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的教学氛围及其营造策略(吴满珍)
【时间:2008/10/13 】 【来源:大语论文集 】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 吴满珍】 【已经浏览3618 次】

    语文教学的每一项工作都应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大学语文教师怎样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围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组织教学,建构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氛围指人所处的实施环境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不同运动形式会伴随以不同的氛围,不同氛围又给人以不同的心理刺激和情绪振动,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及审美体验。[1]教学氛围主要指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它具有认知的、情感的特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境、情感体验、对待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及彼此间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反映。[2]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氛围和谐与否对教学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一,教学氛围始终伴随并影响着教学过程,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会给师生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感氛围和刺激;其二,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结果。教师要充分重视这种群体心理状态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之成为传递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的催化剂。

    “和谐”在现代汉语中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3]。如一部电影,需要色彩、音乐、画面、人物、情节、镜头之间巧妙的配合与变化,才能让人赏心悦目。那么,和谐的教学呢?毋庸置疑,也会使师生感到一种身心的自由与解放,个性的舒展和张扬,个体潜质的开发与绽放。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主要矛盾,它主宰着教育的整个过程,只有当教与学这两种行为,两个过程达到和谐时,教育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和谐教学氛围”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的教学氛围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热烈奔放的激情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使他们形成新的联系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的理性与情感两个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人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情绪下学习要比正常的情况下接受能力提高25—40%,记忆力提高1.5—2倍,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4]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如果上课时没有激情,缺少对所学内容的热爱,不能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感而感,这样的课就会淡而无味,教学目的的完成也成问题。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教学开始总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全班都活起来。教学中,教师则随教学内容的推进,不时地改变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感情不断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始终感情饱满、有滋有味地进行学习,让教师情、学生情、文中情始终充盈于课堂。如果教师面无表情,毫无激情,整个教学进程平平淡淡,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淡薄、教学效果低微。

    可见,感情投入多少是课堂教学氛围和谐与否的关键。其中,教师始终饱有激情、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前提,因为,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尤其在教学中,教师的激情澎湃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上课时精神状态是否饱满,情绪是否高昂能直接感染学生,教师上课时的表情、动作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兴趣。

    2.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

    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仁们都知道,目前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布鲁纳曾指出,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5]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语文的教与学不是中学语文的翻版和延续,课时的减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师仅仅起引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作品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审美的角度,让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社会、理解人生,这样,学生体会到一种与中学语文全然不同的学习感受,大大激发了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妙提问、电教手段等。由于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比如给学生以一定的赞赏和鼓励: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如果以专注的态度、鼓励的目光注视学生,学生会受到鼓舞;学生回答问题后,不要轻易用“对”与“不对”来评价,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在肯定的前提下,再提出看哪一种回答最符合或贴近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只要发现闪光点,就予以肯定、鼓励、赞许、支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让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教学氛围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为教学提供轻松、平等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和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应当引导、关怀、鼓励、支持学生,让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找到“主体”感觉,进入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和学生的意见,要能够接纳学生所表达的感受,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对话消除了教与学的隔阂和对立,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的。在这种关系当中,学生体验到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呢?结合自己大学语文课程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课堂情感基调

    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依然以篇目为教学单位,不同的篇目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对康桥依依不舍,构筑出离情别绪;而闻一多的组诗《七子之歌》每章都以深情呼唤作结表达游子思归的爱国情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每一作品之前,必须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基本风格,从而确立每一堂课不同的感情基调以及与之结合的教学方法,有了这个基本的前提,大学语文课堂必然是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

    例如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抒发了沉重的哀痛之情,情到深处,悲恸欲绝。这篇祭文虽然年代久远,但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沉重悲伤的语气和诵读引导学生从语言上把握作者感情表达的力度,通过点拨提示,一般都能勾起学生自己人生中一些类似的生活体验,如失去亲人、朋友、抑或宠物,打碎爱物,梦想破灭等等,拉进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并且体会到作品的深意。

    可见,语文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就应该动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敏锐的审美能力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相同的审美情绪,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和谐的教学氛围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巧妙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可以直接促成和谐教学氛围的形成。语文教学因为其内容的丰富性,往往教无定法,对于某一篇文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体、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因素均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例如,诗歌是各类大学语文教材中必备的一种文体,我对于诗歌的教学,常常选择一些更经典更能代表诗人创作风格的作品,从体会、挖掘诗歌语言的内蕴、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微言大义。如闻一多先生的爱国名篇《七子之歌》,无论在诗歌理论(即新月派的“三美”原则)还是所表达的情感倾向,都是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听——读——讲解——再读”四部曲,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来把握七个儿女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一段澳门回归主题曲,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第一章已传唱大江南北,仍具现实意义;第二个环节,找几个学生分别诵读诗歌的一些篇章,教师示范诵读,每个学生都能从朗读的语气、语调、情感、语速等方面区别出情感表达的力度;第三个环节,教师分析为何采用不同的语调来诵读同一主题的诗歌章节,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儿女”个性不同,遭遇不同,对母亲的感情也不同;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再次朗诵,这次学生基本能把握诗歌的情感旋律,一些感受能力强的学生甚至能结合当今形势发表很多相关的见解。

    如果说诗歌以情感人,那么小说则更多的是以曲折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引人入胜,学生对小说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不太看重节选部分,而对整部小说的情节非常关注,但欣赏时又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不能进一步深入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对大学语文的小说讲授有正负两方面影响,教师应该注意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比如《黛玉葬花》选自《红楼梦》二十七回、二十八回,这一情节侧重表现林黛玉的诗人气质、奇文逸思,及其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情节的高潮是葬花,葬花意在怜花悼花,怜花本身是自怜,悼花意在伤己。学习时为了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点,我采用阅读《红楼梦》原著、影视资料等辅助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古典小说精华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课堂尾声,还会根据剩余时间设计一些问题,如“贾宝玉娶了林妹妹会怎样?”“你会娶林妹妹这样的人么?为什么?”“林妹妹在当今时代会生活得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发表见解。实践证明,通过讨论,学生更能准确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一堂课如果只有教师平平的讲,一言堂,那学生是一定不喜欢听的,教学气氛也变得没有生气、死气沉沉、平淡无奇。听这样的课,感觉上是在吃没加盐的菜,太清淡、太乏味。所以,我认为,一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最好要有师生交流互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课堂氛围才能热烈、生动、和谐。互动的关键是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的完成、重难点的解决和学生课堂上的反应设计能深入课堂交流的问题。我认为,教师上课之前,要明确本堂课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并围绕它们设计一套系统连贯而又有梯度的问题,上课时通过引疑、激疑、释疑,逐步完成对问题的解答。问题的引入、提出、思考、讨论可因学生具体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不能脱离大方向。

    例如茹志鹃的短篇小说成名作《百合花》,我预先设计的问题是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即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军民关系体现出军民鱼水情深这一最明显的主题,在回答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时,学生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的看出来是军民关系,有的却说小通讯员与新媳妇是夫妻关系,有的认为不是夫妻关系但是不清楚两人的关系。其中第二个回答是我怎么也没想到的,这样,我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细节描写:1.如果二人是夫妻关系,那么为什么小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不成功?2.向自己“媳妇”还需要“借”被子而不写成是回家“拿”?为何还会害羞?3.小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不成功说“老百姓死封建”这句话话外音是什么?4.小通讯员的性格如何?5.茅盾先生曾经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这篇小说使你感动的细节有哪些?6.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直至贴近教学目的,学生因为有了关注点而变得非常踊跃,课后很多同学印象深刻,并且意识到自己欣赏作品时太过浮躁和浅显。可以说,这堂课通过问题让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而且收获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我自己也体会到,学生如果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误,不能鄙夷、讥讽,反而应当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由的互动能使学生精力集中,情绪热烈,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活泼,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则心情压抑,空气沉闷,事倍功半。

    当然,营造和谐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还有很多策略需要我们从事大学语文一线教学的教师去探索,我认为,确立课堂情感基调是前提,优质的教学过程是关键,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是保证。从这三方面努力,可以在课堂教学上保证大学语文的高质量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9.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10.
    [4]陆建功:《努力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http://www.zjdqgz.com/jiaoyuky/205.htm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9.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859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