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喻滨:对《大学语文》教学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时间:2008/10/28 】 【来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 【作者: 喻滨】 【已经浏览3003 次】

    按:作者另有发表在《石油教育》1999年第5期上的《高品位 新问题 新思路——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一些问题的思考》一文,除标题外,内容完全相同,不再重复录入。——本站

    摘 要:高品位是国家教委对《大学语文》课教学定下的一个基本目标原则,在当前的教学实施中,它面临着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当代大学生审美接收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高品位目标的贯彻应分为学习认知(引导)和比较内化(提高)两个阶段。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加强精讲,在充分把握原作的基础上,重视教师、学生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尊重读者个性,搞好启发式教学,强调引导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最终实现高品位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目标;高品位;贯彻

  《大学语文》教学坚持高品位是国家教委明确下来的一个定位原则。其主要思想是:引导学生逐步提高精神品位,提高其思想境界,最终使其明白该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理想的价值观。

    《大学语文》是国家教委确定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干课之一,它是从中国文学的典范作品出发,在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在认知、感悟中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审美陶冶、艺术感染等综合效应,这些效应可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其审美的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高品位的层次。《大学语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经过认知学习和比较内化两个阶段。在认知学习阶段主要是从正面让学生认识、了解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理想的。这对尚处在世界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尤为重要,这是知其然的阶段。此时,学生只知道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但并不知道为什么它们那样的,对有关的评判缺乏一个对比的价值标准,此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要知其所以然,就得讲清人们为何会建立这样的是非标准,它的形成基础是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学生才会真正使原有的外在的观念逐步深入到其意识中,内化成为思想素质的组成成分。一旦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就会以这些价值观念去评判衡量今后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成为真正能够面对现实,面对21世纪,面对未来的人。

    价值观是经过比较鉴别形成的,我们正面引导学生认知真善美的同时,如果能通过比较相应的假恶丑,那就会使学生更全面地领会,把握真善美的内涵,同时也能对人类现实中的假恶丑有一正确的认识,进而自觉地有所选择,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最终增强学生面对实际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鉴别,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就像温室的苗一样经不住现实风雨的侵袭。当然,要实现这一步会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来自对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区分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对引导方向进行正确的把握。其次,这对每位《大学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高品位、要求教师的学识水平不应局限在本学科专业的范围里,还必须对相关的哲学、历史、宗教、法律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站在更开阔的视点去审查作品,利于对作品全面的把握。

    从《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来自于教学本身及当代审美接受出现的新变化,使如何贯彻好高品位这一原则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首先,《大学语文》面临着教学方式有待改进的问题。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以中文专业为特色的讲授方式,该方式注重对作品本身文学性语言性的理解、赏析。它可对赏析文作基本的理解。目前,这种方式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上占多数,居主流地位。第二种情况,以水平考试为中心,以达标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它有一明确的学习范围、水平级别、题型内容比例等要求,特点是以达标为目的,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指导思想是如何帮助学生达标,教学上注重训练。第三种情况,以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学术探讨为特色的方式。它往往借文章引发展开对其所涉及到的人生、哲学、语言、美学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可将学生引向学术的前沿,结合当代的一些课题做一些专业性的了解,深入。这三种教学方式各有特色,有的务实、有的务虚,有的思想层次高,有的层次低些,从不同角度看,各有利弊。我们从高品位这一原则出发审视检验这三种教学方式,就容易得出较明确的认识,从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培养理想人格、价值观这一角度来看,本文认为第三种方式最为可取。它通过学术性的研究,促使学生对该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终极问题进行思考,对其思想品位,境界的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第二种方式围绕考试教学,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从今后《大学语文》可能实行统考这一趋势看,有实际意义。但从落实高品位的原则看,如果今后在教学中处理不好教学管理的这种导向,很容易暴露出它的弊端来。最可能引起的后果就是出现应试教学,出现以考试为中心,教学围绕考试转的被动状态。为考而教,不符合人文学科非功利、重启发性、重感悟的特点,要真正启发、感悟学生就应在宽松的学习状态中进行,它要求对学生而言,是有兴趣的、主动自觉的、没有压力的,而应试教学在这一点上恰恰本末倒置,它把学习的动力由内在的兴趣变为外在的压力,由主动的探寻变为被动的应付,很难想象,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会将有关学习认知的人文精神的内核主动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成分。如果带有功利目的,比如为拿个什么证书之类,或为了在今后的统考中争上好名次,而在教学上不敢发挥,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从而将本应很活跃的内容搞成绝对唯一的、僵死的东西,最终会影响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成为应试的奴隶,使《大学语文》本身有生命的成分遭到窒息,这后果与高品位原则是相矛盾的。当前四、六级英语教学中暴露出的应试教育的诸多问题,值得《大学语文》教学借鉴,千万不要再步其后尘。第一种教学方式仅停留于基本的理解水平,较中学的语文教学,除了内容上更精致、更丰富、更细腻、氛围感更深厚更利于促使学生感悟外,但是,能在这种氛围中领悟的人皆很有限,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有所意会,但还不知所以然,似有不尽人意之处,他们的确需要从情从理的分析入手,即从探讨、研究方面入手才可以提高思想品位、思想境界上有更大的进步,只有通过深入的思索,知其所以然后,才可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虽有少数人可以直觉顿悟走抵对岸,但两者殊途同归。对大多数人来说,更主要是靠思想,而且许多灵感式的顿悟又来自于不懈的思索。学生的这种思索,更多地来自于富于启发式的教学。让人稍欠不足的是,占主流的却不是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而是有待进一步改进、有待提高、有待深入的第一种方式,所以,如何改进提高第一种教学方式,是当前大学语文教改的一个主要问题。

    其次,对当代青年接受方式的改变形成的新特征,教学上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心理,出现了文化的快餐式消费[1]。这是当代青年审美水平浅薄化的表现。对此,每个人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这是缺乏人生意义体验深度,追求一种无意义、缺少情感价值成分,注重感觉、观赏价值的当代审美取向。无疑,当代青年人的这种急功利近、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对需要在虚静之中才易领悟、体验到的意义、情感价值等因素是极为不利的。要保持高品位的人文精神格调,就不应向世俗让步。如果作为一种意识存在,这样做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当代《大学语文》的任务是要在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文选中蕴含着的)与生活在世俗社会的当代青年之间进行沟通,在两者间架起一座桥梁,最终使那些有缘感悟人文精神的青年有机会重新找回那失去了的自我。它一方面要保持高品位的独立尊严,另一方面要照顾世俗的接受方式,《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对这两方面进行综合把握,就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坚持高品位,不向世俗低头,教学上仍以经典为中心,做注疏式讲解,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氛围,让每个人去感悟,这在接受效果上很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严重情况,悟性好的学生可能会感到老师讲解得够味儿,其余则可能跟不上,有的可能如听天书。显然,从整体的教学看,这样难以衡量所教班级的提高情况。从今后的统考和提高大多数人的思想境界来看,这种挂一漏万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宜的。这是坚持高品位教学时面临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如何使肤浅、低层次的青年人向高品位看齐,尤其是面对五光十色、新奇百怪、形形色色,令当代青年们目不暇接、留恋忘返的现代文化,如何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何使他们克服来自语言、文化背景差异等造成的理解障碍,并且使他们领略到人文精神真正的魅力,这又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吸引他们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二是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提高到高品位的境界,其中,有一个接受问题,即动力需求机制的建立,如何使当代青年们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使他们感到对其重要,不可或缺,进而对其产生一种内在需求,并认为值得做出相当的投入去了解接受这种人文精神,以丰富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这就是当代审美特征的转变给《大学语文》高品位目标的落实带来的第二个问题。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放在切实提高对文选的讲解上面,提高的途径是,警惕应试教育的误导,努力将教学层次从基础阶段朝启发性、学术性方向引导。具体到教学上就是强调如何将每篇课文讲透,尽量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魅力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领略到其神韵,才可能被吸引,才可能调动其积极性。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第三种教学方式对高品位的贯彻落实是最有效的,在如何启发学生寻找开悟契机这一层,《大学语文》教师的精讲是起关键作用的一环。这讲解内容可分两层,第一层指字句段的疏通串讲,对基本思想、基本情感的理解、把握。第二层指对思想情感的产生基础、背景、心理的、社会的、宗教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观点所涉及到的哲学基础做一定的介绍、比较,最后再由教师将自己的观点、倾向(应是起引导作用的)加以适当的阐述分析。这样,可收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之效,可促使学生深思,利于探索现实人生的实际问题,从而将学生引向学术的前沿。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讲解显得尤为重要,而非可有可无的东西。我认为,《大学语文》的功能首先应该是引导的作用。此课面对的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尤其对理工科类学生而言,属内容跨度较大的课程,他们的语文水平大多限于从中学起步阶段,如果想对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有所了解,《大学语文》可以发挥这一作用。具体而言,引导学生对名篇进行接触,通过教师的精讲帮助其认识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第一步的教学核心是以引导入门为主的,此阶段,与其面面俱到地介绍各家观点,蜻蜓点水,不如深入一点讲透,充分将其韵味展现出来,这样才谈得上吸引学生并对之产生兴趣。其次,在入门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有关问题探索的欲望,探索中,通过对比各家的观点,逐步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实现素质的最后转化,使高品位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就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而言,他们都处在人文精神的认知学习阶段。在学生入门之际,教师的讲解引导比强调阅读原著就更有意义,两者的关系,我认为在初级阶段以教师讲解为主,高阶段应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原著为主,这样更符合当前教与学的实际。

    面对当代青年审美方式的新变化,《大学语文》教学在讲解思路上是否仍坚持以往的文本中心原则,即认为一切讲解都应以作者或文本的原意为准,其他的一概视为异端加以排斥,这是值得商榷的。现当代阐释学的理论可给我们一些启示,阐释学认为“理解对人生负有双重的责任:它使人与生活及文化传统建立起意义联系的同时,彰现出人的自我理解”[2](P1)它强调读者的个人体会,不唯经典是尊。由使用语言是同时在理解语言现在的意义和语言由历史而来的意义变化。作品在形成时,作者要同时介入这二种意义关系,理解作品时,解释者也要同时介入这二种意义关系”[2](P62)。注重语言的客观意义,也不忘由理解而来的主观意义;即重视有意识部分的意义,也注意对无意识意义的发展。阐释学的发展使处于阅读地位的读者地位得到了应有的提高。同样具有阐释意义的《大学语文》教学为什么不可以在充分领会原著的基础上有个人的发挥呢?我认为唯有变通才会使《大学语文》的精讲呈现出个性的色彩,才会充分发挥每个教师主体理解的能动性,才可能讲得深入,才谈得上讲出神韵,触及学生心灵。事实上,当代青年是乐于接受这种变化的,流沙河著的《庄子现代版》[3]在通俗的译文中,充分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较原著又多了一层味儿,更赋予了作者本人的色彩,也更易于为当代人接受。作为普及,对当代青年就应充分照顾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特点。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认知阶段,注意这种变化,对该课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具有现实的意义。从某种角度讲,这种改造变易较原著经典本身,信息上会有所损失,但它毕竟不是对原著经典的取代,作为介绍,它在引导当代青年与人文精神做一沟通,这种变易功不可没。它避免了使大多数人望而生畏的文字障碍(尤其是古文类),绕过了有关内容理解上的困难,这也许是时下青年为何对南怀瑾先生的文化系列著作发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通过他人的消化直接进食,虽少了些味儿,但毕竟解决了成长所需的基本营养问题,一旦成长到可以自己咀嚼自己觅食的阶段,那时就已进入到更高级阶段了。对初级阶段而言,教学中如不注意这种变易,唯文本是尊,就有可能造成曲高和寡的被动局面。由此可知,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人文精神的兴趣,它属于第一阶段的认知学习的问题。得承认,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已出现“断层”现象。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就成了《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到教学环节就是如何将课文讲深讲透讲出味儿,这是对《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检验。这一点做得好,可促使教师业务上精益求精,对学生则终生受益。每
个学生都会永远记住那些良师,那些曾在其人生起步过程中起到良好作用的老师名字的。这也就是本课的社会价值的所在。现在,我们的工作才起步,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最终的落点是精心讲好每一堂课,针对当代学生快餐化的接受特点,力争通过每篇课文的精讲,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人文精神圣殿的大门。我们衷心希望给学生奉上的每份快餐是精美丰富、营养可口的,因此,对每位《大学语文》教师而言,要提高本课的教学水平,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就应加强精讲这一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徐洪兴.世俗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途径——“南怀瑾现象”之我见[J].新华文摘,1996,(8).
    [2] 殷鼎.理解的命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 流沙河.庄子现代版[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郭贤逢

   作者简介:喻滨(1962—),男,四川邛崃人,西南石油学院讲师,从事文艺鉴赏的研究。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873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