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李良虎:《大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时间:2008/10/20 】 【来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3月 】 【作者: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李良虎】 【已经浏览6533 次】

    摘要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进比较法,通过对古今中外作品不同体裁、题材、表现形式、风格流派乃至不同学科的比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大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爱因斯坦在回答一位青年的提问时,曾经写过一个有名的公式:A=X+Y+Z。他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1]在论及教学效果时,也有人提出过一个公式: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名言:“我们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2]

    不言而喻,无论是学与教,方法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所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涉及诗词文赋、小说等各种文体。每篇课文都有相关的文学常识简介和自读提示,书本的后面又附录有中国文学史概述。这样的安排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目的是通过对名家名作的学习欣赏,认识其风格成就,了解掌握文体特点和文学史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培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还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尽管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不一,但大部分篇章相互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丰富的知识面。这样便可开阔、丰富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阅读审美水平。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既掌握每篇文章独具的特色,又根据其内在联系学到较完整、较系统的知识,进而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呢?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将它同什么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它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3]可见,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是人们分析、认识和鉴别事物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人们总是通过对相似或不同事物的互相比较才获得正确认识的。鲁迅先生曾经高度赞扬过比较法:“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方法。”并认为“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4]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的比较法有着广泛的应用,笔者在教学中就注意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比较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充分利用课文相同、相似或相对的方面,通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比较,找出课文在体裁、思想感情、谋篇布局、表现手法、语言文字的运用等方面的异同,或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分析。比较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谈谈比较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同体比较

    同体比较就是把同体裁的文章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其共同的规律及不同特点。

    (一)体裁相同、题材一样的文章的比较,可以运用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去分析它们的不同点

    体裁同一,题材一样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来表现不同或相似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多向思维。如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韵味却各异其趣。从而体现了作家们不同的人格,反映了作家不同的内心世界。教学陆游的《咏梅》词时,笔者把它和毛泽东的《咏梅》词相比较。毛的原词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游原词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是陆游和毛泽东共同描写的对象,对梅花的自然属性,都反映得很真实:独于早春盛开,不畏严寒,不与群芳争艳。他们都以梅花自比,赞颂了梅花的高尚品格。但在思想感情上是不同的。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是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陆游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表现了自己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他以此表现出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两首词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积极乐观,充满信心;陆游的词低沉孤高。

    (二)体裁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的比较,可以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它们似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异似点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有一个特点:除小说单元之外,全书根据题材及主旨大体分为十类共十个单元。教学时,能抓住这一特点用似中求异、异中有同的比较法教学,即会省时,课堂也会更加的充实、紧凑、有趣,效果特佳。如第七类是传记,它有《李将军列传》《徐文长传》《柳敬亭传》等九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以写人为主的传记。它们描写的对象都是人,但不是相同的人。文中所选择的题材、表达的内容、包含的思想感情、谋篇布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都同中有异,异中有似。如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典型的战例和穿插其中的奇闻逸事及细节的点染,刻画了西汉名将李广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抗击匈奴的卓越功绩。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采用议论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互衬和反衬的方法刻画了张巡等英雄人物的形象,从而赞颂了英雄,斥责了小人。黄宗羲的《柳敬亭传》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运用言在此而意寄彼的方式,通过具体的事实记叙了柳敬亭的卓越技艺,以及取得成功的原因。通过对它们的比较教学可以知道:体裁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在选取的材料,采用的写法,写作的目的是可以不同的。就选材来讲,可以选择重大事件,也可以选择生活琐事,可以选择多方面的几件事,也可以选择某一方面的一两件事。就写法说,可以主要用叙述,让读者对所写的人物有较多的了解,也可以是叙述描写相结合,使读者有较深刻的感受。就作者的看法、态度的表达,可以蕴含在叙述描写之中,也可以直接议论和抒情。通过对它们的比较教学,还可以归纳出传记的特点,为学习其他传记文章打好基础。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去学习余下的六篇传记及课后的传记文章。这无疑训练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比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大阅读量的教学任务。

    (三)体裁相同、表现形式不同的文章的比较,可以比较出不同表现形式文章的特点

    1、不同表现形式的诗歌的比较

    《诗经·氓》是四言诗,是《诗经》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运用四言句式和重章叠句的结构,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记叙了诗中女主人恋爱、结婚、受虐及被弃的过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湘夫人》是骚体诗,是屈原的作品,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运用瑰奇的想像、绚丽的语言、铺叙和比喻的手法,以湘君的口吻,抒发了对湘夫人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歌颂了传说中湘水的一对配偶之神的爱情故事。通过对它们的比较教学,不仅比较出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异同,而且还可以结合以前学习过的《诗经》的诗篇(如《关雎》《硕鼠》)和《楚辞》的诗篇(如《涉江》《橘颂》,比较出《诗经》和《楚辞》的不同点:《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开创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有着优美的语言形式(如形成了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句法特点,大量运用重章叠句,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楚辞》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着特殊的语言形式(如篇幅长,句式长,形成了以五六言为基础的、句法参差的新体裁,灵活运用了语气词“兮”,多用叠韵和联绵词)。

    2、不同表现形式的小说的比较

    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学习志人小说中刘义庆的《雪夜访戴》时,可以和以前学习过的志怪小说《宋定伯捉鬼》进行比较教学。《雪夜访戴》记叙了王子遒雪夜访戴,竟“造门不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行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宋定伯捉鬼》记叙了少年宋定伯机智捉鬼的故事,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和鬼的怯懦。通过《雪夜访戴》和《宋定伯捉鬼》的比较还可以小结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的特点,志怪小说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异物,宗教迷信色彩浓重。志人小说主要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谈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

    (四)体裁相同、风格流派不同的的文章的比较,可以比较出不同风格流派的文章的特点

    1、先秦诸子散文的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氛围之下,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教学中笔者把课文中《论语》《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老子》《庄子》的选文进行比较。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学习,可以把握住诸子散文各自的特色和诸子们各自的思想主张,如下表:

                                                     表 1
———————————————————————————————————————————————————————
       《论语》孔子  《孟子》孟子  《墨子》墨子  《荀子》荀子  《韩非子》韩非  《老子》老子  《庄子》庄子
-------------------------------------------------------------------------------------------------------
 派别   儒家创始人       儒家        墨家创始人      儒家           法家        道家创始人     道家

 思想      仁           行仁政       兼爱、非攻   天下为一,制    法治(法、术、      道       顺应自然,
 主张                                             天命而用之      势的结合)                 无为而治


 文章    雍容和顺,    雄畅犀利,     朴实谨严,    淳厚富瞻,      峻峭透辟,    玄妙精警,    汪洋谲怪,
 风格    富有哲理      富有鼓动性    富有逻辑性    富有学术性      富有政治性    富有思辨性    富有浪漫性
--------------------------------------------------------------------------------------------------------

 

    2、田园山水诗和边塞诗的比较

    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一个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一个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山居秋瞑》是一首五言律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描绘了山村秋天雨后傍晚清新恬美的山林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乐于归隐山林的生活意趣。诗具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把隐逸的情怀、淡泊悠闲的心境和高远雅洁的志趣,与自然恬淡的外在形象描写完全巧妙地融铸为一炉,给形象注入了生命的活力。高适《燕歌行》是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此诗主要反映了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军中将帅的骄奢,以及对征人、思妇的同情。诗的风格雄浑悲壮,笔力矫健顿挫,气势壮阔畅达,感情真挚深沉。在比较中还可以小结出田园山水诗和边塞诗的不同特点:田园山水诗主要是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边塞诗主要是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诗歌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3、婉约派词与豪放派词的比较

    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学习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可以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对比教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婉约词,是寄托哀思的悼亡词,在思念亡妻的同时,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情怀。词中景物描写饱含凄恻情思,无限哀伤,情真意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豪放词,是借凭吊古人伤感的怀古词。在歌咏“大江东去”的同时,抒发了“早生华发”和“人生如梦”的感慨,词意境阔大,气象雄浑,感情激越豪迈。通过两者风格的比较,就比较出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的不同点:婉约词的内容多写儿女风情,表现手法含蓄蕴籍,风格委婉绮丽,情感缠绵细腻,语言清丽含蓄,重视音律和谐,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豪放词创作视野比较广阔,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以铺叙、直抒为主,气象恢宏,意境雄浑,气势开阔奔放,不拘守音律。

    (五)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比较

    这方面的比较可拿李清照作例子。南渡前,李清照的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作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如《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南渡后,悲伤于自己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作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如《声声慢》《醉花阴》词运用了正侧、虚实结合的笔法,表现了女词人在重阳佳节孤身独处时对丈夫赵明诚的深情思念。词中取喻新奇传神,言情含蓄蕴籍。《声声慢》词中以铺叙之笔,通过描绘种种暮秋景物来渲染心中的愁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愁苦难熬的内心活动。同一个词人,为什么前后词作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呢?这和词人经历的生活有关。她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幸福美满。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表现出来。靖康乱之后,明诚病逝,清照孤身流落,在杭州度过残年。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通过这样的比较,既可以鲜明生动地比较出《醉花阴》和《声声慢》风格意境的异同,还可以比较出李清照前后词作的不同点,甚至还可以深化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规律。

    二、异体比较

    异体比较就是把不同体裁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注重课文之间知识点的联系,侧重于异中求同,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中,形成了知识的横向联系。

    (一)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可以运用比较法去比较它们创作手法的差异,还可以比较出不同文体的特点

    学习诗歌《再别康桥》时,可以和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一起比较教学。它们的作者都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描写的对象都是英国的康桥,但前者是一首现代诗歌,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在严格遵守“三美”(韵律美、色彩美、建筑美)规律的前提下,运用了一系列的优美意象,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给人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后者是散文,作者以康河为中心,记述了在康桥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表达了自己对康桥的无限柔情。全文寄情于景,景从情出,真正做到了“物我无间”。从两者的比较教学中,我们可知诗歌主要通过一个个的意象组成一个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刻画来抒发情感或寄托情怀。我们还可知道:诗是散文的浓缩和诗化,散文则成为了诗的扩充和注释,它们实实在在是一对“姐妹”,两者相比,诗比散文更加精练,更有意境,抒情性更浓;散文比诗表达得更为充分,更为详细,叙述性更强。两者各尽其妙。

    (二)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可以运用异中求同的比较法去教学,在比较中把相似或相同的知识归纳总结,从中掌握规律性的知识

    学习鲁迅的作品时,可以把鲁迅的散文《范爱农》和小说《一件小事》进行比较。为什么前者是散文,后者是小说呢?通过比较得出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属于以记人为主的回忆性散文,它写的是实有其人,事实也基本上是真实的,而且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后者是小说,因为它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是拼凑起来的角色。通过这样一比较,绝大多数学生对小说和以记人为主的散文能够区别,不致弄混淆了。

    三、中外作品的比较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歌中对尹人思慕之情的表达是这样的婉转、含蓄、深长。又如《诗经·关雎》,运用比兴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和追求。可见,“中国爱情诗,几乎都写得委婉、含蓄。它们大都不直接表露内心情感,而借景来抒情或寓情于景中,追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5] 而西方的爱情诗都敢于热烈地歌咏爱情,大胆地表白爱情。古希伯莱《旧约》中的《雅歌》:“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妒如阴间之残忍。”英国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吟唱:“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通过它们的比较,可知中国的爱情诗的情感是平静,波澜不惊的。所以钱钟书在评说中国古诗时说:“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6] 由此,我们还发现中西爱情诗差异的文化背景。西方受古希腊酒神文化的影响,重视现实生活,追求现世享乐。敢于大胆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与爱。而中国则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追求,儿女情是有失正统而不严肃的。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爱情的表达自然就显得含蓄、委婉。

    四、文言文教学中的比较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比较的方法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文言词汇的归纳练习。特别是在学习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和众多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语的辨析时,也必须指导学生多作比较,才不致互相混淆。如“下”这个词在文言中属于一词多义,它在魏徽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不同句子中有不同的意义:(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下:低处);(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下:下位的人);(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下:下等的)。除此之外,在结合课文例子的基础上,比较法还可以用来对文言文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句法等进行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的比较归纳练习,使学生积累感性的材料,总结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五、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比较不应只局限于单一学科中,还能通过比较加强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感知力,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如《诗经》中的《蒹葭》(歌名改为《在水一方》)和《无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歌名改为《月满西楼》)、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李叔同的《送别》、徐志摩的《偶然》等,都可进行不同表现形式的比较,通过它们诗歌和歌曲形式的比较教学,可发现文学和音乐的表达形式虽然不同,但主题却是何等的一致。通过比较,不仅增加了学习兴趣,陶冶了学生情操,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和音乐的特点,理解了这两个文艺样式的异曲同工之妙,有益于各科共同发展。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了比较教学法教学,就能把语文课讲得更形象,具体,透彻,丰富,可以充分显示出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特色来,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节约时间,又能顾及课文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扩大课堂信息",加快课堂的节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真是一种讲究教学科学性,提高教学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彭天翼.语文教学心理描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0.
    [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 蒋元龙.“比较法”教学初探[J].中学语文教学,1995,(1):80.
    [4] 谢瑞吟.比较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海南教育,1999,(8):22.
    [5] 刘晔.古典诗歌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
    [6] 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彭志雄

    作者简介:李良虎,男,广西陆川县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与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00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