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王硕民等:论大学语文与人才信息思维的培养
【时间:2008/10/13 】 【来源:大语论文集 】 【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 王硕民 陈静】 【已经浏览7218 次】

    信息时代,各领域的活动涉及广泛,知识含量大,因此,我们在从事各项活动时要有较强的信息思维能力。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内容广博,诸如人文、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无所不含,且功能多样。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称:“语文是覆盖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7期)。这是对大学语文涵盖广泛性的精辟概括。大学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启迪人们思维智慧的作用,其人文精神可以为我们的思维提供方法论。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对学生施以思维智慧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思维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与信息摄取能力
 
    从认识论角度看,知识与信息密不可分,积累必要的知识是提高信息思维的重要一步。知识对于提高信息思维来说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一个人的知识丰富,信息量就大,其思维也将随之拓展;另一方面,知识的丰富有助于我们对信息的积累、判断和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不谙世事就很难判断和运用信息。一般说来,知识与信息的判断能力成正比,“知识就是力量”道理也就在此。

    知识积累途径很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直接摄取法,另一是间接摄取法。

    先看直接摄取法。直接摄取就是通过自己亲身体验,用感官和四肢去感知,通过视、听等去获取知识,还要参与各种活动。从此意义上说,这种方法又有“动摄法”和“静摄法”之别。“静摄法”要通过观感进行静心观察,要细致入微,不能大而化之。同一种事物由于观察的细致程度不同,感受也就不同。观察是摄取知识,培养信息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一些作品中就体现出古人较强的观察能力,值得感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诗人通过仔细的观察所得来的两句近似素描的诗句,却透露出悠远的意境,也是知识。“直”和“圆”正是静观所得。

    听觉,也是直接摄取知识的重要一途。听要听得细,听得准,要善于思索领悟。钟子期能够从伯牙“鼓琴”中听出高山流水之声,遂传“知音”佳话,这就是听的本领。再如欧阳修《秋声赋》中所描写“欧阳子”听到的秋声,或萧飒淅沥,或奔腾澎湃,或鏦鏦铮铮……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并且还听出了秋声的细微变化。不谈其中的想象,如果赋者不仔细倾听,就不会描摹出秋风中万籁之声的差异。可见,会听也是深奥的学问。

    “动摄法”是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以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是最直接的知识摄取法,它需要亲身去体验。对于知识的积累来说,一是要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可以进行参观、调查等游戏活动。大自然是蕴涵知识的宝库,我们可以去看行云流水、苍松翠柏、飞禽走兽……熟悉其表象,更重要的是知其变,以变化的视角来了解它们。只有这样,我们知道的才是活知识,才能在今后的活动中运用。二是走进社会。人类社会知识更为广博,我们走向农村、走向社区。通过调查、交谈,以获取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将这些材料贮存起来,以不断丰富知识,并提高信息的识别能力。

    再看间接摄取法。这种方法不是以亲身经历积累知识信息,而是通过媒体。知识的摄取主要还是通过间接手段,空间之无限,时间之久远,人们不可能事事都亲身经历。除课堂教学摄取知识外,还有很多渠道,其他如书籍、网络、广播、电视、电影、传闻。通过传媒摄取的知识信息有其特点,一是获取的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了解很多东西;二是获取范围广,可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宇宙万物均可了解;三是获取的形式多样化,可以了解各种东西。但是间接摄取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这些知识真假、善恶并存,需要我们进行仔细分辨。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人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东西,重要的是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学得许多知识,又可以掌握学习知识信息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思维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的丰富联想力和想象力

    培养联想力,以助于创新。人们在得到许多信息后,重要的是对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和运用。这个过程需要联想和想象力。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可以作为知识的延伸。想象和联想是大脑对已经感知的事物的加工、改造、综合,联想和想象的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可以弥补生活经验之不足,并有利于发展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爱因斯坦指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德国十九世纪的评论家穹·让·保罗也说过,“想象能力能使一切片段的事物都完整化,甚至也使无限的,无所不包的宇宙变得完整。”想象力和联想力都是将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的桥梁,二者都是创新能力所必备的素质。想象是创新的开端,是对已知的发挥。因此,要引导学生培养好想象力,学会在创新活动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空里驰骋,这样有助于开启思路,激发智慧,开阔思维。

    培养想象力的途径很多。首先,对事物全面观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想象,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培养全方位的想象力。我们观察事物不能仅从一个侧面,而要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可以抓住事物关键性的某一点信息,进行联想和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唐代诗人有“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借早春时节,万物熬过寒冬,开始复苏进行想象,以此激起人们对此充满憧憬。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借景抒情,意境绝佳。这是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才创作出这样的佳句。这一佳作对于培养联想力有启迪。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苏轼在欣赏庐山风景时的慨叹是未识其“真面目”,因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千姿百态,只有全面观察才能看得全,看得真,知其变。从心理学角度看,影响知觉选择的要素是多方面的,鲁宾(Rubin)的“双关图”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作为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值得学习的。

    其次,由此景联想彼情。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应予以重视。观察一事物可以想象与其相关的另一事物。古代军事家丰富联想力的例子很多。《孙子兵法·行军篇》中就列举了多种从客观现象中推断敌人的真实情况,从侧面显示其非凡的联想力。如“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前者是敌人行动的表象,后者是从表象中判断出来的敌人真实意图。唐诗中的“荷动知鱼散”(储光曦《绿春湾》)也是运用联想力所得的佳句,言近而旨远。诗人由水面上荷叶的摆动联想到水下的鱼在游动的情形,透露出以静观动,动更显静的意趣,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磵》)的空灵幽静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从各种事物的征兆来联想其他情况的范例,有益于观察力和联想力的养成。

    再次,进行预测和猜想。国外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重视想象,认为这种思维常能在未经仔细分析的情况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一些合理的预测或猜想。这种预测或猜想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正如牛顿所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正是有了大胆的猜想,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才偶得万有引力。自然科学中的发明创造是这样,社会科学中的文艺创作也是这样。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正是打开了预测与猜想的闸门,才如此“曲尽一时之意,惬当众人之情”,构想了平生第一快诗。

    联想力与想象力在各个领域的思维活动中都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信息千头万绪,判断能力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联想力,就会缺乏判断力和创造力。反之,一个人联想力较强,深入思考,就会思维敏捷,触类旁通。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对提高他们的信息思维能力是很有益的。

    三、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梳理与重组能力
 
    培养知识的重组与信息的梳理能力目的在于提高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最初获取的原始信息材料要进行梳理加工,分辨真假,取舍良莠,这就需要有见解力,见解力是认识事物的综合能力,也就是对知识信息的分辨、判断、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有了见解力才能对知识信息加以辨别,重新组合。这个过程也是对信息的理性认识阶段。“思”是它的前提,是将已知的表象加以重组与吸收,是在信息积累过程中的有效一环。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博学、慎思,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中华民族素以善于思辨闻名于世,古人有许多思考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自孔子以来,劝学者对学与思的关系论述甚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思而后行”等名言便指明了学、思、行之间的密切联系。韩愈进一步强调,“行成于思,毁于随”。他们很善于思考,并将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用辩证的观点处理好两者关系。古人的思维能力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博学多识,审问明辨。思维品质的养成必须以博学为基础,而且要与审问、明辨相结合。这是中华文化的积淀。《中庸》系统地指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学习过程中的五个重要环节,说明“博学”仅是开端,只有审问、慎思、明辨,将知行统一,才是真正的学问。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实际上,这是对《论语·公也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及《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发挥。魏何晏说:“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近思者,近思己所能及之事。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学者不精,所思者不解。”(《论语正义》)审问、明辨目的在于对所学知识与获得的信息进行审察、清理、反省及综合分析。

    二是精义入神,寂然凝思。这是要求思考时的入静。《周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王弼注:“精义,物理之微者;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孔颖达解释:“用精粹微妙之义入于神化。”就是在思考时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思,才能出神入化,达到信息思维的一种境界。《庄子·达生篇》记述孔子用佝偻丈人捕蝉时专心致志的寓言,说明“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道理。思考伴随一切学习或创新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思考必须专心致志,集中精力。朱熹就把《大学》中“格物”解释为“穷至事物之理”,其核心是集中精力,推究物理,它是“致知”的先决条件,是人们求知悟理之法门,也是治学中入静深思的重要方法。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得更具体,要求也更严:“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脏),澡雪精神。”这里切中思考时的关键问题:集中精力,摒弃杂念,净化思想。这对于开启聪明,打通思路大有好处。

    三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要求人们开阔思路,拓展思维的空间。首先,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学会从正反两面分析,斟酌事物的利害关系。兵圣孙武在《九变篇》中说的“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就是朴素的思维辩证法。聪明睿智的人在考虑问题时,既考虑到有利的一面,又考虑不利的一面,这是思考规律中的对立统一法则。用这种观点梳理和运用信息就可以避免片面性。即使己方处在有利的态势下,也不能麻痹大意,而要考虑到不利因素;相反,虽然处在不利的态势下,也不能畏首畏尾,而要考虑到有利因素。因而我们分析问题不能用直线或片面的思维方式,机械地看待客观事物,一相情愿地从单方面进行考虑,而要辩证地将利与害联系起来考察。其次,还要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朱熹在读书惬意的时候自言自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诗旨在表达深究学问,追根求源的思辨哲理。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神思方运,万涂竟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构思时,思想要随着无限的时空,展开想象的翅膀。一想到登山,脑海里便浮现出青山的秀色;一遇到观海,胸中即澎湃着沧海的奇景。纵横驰骋,思维才能活跃。

    四、培养大学生的敏捷思维并激发灵感
 
    对信息的运用是信息的输出过程,是信息活动最终目的。这个过程需要灵感,有了灵感,才能制定出好的行动方案。创新来自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来自灵感。灵感是大脑经过紧张思考和专心探索之后而突然产生的思维“火花”,是创新必须伴随的心智活动。观点的形成,竞争活动中决策的制定往往都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瞬间收获。灵感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没有灵感,就不可能有出色的决策,也就不可能有行动中精彩的一幕,更不可能创造出人间奇迹。所以,要提高信息思维能力必须培养和激发灵感。

    灵感需要激发并及时捕捉。灵感是一种深层次的、突现的思维活动,常常一触即发,一发即逝,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获得。但是灵感也不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我们应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培养这种能力。一是要勤于思考,时时处处留心各种事物,对待周围事物要敏感;如果对事物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对重要的事件都漠然处之,毫无感觉,对周围的平常事物就更是麻木不仁,这样永远也不会有新的突破。二是要借助于外界条件的刺激,或静静地遐想,或漫步思索等,才能获得灵感;三是善于捕捉灵感,一旦思有所得,灵感偶然出现,就不能轻易放过。

    灵感的激发需用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一种不按照逻辑程序进行的思维形式,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凭借已有的知识,采用整体跳跃逻辑法则,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创新活动离不开直觉思维。爱因斯坦指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这些普遍定律出发,世界的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但是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并提出“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的,而一般到特殊的道路是逻辑的”。所以在创新活动中,往往是以直觉思维开端,提出一种假设,再以逻辑方法进行试探性的求证。

    激发灵感应用非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固然要以逻辑思维作为基础,但是非逻辑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灵感和直觉用的也都是非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非逻辑思维。我们都知道“田忌赛马”,故事是讲孙膑建议大将田忌通过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赢得了比赛。这里孙膑实际上用的就是一个非逻辑性的超常思维,他不是以对等的方式,而是通过交错方式取胜对方。这是在一定灵感刺激下的奇想,现在看来这种奇想就是不对称思维,也属于创新思维,而且是斗智较量中的创新。再如《韩信破赵之战》,活用兵法,背水一战,出奇制胜。因而直觉思维在培养创造力,提高信息思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灵感与必要的冲动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这些,就不会有传世的杰作。灵感需要情感的冲动,然后有激情的迸发。情感的冲动又依赖感情的充沛。情感的丰富才能使思维敏捷,才能有创新活动中的得意之笔,在战争指挥中才能出奇制胜!古代作品中有许多神思之制。《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人称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情景交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谋篇奇特,句句神韵,浑然天成。这些都是诗人在一刹那之间灵感的激荡,奇思的流露,洋溢诗人的情感,倾洒作者的才思。诸葛亮所唱的空城计,毛泽东四渡赤水欺敌之法,也都是在灵感激发下所著的辉煌战争篇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此作为启发学生信息思维的活教材。

    信息社会集知识、智慧、技术于一体。在信息化的社会活动中,知识和智慧更加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对于高素质人才来说,除了要掌握信息科学技术外,还要提高信息思维能力。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选择教学这方面的内容,加强对学生信息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439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