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冯兴炜:关于《大学语文》的注释及校对
【时间:2008/10/28 】 【来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 【作者: 冯兴炜】 【已经浏览3667 次】

    本站按:此文上传时页面位置偏移,造成缺字现象,现将主要内容连缀如下。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编写,张之强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是北京市自学考试用书,也是很多高校“大学语文”课所采用的教材。这本有影响的教材自有其很多优点无须絮说,拙文仅就教材中一些词语的注释和校对失误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教材第66页注[15]把“其”视为表达反诘语气。郭橐驼作为一个“业种树”的平民,他评论时政,采用语气强烈的反洁句,是不合身份的,所以应该是使用婉言,这句的意思为:“治民和植树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晋阳之役》:“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第12页注[15]解释“难道谁能够……好好地对待他?”读来感到不通顺。问题在哪里呢?原来,“难道”用来加强反诘语气时,只用于“是非问”,所以这句的“难道”应该去掉。

    《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第127页注[16]说:“其:表婉语气的语气词。”从文义看,这里根本没有必要采用委婉语气。这里“其”应是连词,或曰关联词语,用于选择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还是……”。

    《晋阳之役》智国语:“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无乃不可乎!”教材第14页注④解释“无乃不可乎”一句中的“无乃”,是“不就是”“大概”、“恐怕”。“不就是”和“大概”、“恐怕”所表达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气。试比较:“不就是他吗?”“大概是他吧?”“恐怕是他吧?”你看,前一句是反问,后两句都是猜度。课文中是家臣向家主提意见,宜采用委婉的猜度语气。这里应去掉“不就是”。

    教材对课文中一些实词的解释,也可商榷。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描写北魏时洛阳释迦牟尼诞辰行佛像的盛况有“车骑填咽”第86页注[16]解释“填咽”,是“充满咽喉要路。”查《辞源》“填噎”条:[填噎] 堵塞,拥挤。又《辞海》“填咽”条:填咽,亦作“填噎”。形容行人、车马拥挤。这两部辞书的解释是一致的。

    《景明寺》一文在介绍邢子才时,有“法吏疑狱,簿领成山”一句。第88页注②解释“簿领”为“法律文书”,也似不妥。《辞源》解释“薄领”是“登记的文薄”。联系上文,笔者以为这里当指那案件的卷宗,因没有明确的法律作依据,无法判决,因而堆积如山。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书》曰:‘丕显哉!文王漠;丕承哉,武王烈!”教材122页注[27]解释“烈”为“光明”。“烈”有“光明”之义,但用于此处则不当。这里的“烈”,应是“功烈”、“功业”、“功绩”的意思。

    《庄子·逍遥游》:“彼且恶乎待哉?”第131页上两个注一个解释为“依靠”,一个解释为“等待”,不知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晁错《论贵粟疏》:“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第143页注:“布帛由蚕丝制成,而养蚕需种桑,所以这里说布帛也生于地。”“帛”是由蚕丝制成的,“布”怎么也会“由蚕丝制成”呢?

    下面谈谈关于杜甫《秋兴》诗的两处解释。第310页注⑤解释“塞上风云”,是……;注⑥解释“他日泪”,为“因回忆往昔而流泪。”“塞上风云”径解为“战争不息”,末免牵强。至于把“他日泪”解释为“因回忆往昔而流泪”,杜诗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往昔”正当唐王朝鼎盛之时,哪里会因此流泪呢?所以此句应该是抒写了诗人遭逢离乱,漂泊异乡的内心痛苦。

    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句,第321页注④解释说:“坼:裂开。指长江经吴楚两……南流去。”照这样解释,这一句岂不成了描写长江了。自然不能说长江跟洞庭湖没有联系,但明明是紧承首联,描写登临岳阳楼所见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象,现在扯到长江去,岂不分散了吗?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第321页注:“缀(音:zhùi):拾取。”只知道“掇”是“拾取”的意思,什么时候“缀”也有“拾取”的意思了?“缀”是连接的意思,“落红难缀”意为:落花再也难以连接(长)在枝上了,就是说春光流逝,无法挽留了,因而使人怅恨不已。

    戴文赛《中秋话明月》一文引用了清代诗人赵翼《瓯北集》中的一首诗,其中的两句,“譬若长短视,远近相去琼。”第289页注⑧说:“琼:原指一切美玉,这里是‘多’的意思。”查《说文解字》、《辞源》,“琼”皆无“多”的意思。

    《宝玉挨打》:“袭人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栉沐。”第347页解释“栉沐:洗澡。”按《辞源》的解释是“梳头洗脸”,比较恰切。

    又,《宝玉挨打》一文中贾政说:“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第347页注⑦“克夺之权:‘克夺’疑为‘刻毒’之意。”可是这“刻毒之权”是什么权呢?依然使人不明白。如果编写者实在弄不清楚,不如暂付缺如。

    在现代文字的解释中,也出现一些错误。茅盾《香市》:“‘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第36页注:“‘革命’——指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本文写于1933年,文中说的“去年”是1932年,其两年不准举行‘香市”,那么这加上引号的“革命”,是指1930年前不久的事,应系指蒋介石权所标傍的“革命”,而绝不可能是辛亥革命。又,《香市》描写旧日香市盛况有“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36页注⑧说:“木拜,即朝拜木主。木主,亦称神主,以木为之(即牌位)。”真把人给弄糊涂了。“木拜垫”者,木制之拜垫也。寺庙殿堂里神像之前一般都有这种拜垫,以便善男信女拜佛之。本是人们常见之物,完全没有必要加以注释,而出现误释,就更不应该了。

    校对不精,几乎是现行出版物的通病。应该说,《大学语文》一书的出版者还是较为负责,1981年初版后,1985年作了较大的修订,出版了“修订本”。1996年出版社又组织人力,订正错误,重新排印,虽然未作说明,但只要把1996年4月第23次印刷本,同旧本比较,就不难见出。可惜的是这个重排本,尽管也订正了不少错误,但是,不仅还有一些明显的错误一仍其旧,而且还出现了不少新的错误,这恐怕是连出版社也始料不及的。

    略……

    拙文所谈仅限于一些注释及校对问题。如果要对教材作较大的修订,则选文等方面都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篇短文就不涉及了。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106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