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黄鹤:追求“道德与精神的完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操作
【时间:2008/10/14 】 【来源:无 】 【作者: 黄鹤】 【已经浏览3096 次】

    德国教育家洪堡曾说:大学四年的真正成就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的完美。我想,我的大学语文课做的正是这种工作:在偏重科技与经济、趋于实用功利的氛围里,引导学生去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美”——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近几年,实施素质教育的话题很热闹,大学语文界也曾对此反复研讨。高扬人文精神,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本是大学语文教师的天职,在人文气氛相对淡薄的环境中,更需要教师凭个人的良知去付出努力。把全校性大学语文课开下去,让大学语文课成为对理工科繁重课程的一种精神调剂,更成为拜金社会中一道洗濯心灵的清泉;将大学语文课的讲台变成师生各抒己见的自由论坛,而且使之延伸到校园文化的各个舞台……这些,正是我两年来为学生去追求“道德和精神的完美”所进行的思考与操作。

    我想过,我们何不学学孔夫子呢?学学《论语》中的“教学实录”:夫子与学生们随随便便地坐在一起,让他们就“个人志向”问题自由发表意见。对弟子的回答,夫子只是报以微笑,并不横加斥责,特别是当曾点的回答略有踌躇时,夫子马上加以鼓励(《论语·先进》)。这种尊重人的个性与提倡思想自由的做法,反映了“百家争鸣”时期的时代精神,正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教育精粹。

    我又想到中国现代教育奠基者蔡元培先生“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观。他主持北大工作之时,“背后拖着长辫、心理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蔡梦麟《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教师讲课自由而富于个性,学生听课自在而活跃主动,学术气氛甚浓,北大学人具有了鲜明的思想个性与学术个性。

    我还想到了著名的哈佛管理学院“实例教学法”。据亲历者介绍,它主要就是先发给学生材料,为上课讨论作准备;而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最大量的工作就是实例讨论和自由发言,学生的课程评分有一半以上取决于上课发言。这种讨论往往是热烈而紧张的,它极能提升人的各方面能力,其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他们开动脑筋思考。

    有了这些范例,我依据如下原则,在我所教的“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化概论”的课堂上,开始了实践性操作。

    第一,个性原则:即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教师的个性。教育应以人为中心,贯穿对人的关注、对个性的陶铸,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健全的心智、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以及自由的意志。当然,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个性和能够发挥个性。

    第二,参与原则:即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中国自古就有对于教与学相互关系的研究,早在《学记》中就有著名的“教学相长”之说。现代教育更是提倡师生对教育活动的合作协调和平等参与,因为它能使教与学双方自主而自觉,这实质上体现了教育的民主与科学精神。

    我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验性操作,采用了如下做法:

    其一,课内与课外结合: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互为补充。大学语文是一门通过赏析优秀文学作品来激发人文激情、陶冶情操和濡染灵魂的课程,其中有大量的诗文。诗文需要诵读再三来领悟其中的妙处,而放声朗读的强刺激可以加深对内容的记忆和对情感的体味。因而诵读是我们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范读,集体朗读,个人吟诵;大声地读、反复地读,进入情境地读。尽管有人提出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像小孩子那样,我仍然鼓励学生放声读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做法效果不错:“每天对着枯燥无味的英语和专业课, (在语文课上)放开喉咙大声朗读诗歌实在称得上是一种享受。那时觉得整个人都好像解放了似的……”(95国企学生巫颖颖)不仅读,还学着写,教师先“抛砖”,既赋诗填词,又创作新诗;引出学生之“玉”,百花齐放,佳作频现。在这基础上开“课堂诗歌创作朗诵比赛会”,选出评委,设立奖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理工科学生感到十分新鲜,感到在学习写作的同时,有了精神寄托与追求。

    好的诗文需要深入赏析,教师的讲解只是单方面活动,学生参与其中才算完成颀赏的全过程,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参与的好办法。经过调动与激励,学生们的讨论热情十分高涨,我趁势组织“十分钟论坛”,即每次上课的后面都留出时间、让出讲台给学生自由讨论。话题有的上次预留,有的即兴提出,如《长恨歌》《西厢记》等文的主题之辩,《蜀道难》《永远的尹雪艳》等文的创作意图之思考,还有诗的意象、文人“出世”与“入世”的文化心态,乃至当时的热门话题。对这个论坛,学生们颇感兴趣,且选录其中一人的感受如下:“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在老师的鼓励和启迪下,直抒对课文、对社会、对人生的尚不成熟的想法,这是一个很大的意外”。“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自由发挥时,我便感到一份莫名的兴奋——那激动感不是来源于是否上台将我的心迹公布于世的思想斗争,我无需上台演讲,无需求得共鸣,能够获得这机会已经让我很充实了……”(96化联学生李科一《语文课杂感》)此处不惜篇幅录下学生的原话,是因为这是他的真实感受,而且许多学生都表达过类似的真实感受。

    对课堂的普遍教育还不能满足的学生,就需要课外的辅导了。这种辅导因人而异:例如有人喜欢旧体诗,又有艺术感觉,我就借给书籍,单独指点;有人编辑报刊,需学新闻,我就充当被采访者,让他在实践中学;有人要参加演讲赛,有人要出席辩论会,还有人要写剧本、写小说等。我都来者不拒,一一辅导。课外的时间甚至比课内花得还多,当然获得的报偿也极为丰厚:大学语文课的学生们有些参与创办了校团委的《华工青年报》,人文素质和校园文化成为重要专栏;有些参加全校性辩论大赛,过关斩将勇敢夺冠;有些在校演讲比赛中轻取第一、二名;有些囊括了华工具有多年传统的校清明诗会的创作、朗诵多个大奖……大学语文与其他人文课程通过每期每班近200名学生,把丰富的人文知识、优雅的艺术品味、昂扬的进取意识和美好的精神追求传播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配合和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其二,不同课程的横向结合:即把我所开的《大学语文》与《中国文化概论》两门课结合起来进行改革实验。大学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写作几方面,其中主要是汉语文学,它们是中国文化的要素和主要载体。这两门课程相互关联的性质使得我能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并加深其内涵;同时也将文化概论课讲得更加丰富生动。

    其三,呼吁与实干结合:我国、我省对大学语文课与文化素质教育关系的研究已有不少时日了,我也曾写过论文,申报过有关改革的教研课题。这些是研究也是呼吁,希望全社会关注、教育管理者们重视。然而,“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操作,把自己的每一项教学内容都与高扬人文精神的目的挂钩。”两年前,我在论文中这样提出,两年来,我时时记得,时时提醒自己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语文教育者的责任,要呼吁,更要行动,实实在在地探索与努力,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将把语文以及其他人文课程的改革脚踏实地地进行下去。

    “追求道德与精神的完美”,这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我们正朝这个目标努力。我们做得如何、还应如何去做,请听听调查反馈回来的学生心声:“感谢你,大学语文!只因有你,我的大学生活才会这么快乐、充实!”(97建材翁沛忠)“何时让语文课成为一门大学必修课,这是我学大学语文后的一个小小心愿。”(97应化刘逸锋)

    (华南理工大学社科系人文室 广州 510641)

    本站链接:
   
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573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