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课文赏析

朱晓慧:古典诗词教学与意象分析
【时间:2008/10/13 】 【来源:大语论文集 】 【作者: 福建工程学院 朱晓慧】 【已经浏览3422 次】

    内容摘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意象是诗歌文本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我国古典诗词诗性特质的集中表现,从意象及意象群入手教学,引导学生注入阅读的情感体验,能最大量地解读诗词的深层内涵,从而把握作品的意蕴,体悟诗词优美的意境、独特的神韵和深邃的思想。因此,必须重视诗词教学中的意象问题。

    关键词:诗词;意象;意象群;教学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的传统极为悠久。早在原始时期,朴素的歌谣即与神奇的神话故事一起,掀开了我国古典文学灿烂的一页,成为我国文学的首唱。光照千古的《诗经》、《楚辞》的出现,更是形成了一道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可以说,在我国诸种文学艺术形式中,诗词是最富于感染力和启示性的艺术。它凝聚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多得的素材。因此,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意象是诗歌文本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我国古典诗词诗性特质的集中表现,不了解我国古代诗词的意象,就不可能进一步真切地理解我们民族的心灵与文化;不了解意象,就无法感受诗词的真正魅力。

    由于我国诗词特有的讲究含蓄和凝练的创作要求,使诗人词家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意象便成为了诗词意境的重要构成因素。不少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经过人们的长期心理投射,往往具有独特的意绪和丰富的意蕴,因此常常在不同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如“杨柳”、“芳草”、“梅花”、“落日”、“明月”、“鸿雁”、“孤舟”等等,使得意象往往又带有历史的承袭性。它们蕴含着诗人的审美想象,展现给读者以丰富的情感与想象的天地,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诗词创作中艺术思维的民族特色。诗词意象表现,是作家审美性精神创造活动的缩影,也作者内在生命律动的最富诗性智慧的审美表现形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意象是作品艺术的基本单位。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意象产生过程,情与景的统一,是诗词意象的最基本的结构,外形与内神的统一,能使意象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从而使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有所寄托。若舍去具体的意象,直说其情,作品则缺乏情韵,更遑论审美的意蕴。只有通过意蕴,抒情主体的内心之意才有诗意的寄托。因此,声律美、意象美,是诗词艺术审美感性形态的两个构成要素。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密度大、内涵丰富,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出现了月、乌、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多种意象,这些意象组成了承载情思的意象群。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则全部是意象的连缀,在“象”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但在“意”方面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以欧阳修著名的《踏莎行》一词为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离愁别恨,语淡情深,历来被视为欧阳修代表作品。开头三句写游子,选取的都是驿站所处的环境中随处可见的梅、柳、草三种景物梅残、柳细、草熏、风暖,分写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候馆”、“征辔”两语则透露出人在驿站的信息。这些意象通过语符所蕴含的生动可感的表象性呈现在人们眼前,语言的表层义下深蕴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在古人眼中,梅花除了具有人格、精神、情致的象征意义之外,还蕴含着送别相思之意。“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就是折梅送别;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诗句,也是以梅花起兴寄托思念。杨柳和芳草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历来与离情相连,因此,开头三句的意象便蕴含着主体深沉的感情和委婉的别情。游子离愁随着离家路程愈来愈长而日益增加,就似眼前的春水滔滔不绝,无穷无尽。下片“寸寸柔肠,盈盈粉泪”都是游子的遥想,这遥想使得游子和思妇融成相思的一体,是游子离愁的深化。从游子对闺中人登高远望的遥想中我们可以感知,这无边的离愁就似眼前茫茫的春景,融进了长满芳草的平原和平原尽头的春山。主体浓郁的情思通过艺术构思形成暗示,诉诸读者的心理视觉而诱发读者的联想,候馆、梅花、细柳、芳草、暖风、征辔、春水、柔肠、粉泪、高楼、危阑、行人、春山等众多意象唤出了鲜明生动的具体画面,使连绵不断一望无际的春色衬托出越远越浓的离愁,情致深婉细切,摇曳生姿而又委婉多情。同样,读者通过语符之表征而获得审美意象,通过联想获得诗意的空间,从而产生美感和共鸣。因此,任何一首诗或词,从字面上看是言语代码的连缀,而从创作和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间的组合,人们所感受到的,则是由意象组合而获得的诗意空间。

    因此,作为诗词的基本结构单位,意象蕴含着诗人的审美想象,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诗人词家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段落为层次重点的传统手法,注意从诗词意象与意象群入手,教会学生把握诗词丰富的意蕴,真正体悟诗词的艺术魅力。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一首诗一般由多个意象构成。有时,一些短小单纯的诗词的意境只由一个中心意象构成,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心意象便是明月光。但更多的诗词由多个意象群组成。有的诗词则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构成意象群,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意象群的组合,构成了诗词的意象系统,形成意境。也就是说,意象是基本单位,意象群是层次,意境是整体,不同系列的意象构成了主题的多层含蕴,它展现给读者以丰富的情感与想象的天地,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能唤醒鉴赏主体的审美情趣。因此,意象群具有相对完整性,是诗词表达的情意层次,在诗歌的意境中是不可忽视的。

    当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意象组合一起,构成一幅相对完整的画面,传达了一个层次的情意时,这些意象便构成一个意象群。如秦观《风流子》上片:“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州。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流水悠悠。斜阳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全词由两个意象群构成。第一个意象群由以春为底色的意象构成,东风、芳草、梅花、柳条,美丽的春景意象引起了词人“美人迟暮”之感,透露出心灵深处“行客老沧州”的悲哀。第二个意象群由颇具思乡情结和迷离凄苦色调的浮云、流水、斜阳、瞑烟、横笛、扁舟意象组成,意象群的连缀,构成了密集感伤的意象系统,耐人寻味。词人被贬在遥远的异土它乡,归家无期,前程一片迷茫;而年华似水,一去不归,词人心中的愁思就像不尽的流水,无法断开。半山的斜阳,两岸的迷烟,是词人心中迷离惝恍的反映;远处断断续续的笛声,更添几分凄凉。那远远漂泊在江天上的一叶扁舟,更是词人身世的隐喻和写照。主体情意渗融于意象群中,使得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抹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展现了词人苦闷情景,深婉含蓄,“一切景语皆情语”,无限情怀寄入景中,达到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使词的内涵具有动人心弦的张力。

    又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渲染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诗篇前四句为一个意象群,描写登高闻见之景。作者借急风、天空、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无边的落木、滚滚的长江等系列萧瑟悲凉的意象,渲染了萧飒浓郁的秋意,情景相契,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和感慨,意境深远雄浑。后四句为第二个意象群,抒发了诗人登高而发出的感慨。悲秋的游子,孤病登高的诗人,以及须发皆白、新停的酒杯,表明了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举目无情的孤独,痛苦之情可想而知。情因景生,作者长期远离故乡,独自漂泊在外,暮年多病,举目无亲,在凄清的秋天登高望远,不禁愁绪满怀。想到国势艰危,仕途坎坷,不由须发皆白,但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情跃然纸上。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是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美的钥匙,而意象群教学更是进一步理解诗词内涵美的关键。目前我国古典诗词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着眼于单个意象的分析,意象的组合尤其是意象群的教学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意象群的分析在诗词教学中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不少诗词结构分析仍采用按思想内容分段落层次的方式,忽视了“意象群”在古典诗词鉴赏和教学上的作用。为此,笔者认为,诗词教学应注重从诗词境界着眼,从意象和意象群着手,按意象群分层次,引导学生注入阅读的情感体验,从而把握作品的意蕴,体悟诗词优美的意境、独特的神韵和深邃的思想。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41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