,但却在对世界的普遍性、统一性的观照中交织在一起。在这里,感情与理性得到高度的统一,也就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科学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造就出完整的人才,这是目前强调人文素质教育时应特别观注的问题,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注重的问题。矫枉不能过正,《大学语文》教学中,缺乏科学精神,一味强调人文素质很可能将学生们导入玄学和迷信。在科学尚欠发达时期的一些伟人(如牛顿)把终极思维归结为上帝和神即是例证。时至当代,一些学者推崇胡万林为神医,将气功神秘化,甚至奉魔术为事实、奉迷信为科学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四、导入学术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大学生应该具备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作为以培养学生语言和写作等能力为己任的《大学语文》课,导入学术研究,激励学生围绕课程本身涉及的一些疑问、专题或现象,参照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规则,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撰拟论文,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仅从知识学习方面来说,要研究问题,必须调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还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将复习已知、学习未知,创造新知结合了起来,与仅靠灌输的方法相比更主动、更自觉,效果也更好。另外这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批判和怀疑精神,以及不断获取信息、永不满足、追求卓越品质等方面,也会收到良好效果。导入学术研究的方法,在贯彻素质教育和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值得一试。

    五、考试与考核办法的改革

    教学改革,必须发挥考试与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才能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根据上述以“课外阅读、研究、实践训练作为教学重心”的思路,应把考试成绩核定办法分为两大部分,各占约50%的比重。一部分是试卷考核成绩,分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几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另一部分是阅读、研究、实践训练等课外学习情况的考核,以读书笔记、写作实践、课堂发言提纲准备情况及发言效果等为考核内容。使考试、考核为教学改革导航,起到杠杆和导向的作用。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则寓言:一个饥饿的叫花子对同行说:“你们知道皇帝过什么日子吗?皇帝饭桌上一边放碗白糖,一边放碗红糖,想吃那个吃那个。”当然,我决没有以此来嘲讽包括自己在内的同行们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不进行教学改革,仍坚持从教师“一桶水”的经验和知识中挤给学生“一滴水”,想要使学生在“语文”的殿堂“得其门而入”、“登堂入室”是根本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编辑说明[Z].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
    [2]张岂之.应当着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0,(4).

    (责任编辑 褚自刚)

    作者简介:傅汝成(1963-),男,河南睢县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464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