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徐同林:比较教学法例谈——关于几首词的备课札记
【时间:2008/10/13 】 【来源:无 】 【作者: (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徐同林】 【已经浏览4195 次】

    [摘  要]本文以大学语文几种通行本教材中词体课文为例,就比较教学法的内容、方法、意义等方面略谈一点的体会和思考。拟以课文为基点,参照相关文献,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明背景,助审美,析源流,辩主题,以便促进教学。这有也助于培养锻炼形象思维、整体思维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大学语文;词;比较教学法;思维训练

    
    我们知道,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训效果。由于联系的普遍性,文学的形象性,以及文学欣赏的想象性和创造性,故用比较教学法进行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有必然性,很多老师都有许多成功的实践,甚至理性的总结。的确,一本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约百篇课文,无不是经典和代表,它们自与其他名家名篇,包括有关的文献或者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自然给我们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本文以大学语文几种通行教材中词体课文为例,就比较教学法的内容、方法、意义等方面略谈一点粗浅的体会和思考。这些课文是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1](37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147)、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1](33),史达祖《双双燕·咏燕》[2](374)。我们试以这些名家词为基点,参照相关文献,进行比较鉴赏,以期促进教学,——明背景,析源流,辩主题,助审美。这也有助于培养锻炼形象思维、整体思维和创新思维。

    一、明背景——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与顾贞观《金缕曲》
    
    清词在两宋的黄金时代和元明的衰退时期之后振起复兴,艳称“中兴”。这时无论是词的数量质量,理论流派,均为千余年词的马鞍形的历史进程写下了壮美的篇章。纳兰性德向来有满清词人第一之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是认为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选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该词被认为是“最为佚宕”[3](卷二),“词旨嵚崎磊落,不啻坡老、稼轩,都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词》者。”[4](卷三)词曰: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词赠送的对象顾贞观,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号梁汾,生于明崇帧十年(1637),无锡县泾皋里(今张泾桥)人。他是顾宪成之曾孙。幼习经史,尤喜古诗词。少时就与江南名士如太仓吴伟业、宜兴陈维崧、无锡严绳孙、秦松龄等人交往,并加入他们的慎交社。该社中他年纪最小,却“飞觞赋诗,才气横溢”。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清康熙三年(1664),他任秘书院中书舍人,康熙五年中举,改任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次年康熙南巡,他作为扈从随侍左右。在国史院任典籍期间,曾修订其曾祖顾宪成的年谱《顾端文公年谱》,又为其父编定文集《庸庵公日钞》。康熙十年,因受排挤,落职归里。

    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学士明珠慕其才名,聘为子纳兰性德授课,二人遂成忘年交。康熙十七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网罗汉族士大夫。著名文人学者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等都被荐至京,会试中式任翰林院检讨等职。顾贞观、纳兰性德与他们经常聚会,吟咏唱和,促进了清初词坛的兴盛。顾贞观在京期间,还为纳兰性德编订了《饮水词》集。这实在是清代词史的盛事。

    康熙二十年,顾贞观回无锡为母丁忧期间,曾帮助修订《庐州郡志》。又按惠山听松庵竹茶炉旧制,仿造了一只竹茶炉,不少名士题词赋诗以记其事,后由纳兰性德汇成《竹炉新咏》。晚年在惠山祖词旁筑屋居住,名为“积书岩”,与严绳孙、秦松龄等诗酒往来不绝。又将平生所著结成《弹指词》、《积书岩集》等书付梓。康熙五十三年(1714)病逝,终年77岁。

    早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其好友吴兆骞因科场舞弊案被株连而流放宁古塔(今吉林宁安)。顾贞观后在北京,曾作《金缕曲》词两首赠之,词序说:“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1676)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词曰:“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哪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炭,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脚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二词哀怨情深,被称为“千古绝调”。余秋雨先生对此有形象的描绘和精彩的议论:

    让我特别倾心的是,康熙年间顾贞观把自己的老友吴兆骞,从东北流放地救出来的那番功夫。顾贞观知道老友在边荒的时间已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回来让他过几天安定日子。他有决心叩拜座座侯门为赎金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向皇帝说项才是啊。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于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为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因为那两首词表达了一种人间至情,应该比什么都能说服纳兰容若。……不知读者诸君读了这两首词作何感想,反正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

    经过了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在欢迎他的宴会上,有一位朋友写诗“廿年词赋穷边老,万里冰霜匹马还。”是啊,这么多年也只是他一个回来,但这一万里归来的“匹马”真把人间友谊的力量负载足了。[5] (52-54)

    顾贞观一直没有忘记“乌头马角终相救”的许诺,想方设法寻找机会,终于要求纳兰性德在明珠面前为吴说情,终获解救。后吴兆骞被释归来,到明珠府上拜谢,在一间屋内白壁上,见到题字:“顾梁汾为松陵才子吴汉槎屈膝处”,方知顾贞观为他的生还竭尽了心力。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以词代书”自顾贞观《金缕曲》二阙创格后,颇为盛行。顾词以“深情真气”[6](卷七)和“寄书体”[7]“结构之巧”[8]而允称绝调。邹弢:“余不喜《弹指词》,惟集中寄吴汉槎《金缕曲》二解,知己情深,读之,令人泪下。”[9](卷六)沈雄:“兹读《弹指词》,妙丽胜人,及寄季子《金缕曲》,叹其多情,于词亦无欲尽之病。”[10](卷下)这些评论,都是说词情真挚,感人至深,体格独创,令人称赏不绝。

    此词当时即有“响应”,纳兰性德《金缕曲》“赠梁汾”词堪与顾梁汾原作媲美。一个世纪后,顾春《金缕曲》“题《花帘词》寄吴蘋香女士,用本集韵。”结句“愿寄我,近来稿”,与贞观词“置此札,君怀袖”“言不尽,观顿首”何其相似。又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结句亦云“休更问,恨深浅”。可见《金缕曲》因而成为“以词代书”的绝妙载体了。

    二、助审美——史达祖《双双燕·咏燕》与袁凯《白燕》等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居杭州。屡试不第,曾师事张磁,后为韩伲胄门下堂吏,负责撰拟文稿,颇有权势。及韩被诛杀,亦遭牵连,被处黥刑,穷困而死。其词多写个人闲情逸致,尤工于咏物,尽态极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细节。但笔近纤巧,骨格不高。词中少数忧国伤时之作,慷慨悲凉,较有现实内容。有《梅溪词》。《双双燕·咏燕》词曰: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作者以饱满的感情,描绘了春燕重归旧巢,软语多情,花间竞飞,轻盈俊俏的神态。也抒写了“日日画栏独凭”者所希冀和追求的那种自由、愉快、美满的生活。上片写春来双燕重归旧巢。下片写双燕飞游的适意和楼中妇女的幽思。全词构思精巧,刻画细腻;形象优美,委婉多姿;清新柔丽,不落俗套。洋溢着生活情趣,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有集评云[11] (10-18):
 
    黄昇《花庵词选》:形容尽矣。……姜尧章最赏其“柳昏花暝”之句。
 
    王士禛《花草蒙拾》:仆每读史邦卿咏燕词,以为咏物至此,人巧极天工错矣。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欲”字、“试”字、“还”字、“又”字入妙,“还相”字是星相之相。
 
    卓人月《词统》: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白描高手。
 
    贺裳《皱水轩词筌》:常观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赏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
 
    许昂霄《词综偶评》:清新俊逸。
 
    戈载《七家词选》:美则美矣,而其韵庚青,杂入真文,究为玉瑕珠颣。
 
    谭献《谭评词辨》:起处藏过一番感叹,为“还”字、“又”字张本。“还相”二句,挑按见指法,再搏弄便薄。“红楼”句换笔,“应自”句换意,“愁损”二句收足,然无余味。

    王国维《人间词话》:贺黄公谓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称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然“柳昏花暝”,自是欧、秦辈句法,前后有画工、化工之殊,吾从白石,不能附合黄公矣。

    黄蓼园《蓼园词选》:“栖香”下至末,似指朋友间有不能践言者。
 
    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史梅溪《双双燕》“还相雕梁藻井”,按《表异录》,绮井亦名藻井,又名斗八。今俗曰天花板也。
 
    周尔墉《周评绝妙好词》:史生颖妙非常,此词可谓能尽物性。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归来社燕,回忆去年,题前着笔,便恋旋转之地。巢痕重拂,犹征人之返故居,咏燕亦隐含人事。欧阳永叔爱诵咏燕诗“晓窗惊梦语匆匆”句,此词云“商量不定”,为燕语传神尤妙。“芳径”四句赋题正面。“柳昏花暝”传为名句,多少朱门兴废,皆在“看足”两字之中。毛晋云“余幼读《双双燕》词,便心醉梅溪”。于刻《梅溪词》后,特标出之。结句因燕书未达,念及倚阑人,余韵悠然。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咏燕,神态逼真,灵妙非常。“过春社了”三句,记燕来之时。“差池”两句,言燕飞入巢。“还相”两句,摹写燕语。“欲”字、“试”字、“还”字、“又”字皆写足双燕之神。“飘然”两句,写燕飞去,俨然画境。换头承上,写燕之路。“爱贴地”两句,写燕飞之势。“红楼”两句,换笔写燕归。“看足柳昏花暝”一句,说尽双燕游乐之情。“应自”两句,换意写燕双栖,意义完毕。末结两句,推开,特点人事,盖用燕归人未归之意。“独凭”与双栖映射,最为俊巧。

    人们对此词的击赏不是没有道理的。燕子是大众非常熟悉的鸟类。乡村农舍的房梁上、屋檐下,甚至城镇闹市的住宅区,都不乏它们的踪影。每当大地春回之际,只见燕子穿飞于红桃碧柳之间,鸣唱在画栋屋檐之下,给人间增添了盎然春意。随着春风而来的燕子,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春天的使者,吉祥的象征,为人们喜爱。历代留下的咏燕诗,便俯拾皆是,随处可见。最早的咏燕诗《诗经·邶风》“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写出了燕子边飞边鸣的神韵。“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田园诗人陶潜也是以此鸟悦性,与之往返,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唐代葛天民咏燕诗:“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诗中既反映了人们对燕子的友好情谊,同时又真实地描写了燕子的生态习性。燕子成为“寻常百姓家”的一员。郑谷也写过一首《燕》诗:“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栋杏梁。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燕子在宋词中又是闺怨和兴亡的见证。苏轼《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周邦彦《满庭芳》:“年年,如秋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解连环》:“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西河·金陵怀古》:“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姜夔《淡黄柳》:“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惟有池塘自碧。”

    史梅溪《双双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历代咏燕诗词的集大成。此后,能够与之媲美的恐怕只有明初袁凯的《白燕》诗了。关于此诗的诞生,都穆《南濠诗话》有记载:

    松江袁御史景文,未仕时,尝与友人谒杨廉夫,几上见有《咏白燕》诗云:“珠帘十二中间卷,玉翦一双高下飞。”景文素能诗者,因谓之曰:“先生此诗,殆未尽体物之妙也。”廉夫不以为然。景文归作诗,翌日呈廉夫云:“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廉夫得诗叹赏,连书数纸,尽散坐客。一时呼为袁白燕云。[12](1350) 话说袁凯之父元末蜀人袁介,原为松江府府椽,后留居不返,居于白沙,即今奉贤。袁凯少年多才,曾在文豪杨维桢家中,即席赋白燕,名动四座,人称“袁白燕”。后受朱元璋征召,任为监察御史。后回乡。有《海叟集》。

    监察御史袁凯以病免归,躲过了明初大多数文人被杀害的劫难,虽然在“柳絮池塘香入梦”的春天,偶然“向昭阳殿里飞”过,但随后立即脱身折回,在明初诗坛的天空,一只洁白、自由的燕子,得以保存了。

    他是怎么能够全身而退的呢?有一回,朱元璋要大开杀戒,叫袁凯把案卷送给皇太子覆讯。皇太子主张从轻发落,朱元璋和皇太子意见不合,便问袁凯他们父子俩谁对?袁凯圆滑,两边不得罪,便说:“陛下要杀是守法,东宫(太子)赦免是慈心。”朱元璋觉得袁凯太猾头,气得要杀袁凯。袁凯听说后,假装发疯。朱元璋怀疑袁凯装疯,说反正疯子不怕痛,便拿钻子刺他皮肤。袁凯咬紧牙关,“不痛”,“不痛”,为了保命,再大的痛又算什么?袁凯为了演出逼真,回家后用链子锁住脖子,蓬头垢面,疯言疯语。朱元璋派人去召他回来做官,他老兄大声唱歌,又趴在篱笆边吃狗大便。朱元璋接获报告,确认袁凯疯了,便不再追究,也不再要袁凯为官。据说,袁凯吃的狗屎,其实是炒面拌砂糖,捏碎,散置在篱笆边,假装吃狗屎,从而躲过一劫。

    对于这首《白燕》诗,诗论者向来毁誉参半,甚至有天壤之别。李东阳《麓堂诗话》较早予以肯定:
 
    林子羽《鸣盛集》专学唐,袁凯《在野集》专学杜,盖皆极力摹拟,不但字面句法,并其题目亦效之,开卷骤视,宛若旧本。然细味之,求其流出肺腑,卓尔有立者,指不能一再屈也。宣德间有晏鐸者,选本朝诗,亦名《鸣盛诗集》。其第一首林子羽《应制》盖非林最得意者,则其他所选可知。其选袁凯《白燕》诗曰:“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曰:“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亦佳。若《苏李泣别图》曰:“犹有交情两行泪,西风吹上汉臣衣。”而选不及,何也?[12](1374)

    而李献吉(梦阳)曰:“集中诗,《白燕》最下最传。”何仲默(景明)则曰:“我朝诸名家集,多不称鄙意,独海叟较长。” [13] (甲集)《四库提要》曰:“今检校全集,梦阳之说良是。”“然使凯驰骋于高启诸人之间,亦各有短长,互相胜负。居其上则未能,居其下似亦未甘也。”朱庭珍又评曰:“其实不过字句修饰妍华,风调好听而已。神骨不峻,格意不高,皆非集中出色之作,不可奉以为式”[14] (卷四)。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也弃而不选。
 
    但是,高启便用袁诗格调作《梅花》诗九首(《高青丘集》卷十五),风流绮丽,堪称媲美。朱彝尊曰:“海叟居松江府治东门外,崇祯末,单麻城恂,(字狷庵,庚辰进士,以诗文名。)即其址构白燕庵。李舍人待问(字存我,癸未进士,精书法,死于难。)书联于柱上云:‘春风燕子依然入,大海鳗鱼不可寻。’相传孝陵有云:‘东海走却大鳗鱼,何处寻得?’为海叟而发也。”[15](卷六)王士禛:“松江有白燕庵,海叟故居也。康熙丙戌,门人周策铭写其遗集相寄,余感而题之云:‘鼎足高杨尔不惭,百年遗迹改名蓝。乌衣王谢俱零落,七字风流白燕庵。’”[16](卷下)

    这两首诗词,无论是双燕寄托的闺中情思,还是白燕负载的乱世节操,均能够“人巧极天工”,而尽显风流。而要进一步辨析二者审美层次,前者尚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以物观无,境余于意”的第一层次[17] (199),后者或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以我观物,意余于境”的第二层次与“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物我同一,意境两浑”的最高层次。

    三、析源流——苏轼《水调歌头》与张孝祥《念奴娇》
    
    文学史是流淌不息的河川,经典作品是后代作家作品的基石与台阶。苏轼作为北宋词坛上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他的“横放杰出”的词风在“没有取得广大读者拥护之前,整个北宋词坛几乎全为柳永笼罩”[18]。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曾经引得金主有“投鞭渡江”之志,所以,苏轼一心要与柳永对峙争雄,关注“我词比柳词何如”[19],可见柳词影响之大,风靡之广。而苏轼作为一代大家,将以柳永为代表的娱宾谴兴,倚红偎翠为格调的俗词注入了文人高雅的品格,从而使词体从“词语尘下”情调卑俗的里巷青楼,勒回到高雅的士大夫胸襟怀抱。柳苏具有完全相反的创作原则,但苏轼对柳词并不是全盘摈弃,比如对柳词长调的借鉴,这是客观的“杂交”变革,最终形成了苏轼独特的词体风景线。作为市井词人与诗人词人,柳、苏各自拥有特定时空中的词体的崇高地位,他们个性分明,迥然而异地区别着,同时,又仿效学习的紧密联络着。这就是名家之间感召与辉映的呼应关系。

    名作之间也是如此。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有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凉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圈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

 
    词有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中揭示词旨两重性:中秋咏月兼怀人(亲情)。但实际上,已远远超出这两点。胡仔称赏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20](卷三十九)为什么“余词尽废”?因为,这是一首具有深广意蕴的代表性词作。其旷达的人生观念,超凡的宇宙意识,温厚的忠爱情思,深曲的词笔匠心,诚震烁千古。无怪,“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黄鲁直(《水调歌头》“游览”)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失人衣。’盖效坡语也。近世闲闲老(赵秉文《水调歌头》“四明有狂客”)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21](卷八)当然此词深远的影响远非如是。王兆鹏有专文论及二词:[22](99)
 
    苏轼的名作(“明月几时有”),则为中秋词建立了审美范型。“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与伤春一样,是词中相伴并行的两大主题。而东坡的中秋词,则一改低沉悲伤的格调,表现出一种豪放乐观、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意境阔大,意象清奇。后出中秋词大都以东坡词为典范,主要围绕秋与月来构思,天上月宫的有关传说,地上月夜的游赏活动,是中秋词必写的两类意象;而怀人念远,则是中秋词的情感主线。昂扬乐观,高远空灵,是《水调歌头》中秋词的主旋律。如葛胜仲、周紫芝、何大圭、张孝祥、李处全、罗愿、京幢、戴复古、魏庭玉等人的中秋词,都神清气爽,境界空阔,其中张孝祥词最具东坡神韵。

    张孝祥《念奴娇》与苏轼《水调歌头》两首词都是中秋词,在千年词史上,相映生辉。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值得玩味。张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23](乙集)作者曾因反对议和被劾落职,迁桂林,“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24]。不久又遭谗受贬,1166年,张孝祥自桂林北归,作《念奴娇》“过洞庭”之中秋词,与东坡《念奴娇》“中秋”词(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一脉相传,如出一辙,其词云: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魏了翁称其“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25](卷一)。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认为此词,“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尤有尘心。”[26]汤衡说,“自仇池(苏轼)仙去,能继其轨者,非公其谁与哉!”[27]在这位追慕者的潜意识里,东坡词是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典范。他由羡慕东坡,到每作必比,终于可以比肩,甚至略胜一筹。

    通过同一流派的相关作者,同一作者的相关作品[28],同一题材的不同体裁,等等,作联系的、系统的分析,明确背景,帮助审美,理清源流,辨析主题[29] (559-566)。这样的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是联系的、系统的,可以训练整体思维;是具体的、直观的,可以锻炼形象思维;是比较的、辨证的,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深化与拓展,可以进行大学语文专题教学[30]


    (1-4),或中国文学系列选修课教学等,这方面有些院校如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已先行一步了。
    [1]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郭麐.灵芬馆词话[M]
    [4] 彭孙遹.词藻[M]
    [5] 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A].山居笔记[M].(中国台湾)尔雅出版社,1995
    [6]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M]
    [7] 陈廷焯.云韶集[M]
    [8] 陈廷焯.词则[M]
    [9] 邹弢.三借庐笔谈[M]
    [10]沈雄.词评[M]
    [11]王步高.梅溪词叫校注[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1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中华书局,1993
    [1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
    [14]朱庭珍.筱园诗话[M]
    [15]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
    [16]王士禛.渔洋诗话[M]
    [18]方智范.艺苑心踪:古典诗文审美谈[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8]龙榆生.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J].新建设,1957(8)
    [19]俞文豹.吹剑续录,说郛卷二四[M]
    [20]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M]
    [21]李治.敬斋古今黈[M]
    [22]王兆鹏.浅论水调歌头[J].中国韵文学刊,1997(1)
    [23]叶绍翁.四朝闻见录[M]
    [24]本传,宋史[M]
    [25]厉鹗.绝妙好词笺[M]
    [26]王闿运.湘绮楼词选[M]
    [27]汤衡.于湖词序,宋六十名家词[M]
    [28]徐同林.奇藻天发警绝莫及:读杨慎《临江仙》[J].古典文学知识,2004(3)
    [29]张天来,徐同林.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0]蒋绍愚.古代文史哲名篇比较阅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17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