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殷相印: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
【时间:2008/10/27 】 【来源: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增刊 】 【作者: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 殷相印】 【已经浏览3359 次】

    多年来,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欠佳、效率不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认识不清,致使教与学无所适从,造成教与学上的极大混乱。任务是由性质决定的,语文有什么样的性质,就赋予语文学科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语文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这些性质综合在一起,语文学科又有综合性特点。但就这些性质相互关系来说,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都是以工具性为基础。有了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才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有了语言文字的应用技巧才有审美、才有文学,有了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才有语文的知识性。因此,语文学科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质都从属于这个性质。它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好语言文字理解和应用问题。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就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的教学。以语言教学带动语文教学是21世纪大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使命。

    既然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那么语言教学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谈三个问题。

    一、加强口语教学

    现代汉语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口语和书面语。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口语和书面语各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操纵系统。以往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基础知识教学,还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作文),大多是强调书面语,以书面语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这是相当偏狭的。因为口语毕竟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口语表达能力的缺乏,会对书面语的表达产生消极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快节奏、信息化时代里,口语的实际作用不可忽视。

    口语出现的情形不同于书面语,由于实际对手就在眼前,说话者可以用手势之类形式帮助表达意思。一方面要注意听话者反应,一方面又不能从容地考虑篇章结构、起承转合。所以,句子要带有感情色彩、语法成分多、用词要平易。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当代交际日趋频繁的社会里,大有用场。比如,公安院校的口语教学,会对将来的公安实战有积极作用。一个维护公共秩序的警察,大庭广众之下以沉着冷静的心态,使用有说服力的言辞,使自己的语言具有感召力、感染力,使听众产生共鸣,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教学中,书面语的教学比例要大一些,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切不可因此忽略了口语教学。这儿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借口二者不同,使书面语完全脱离口语,把写文章和说话看成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堆砌了许多古语词、外语成分,别别扭扭,让人似懂非懂、艰涩隐晦;一是认为书面语既然以口语为基础,就应该使二者完全一致,如实地把口语记载下来。目前不少大学生作文中,口语化太浓,土语、地方方言都纳入书面语中,缺乏提炼加工。

    大学语文教学,口语和书面语教学都要加强,尤其是加强口语培养。首先,把听话和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听”是吸收过程,“说”是表达过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听讲、泛谈、问答、讨论,质疑的训练方式;在课下,让学生在相互交际中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能力。其次,把口语训练与观察、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观察是基础,是智力的入口。不仅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思维能力。再次,把口语训练和“读写”训练结合起来。“读”是理解,是吸收,能积累知识、丰富词汇。“说”是表达,是“读”的延伸;“写”是对“说”的完善,加强口语训练离不开“读”和“写”。

    二、加强语言的动态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仍然要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但更重要的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毕业后更多地把语文当作交际工具、生活工具。大学语文作为大学的公共基础课,要十分明确这一教学目的。教学的改革,关键是重新认识语文的本质属性,抓住语文的语言属性,着重认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点,不仅传授静态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讲解语言文字应用的一些规律、规则,强调语言动态操作和实践。

    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动态教育呢?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遵循着“积累—领悟—运用”的训练规则。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的过程。“积累”是对语言主体、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化内涵的不断把握和累加,对语言材料的吸收。“领悟”的结果是理性认识,是对语言文字载体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分寸等的感知和领悟,每个字间、每句话,既有其原有的本义“原始义”、“静态义”,又有语言的组合规则和语言的运用修辞方式。对这些规则和修辞技巧的理性把握就是领悟,就是对语言静态作透彻理解。“运用”是“积累”的目的,也是领悟的必然结果,“运用”指的是通用语言实际操纵来表达运用到自己学习语言的目的,带有鲜明功利目的性。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是人们对语言由静态到动态的领悟过程,是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构造语言艺术大厦的过程,更是语文教学中从知识积累到能力提高的过程。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体现语言能力的动态培养。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是作文的基本功,也是大学语文的语言动态培养的一个很重要方面。评判作文好坏标准,当然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语言文字基本功的好坏,正确观点、巧妙构思、丰富材料都是标准,但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培养。正确观点要求清晰而有雄辩力的语言表达;巧妙的构思是思维的结果,而思维的手段就是语言;丰富的材料也是靠丰富的语言去组织的,否则材料就变成支离破碎、缺乏系统的一堆废弃物。因而对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就是作文训练的中心任务。这就要求学生有正确的语言文字观、正确的写作观。要做到:一,坚持语言文字的规范,反对生造,用自己熟悉的符合题目情趣的语言材料表达自己的思想。二,作文教学中强调言语顺畅的标准,即准确的用词、完整的句子、明确的句意、连贯的语言、清晰的层次、畅达的思路,这六条是最起码的语言标准。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口语和书面语关系,教会学生立足于现代汉语口语,大胆吸收现代口语中一切有营养的成分,同时继承书面语表达严谨的传统,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向全面健康方向发展。

    再次,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能力的动态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而加强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证。不断加大学生的阅读力度,能不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为,阅读能增加学生对静态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断扩大语言知识的广度、增加深度。语文教学中,应加大阅读指导教学,重视语言文字的动态组合规律。阅读方面的教学原则,是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知识上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以下几点:一,养成学生读书的能动性。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阅读心态。这是语言功能发展、语文规范养成和语言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二,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大学语文课大多放在大一。这时大学生刚刚踏进校门,对所要阅读的内容认识不清、阅读导向不明,必须给学生开一些必读书目、参考书目,选择那些配合《大学语文》教材、能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课外书籍,养成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建立阅读常规。不仅如此,还要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阅读理解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运用语言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个长期感悟过程。语言能力培养是个实践过程。语言只有在具体动态运用过程中,才能真正被人们所把握。而要想取得良好的语言能力,必须积淀和培养语感。抽象一点说,语感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时又是瞬间闪现、忽儿消失的东西。深层次地说,语感是经过长期的语言积累,经过艰苦的探索,而形成的带有浓厚经验理性色彩的语言文字素养,是人们迅速地领悟、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极具稳固性的特点。词语的内涵,语法的规则,修辞的技巧,文章的意境等,往往以“稳”的格式在人的大脑中沉积下来。“稳”的格式越多,因素越多,语感就越强。一个人语感能力越强,对一篇文章的领悟、对一个问题的见解就越深刻。同样,一个人语感能力越强,越能自由地遣使语言的语义语法、结构规则、修辞手法。语感外在表现是个直觉的东西,但实质上,它暗含理性的光彩,是直觉的沉积和思索的产物。真正的语感形成是要经过一番努力的。因此,大学语文中强调语言能力,实质上就是强调学生语感实践,让学生去真正感触、接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通过训练语感达到语言能力提高的目的。具体地说,语感训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感和思维训练。对学生进行思维练习,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它是与语言训练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语言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等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我们在进行语感分析,让学生辨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运用的时候,应加大思维的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感培养过程和语言运用中充满了矛盾和辩证法。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观察分析语言世界中的矛盾和语言运用中的辩证法,可以提高学生认识世界能力和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反过来,正确的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修辞中,敬辞可以表示尊敬人,但也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而用于侮辱而骂人的言语由于切合了情境,却能起到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语言就是这样充满了辩证法。语感的培养、锻炼了人们思维能力,锻炼人们思维的灵敏性,增长机智和才干。

    2.语感训练和语言规范、语言的自我调节。语言的规范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语感能力。因此,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哪些语言是规范的、哪些是不规范的,这就涉及语言的自我调节问题。我们知道,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社会性。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就是规范,否则就是不规范的。如“打扫垃圾”和“打扫卫生”、“看病”和“看医生”意思相同,就因为它们被社会接受了、接纳了,这就是规范的。所以语言中被社会认可的因素,就保留在语言中,不被认可的就在语言体系中消失。语言就是这样通过调节自身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语感的过程中,要以发展的态度看待语言的规范,要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社会的变动而不断产生新内容。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不仅是稳定的语文知识部分,更多的是那些符合语言自身发展规律、符合语言自我调节功能的语言现象。在教学中只有既维护语言中规范的东西,又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语言上创新,才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揭示,也有利于语文本身的健康发展。

    3.语感训练和语境训练。语感的培养是在语境中进行的。所谓语境,广义地说包括语言使用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现实材料背景,上下文。狭义的语境只指上下文。语感不仅有口语的,也有书面语的因素。影响语感的语境应是广义上的语境。在语境训练中培养语感,要注意以下几问题:

    首先使用语言要分场合、看对象。口头语感的培养,特别强调语境。口头交际是双方的互动行动,有当时的特定环境,有手势,表情、语气和前言、后语的帮助。在某些场合,语言要干脆利落,而在另一些场合,则委婉含蓄。这就要求使用语言要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知识水平、语言风格,灵活地驾驭语言,培养自己口语语感能力。

    其次,书面语上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去理解和表达语言。由于语言形象的有限性和客观事物的无限存在矛盾,同一个语言形式有不同的语言意义,同一个语言意义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培养语感就要使学生认识语言单位具体上下文的语境意义。语言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修辞等各因素的规则、规范,还要使学生善于在特定的环境中,准确生动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但是现实的语言教学中,存在一些偏面、死板地讲解或生硬地强调学生死记语言规则、写作规则,而使语言教学游离于语境之外,不能使学生对特定语境下的语言操纵有生动认识,对学生学习语言是个很大的误导,更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当然,大学语文中的语言教学不仅在上述三个方面,比如还有文字欣赏等美育中语言的讲解、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语言认识等,但这些语言教学任务是从属的。只有解决好了口语语言教学、动态语言教学、语言语感教学,才能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诱导其对语言的真正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完成大学语文教学任务。

    作者:殷相印,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公安管理系教师,南京,210012

    编辑:尹瑾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865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