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江灏:《大学语文》文言文注释商兑
【时间:2008/10/27 】 【来源: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 】 【作者: 江灏】 【已经浏览6508 次】

    徐中玉先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公共课《大学语文》,是经国家教委同意、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并审定的、具有权威性的教材,同时,又是全国自考专科除中文等少数几个专业外,其他各专业的通用教材。从1994年10月编写出版至今,印行逾百万册。

    该教材共收56篇课文,文言文只有10篇,共有文言注释573条,其中失误39条,失误率6.8%,而且失误类型多样,兹分类举例如下。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不明通假

    《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注释19:“胥(xū虚):通‘与’,相与。”(P.105)

    按:“胥”只通“须”,不通“与”。“胥”本有“相”义,此句无须说通假。《尔雅·释诂》:“胥,相也。”《庄子·应帝王》:“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休心者也。”《释文》引简文云:“胥,相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司马贞《索隐》引晋灼云:“胥,相也。靡,随也。古者相随坐轻刑之名。”

    《寓言二则》:“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注释3:“卬:同‘昂’。”(P.246)

    按:“卬”可通“昂”,有激励和高义,而用于此句文义未安。此处“卬”应通“仰”。《庄子·天地篇》:“为圃者卬而视之,曰:奈何?”《释文》云:“卬而音仰,本又作仰。”《汉书·灌夫传》:“卬视天,俛画地。”《国语·晋语》:“重耳之卬君子也,若黍苗之卬阴雨也。”以上几例皆“卬”通“仰”之证。

    二、不明古义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注释31:“舍(shà啥):同‘啥’,什么。”(P.84)

    按:“舍”同“啥”之说源于近人章太炎《新方言·释词》。他追溯“啥”的来源说:“余,语之舒也。余亦训何,通借作舍,今通言甚么,舍之切音也。川楚之间曰舍子,江南曰舍,俗作‘啥’,本余字也。”杨伯峻《孟子译注》则说:“舍——何物也,后代作‘’,缓言之为‘什么’、‘甚么’。”这种为现代方言求本字以致捕风捉影的做法,王力先生在他的《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集《新训诂学》一文中有所批评,兹不赘述。《说文》、《广韵》、《正字通》、《康熙字典》乃至《辞源》均未收“啥”、“”,它们是后起字无疑,“舍”不可能同“啥”通“”。《孟子》赵岐注:“舍者,止也。”焦循《正义》:“舍为居止之l上,此为禁止之止。故又申解止为不肯,言止取宫中,不须外求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舍,可止,引申之为凡止之称。《释诂》曰:‘废、税、赦,舍也。’几止于是曰舍,止而不为亦曰舍,其义异而同也。”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注释88:“絮:棉絮。”(P.88)

    按:“絮”古指丝绵,不是棉絮。《说文》:“絮,敝绵也。”段注:“凡絮必丝为之,古无今之木棉也。”《汉书·文帝纪》:“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絮,指粗丝绵。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注释57:“间:间道,从小路。”(P.231)

    按:“间”没有“小路”的意思,只有“间道”、“间路”才有“小路”的意思。“间至赵”是秘密地返回赵国。“间”为秘密、暗中义,训诂有征。例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贞《索隐》引郑氏云:“间谓窃令人行也。”又引孔文祥云:“窃伺间隙,不欲令众知之也。”

    《柳敬亭说书》:“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瘤,悠悠忽忽,土木形骸。”注释5:“悠悠忽忽:随随便便。”(P.250)

    按:“悠悠忽忽”是放荡、轻忽,虚度年华的意思。《淮南子·修务训》:“彼并身而立节,我诞谩而悠忽。”高诱注:“悠忽,游荡轻物也。”叠用则悠悠忽忽,《世说新语·容止》:“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柳敬亭说书》也许就是袭用《世说新语》亦未可知。

    三、误用他义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注释4:“氓(méng蒙):古代对乡野之民的称呼,这里是自谦之词。”(P.83)

    按:“氓”在古代有二义,一指草野之民。例如:《战国策·秦一》:“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姚宏续注本引高诱注:“野民曰氓。”二指从外地迁来之民,即从彼国到此国居住的人。《说文解字》“氓”字条下,段玉裁注曰:“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故字从民亡。”陈相兄弟“负耒耜自宋之滕”,愿为滕国之氓,自然是指从外地迁来之民。

    《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怒也。”注释7:“重(ch6ng)念:又考虑到。”(P.104)

    按:“重”念chóng,是“又”、“再”的意思,表重复。这里应念zhòng,是“深深”的意思,表程度。例如:《礼记·檀弓下》:“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吕氏春秋·先识览·悔过》:“君其重图之。”高诱注:“重,深。”

    四、以虚为实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注释63:“夫:那些。”(P.86)

    《朋党论》:“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注释31:“夫:句首语助词,一般表示另起一层意思。”(P.100)

    按:两例的“夫”字用法相同,前者释为指示代词,后者释为句首语气助词。这类“夫”字无指代意义,一般用来引起下面的议论。后例是对的,前例以虚为实。

    五、不明句式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注释84:“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即膺戎狄、惩荆舒的动宾倒装。这里的‘是’字为语中助词,有使宾语提前和加强语气两方面的作用。……是之学:赞成他们的学说。这里的‘是’字是‘以……为是’、‘以……为正确’的意思,可译作赞成、肯定。”(P.87)

    按:“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中的“是”不是语中助词,一般说法是结构助词,不立助词词类的则认为是代词。本教材附录《古代汉语语法常识》在谈到“倒序句式”时说:“在肯定句中,当宾语有代词(是、之)复指时,宾语连同它的复指成分一起提到动词之前。如:①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即‘膺戎狄’,‘惩荆舒’:抵御戎狄,惩罚荆舒。”(P.340)《毛颖传》注释28将“简牍是资”的“是”释为“语助词,有将宾语提前、强调行为对象的作用。”(P.239)同一本教材,帮助宾语前置的“是”的语法作用,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

    “是之学”的注释有两点可商。其一,将“是”说成意动用法,极少先例。其二,将“之”译成“他们的”,人称代词“之”绝少作定语。其实,“是之学”也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指示代词“是”代农家学说,是通过“之”帮助的前置宾语。

    六、增文成义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放勋日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注释60:“来(lài赖)之:安抚来归附的人。”(P.86)

    按:“来之”一般理解为“使之来”,隐含有使他们前来归附的意思,本身没有“安抚”义。这种解释也许是受《论语·季氏》的影响。“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句中的两个“来”,都是“使……来(归附)”的意思。而“放勋日劳之来之”非指“远人”,且“劳、来”连用,不当理解为“使之劳”、“使之来”。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云:“勑者,《说文》:‘勑,劳勑也。’《尔雅》:‘劳、来,勤也。’《大雅·下武篇》‘昭兹来许’,《郑笺》云:‘来,勤也。’《史记·周纪》:‘武王曰:日夜劳来,定我西土。’《墨子·尚贤篇》云:‘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皆谓勤也。《孟子·滕文公篇》‘放勋日劳之来之’,亦谓圣人之勤民也。来与勑通。”从上下文气而言,王氏之说甚为允当。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注释82:“亦异于曾子矣:这就同曾子所说的道理完全相反了。”(P.87)

    按:“异于曾子”直译为“与曾子不同”,隐含意义是批评陈相对待老师的态度与曾子不同,不是指曾子所说的道理。

    《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注释27:“简能二句:挑选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择取品德高尚的人而信任他们。”(P.94)

    按:“择善而从之”语出《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是跟从、追随的意思,并无“信任”义。本教材《论语十则》注释9:“大意是说:如有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会有我可以师法的人:从中选取优良的部分而跟着学习,看到不良的东西,就可以对照着改进自己。”这段译文虽可推敲,但“从”的意义是准确的。

    七、以讹传讹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素冠。”’注释22:“素冠:用白色生丝绢做成的帽子。”(P.84)

    按:“素冠”当为“冠素”。《十三经注疏》、《四书集注》及《孟子》各种版本皆为“冠素”。“冠素”应注为“戴用白色生绢做的帽子”。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或之欺。”注释86:“莫或之欺:即莫或欺之,没有任何人会欺骗他。”(P.87)

    按:查《十三经注疏》、《四书集注》、《孟子正义》,“莫或之欺”皆为“莫之或欺”。《论积贮疏》:“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句式与“莫之或欺”正同。

    八、兼收并蓄

    《论语十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6:“殆(dàn):疑惑,不安分,招致危险。”(P.77)

    按:“殆”既有“疑惑”义,也有“危险”义。《论语·为政》:“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殆”是疑惑的意思。《论语·微子》:“今之从政者殆而!”“殆”是危险的意思。“罔”“殆”同用,如《诗·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毛传》:“殆,危也。”朱熹注:“无以小人之故,而至于危殆其国也。”只学习而不思考则罔然无所得,只是胡思乱想而不学习则似会招致危险。即使如注释6释文,“疑惑”与“危险”也不得兼收并蓄。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注释72:“仲尼:孔子的字号。”(P.86)

    按:古人的字、号有别。《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代男子二十而冠,以示成年。冠后根据自己的本名另取别名称字,名与字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对己称名,表示谦虚,对人称字,表示客气。名与字是人人都有的。《周礼·春官·大祝》:“辨六号。”郑玄注:“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号是在名和字以外另取的别名,不一定人人都有。“仲尼”是孔子的字,不是号。

    《朋党论》:“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辫君子与小人也。”注释36:“诮(qiào俏):讥讽,责备。(P.100)

    按:“诮”既有“责备”义,也有“讥讽”义。《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诮”与“让”连用,是责备的意思。孔稚圭《北山移文》:“于是南岳献嘲,北垄腾笑,列壑急讥,攒峰竦诮。”“诮”与“讥”对举,是讥讽的意思。《朋党论》中,“诮”与“称”对举应为讥讽义,无责备义。

    九、不明史实

    《朋党论》:“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注17:“共(gōng恭)工、驩兜等四人:传说中尧时的四个坏人;除共工、驩兜外,还有鲧(gǔn滚)、三苗。”(P.99)

    按:“三苗”不是人名,是古代部族名,或古国名。《尚书·禹贡》:“三危既宅,三苗丕叙。”是说三危山已经可以居住了,三苗这个部族获得了安定。”《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裴駰《集解》引马融曰:“国名也。”张守节《正义》引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淮南子·修务训》:“(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高诱注:“三苗之国在彭蠡,舜时不服,故往征之。”《国策·秦一》:“尧伐驩兜,舜伐三苗。”姚宏续注本引高诱注:“驩兜三苗皆国名。”古注皆说三苗是国名,不是人名。欧阳修在《朋党论》中将共工、罐兜、鲧、三苗误为“四人”或“四凶”,正如同他在该文中将桓、灵二帝误为献帝,将唐昭宣帝误为唐昭宗一样,是为文不谨严之病,注者不能不辨史实而误注。

    十、不明典制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注释48:“设九宾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指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P.231)

    按:“九宾”的说法不一,以上注释是沿袭《汉书·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王先谦引刘攽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于廷”,裴駰《集解》引韦昭说:“九宾则《周礼》九仪。”《周礼·秋官·大行人》:“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侯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九仪”本来是天子接待来朝者按其名位等级的九种不同礼节。蔺相如也许并不是要秦王借越天子之礼,只是要求秦王用相当的礼节对待他这位赵国的使者。

    十一、误注音读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注释15:“仓廪(lín吝):储存粮食的仓库。”(P.83)

    按:“廪音lǐn,上声。注15误为阳平,直音“吝”读lìn,去声。拼音、直音皆误。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注释27:“釜(fǔ福):古代的一种锅子。”(P.84)

    按:“福”古读入声,今读阳平,古今皆不与“釜”同音。

    《毛颖传》:“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注释52:“狎(xiiā虾):亲近而不庄重。(P.240)

    按:“狎”音xiá,阳平。注释52误为阴平,且多一韵头i,直音亦随拼音误。

    《毛颖传》:“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耶?”注释64:“中(zhòng纵):“适合。”(P.241)

    按:“纵”音zhòng,与“中”不同声。

    《寓言二则》:“永之氓咸善游。”注释2:“氓(máng忙):指普通老百性。”(P.245)

    按:“氓”应读méng。《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注释4是对的。(P.83)

    《寓言二则》:“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玻仆不能起。”注释5:“踬仆(zhīpū质仆):跌倒。”(P.246)

    按:“踬”音zhì,去声。注释5误为阴平。又,“仆”不能以“仆”本身作直音。

    以上所述,分类不甚严密,例有交叉,辨误不妥之处也在所难免,笔者的初衷只是在于通过上述举例以引起文言注释者的注意而已,别无他哉。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文学院;邮编:410081)

    (责任校讨:隋汁)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7050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