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韩希明:浅议信息技术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渗透及尺度的把握
【时间:2008/10/13 】 【来源:大语论文集 】 【作者: 南京审计学院 韩希明】 【已经浏览2896 次】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渗透,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应当不是被动生硬地纳入,而是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要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显示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对教学的渗透必须有助于将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大学语文课程渗透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渗透,体现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各环节融为一体。因为信息技术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为一体,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可感、形象,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堂富有吸引力。作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古典诗词的教学,针对所选篇章的意境、情趣,用信息技术配以中国古代画作、古典音乐,为教学营造一种特别的氛围,诱导学生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这样的渗透是一种和谐的互动,其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最佳结合的关键首先更明显、更集中地体现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与运用上。课件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如何设计与运用课件直接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体现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这又正是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

    信息技术对大学语文教学渗透的另一个显著形式是网络教学。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主动地自我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网络学习环境提供的是一种非面对面的学习,通常又是远距离进行的,它缺乏一种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亲自组织并监督的学习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内容不能是传统教材的简单翻版,而应该更多地融合一些由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另外,通过这样一些学习活动,也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另一环境,做到学以致用,便于知识的迁移。这种形式的技术含量更高,要求在传统课堂教学步骤的基础上总结出更为适用的面向网络教学的内容组织模式、工具模型。即:要能够清晰地阐述学习目标、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动机;采用多媒体的手段进行呈现,如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创建一个新的应用情景,促使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另一个新的境态,做到学以致用;帮助学生重新思考新学过的内容,比如学生在网上围绕教师提供的某一中心问题进行讨论;用来自专业刊物或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供参考或进一步思考。

    总的说来,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渗透将革新课程内容。课件的普遍使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冲击了传统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学习的学习环境,学生对信息的再组合,获得了自己的认识方式,激发了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个性。

    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渗透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同时也是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成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提高获取、筛选语言信息以及综合比较、分析、运用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渗透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探索、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和固定后,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对一些复杂的问题的分析或作品的评价等,可以让不同观点的多个学生,在探索的基础上协作完成。

    信息技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渗透还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学生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自测,进行自我评价,可以评价教师,优化了评价的过程,革新了传统的课程评价的观点和方法。

    二、现状和存在问题

    信息技术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渗透,应当不是被动生硬地纳入,而是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事实上,在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的机会与时间需要再增加;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自我约束能力需要再加强;有时信息资源过多,掩盖了分析理解的过程,耽误了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有时一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被忽略了等等。

    课件制作与使用的问题历来是问题讨论的焦点。有的课件涵盖了教案、板书、教材,成为“全能”课件,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忙着抄,教师忙着播放,师生都忙忙碌碌,信息技术的渗入不仅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反倒不如传统教学。还有的课件制作手段和信息含量都非常丰富,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实际上教学双方都被剥夺了话语权利。还有些教师囿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及其技术障碍,课件制作或是仅停留在教案+板书+资料的层次上,或是“内容不够声像来凑”。基于此,有关课件的质疑不断。有人一再重申,在传统的课堂上,尽管主要是由教师讲授,没有运用任何现代教学媒体,但教师绘声绘色、出神入化的讲授过程,照样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这样的质疑值得我们重视。

    重视质疑,首先就是要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显示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大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关系的变化,决定了课堂上不能直接套用某些信息技术,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调整研究的思路,必须首先立足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依托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明确教学目标,找到信息技术的突破口,从而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其次,要明确,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运用了多少信息技术,而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功能再强大,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为大学语文教改提供了一种可能,对它过分的依赖,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必须重新审视课堂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教学方法优劣的标准在于能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主动性,能否显示知识的内在逻辑的魅力、知识对学生当前和今后发展价值的吸引力。因此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渗透必须有助于将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信息技术对大学语文的常见渗透形式之二是软件使用。大学语文教学软件大多是计算机公司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发的软件,此类软件大都以学生学习课堂所要学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学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标;同时,由于课件的通用性差,软件运行时不容易随时修改,不便加入使用者的设想,不愿意机械式教学的教师并不喜欢使用这类软件。自己开发软件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则存在知识和技术不可逾越的障碍。

    信息技术对大学语文教学渗透最显著的成果是大学语文网络课程的建立和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功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个性发展,这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恰恰是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然而教学形式越来越灵活也带来了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孤立,从而缺乏一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精神;另外,也助长少数学生的散漫习气。于是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如何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就变得非常必要。因此,在这样的环节,要注意强调“情境”的创设,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即强调反复交互。

    三、对策讨论(关于“尺度”的拿捏)
 
    应当将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明确整合主体是信息技术服务于大学语文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的展示;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教学而不是牺牲课程目标为代价显示信息技术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能准确把握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等环节的研究,同时,要努力提高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既要汲取传统教学的经验教训,又要勇于创新探索,钻研信息技术。

    合理调配信息技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渗透,首先要从课件入手,认识到课件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呈现学习内容的载体,更是一个动态的广阔空间,在这个空间,教学双方共同关注学习过程,激发起学生的欲望与兴趣,不断衍化、生成新的思维结果,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搞清课件在课堂上的作用,与学生、教师、教材等教学因素的关系,进而明确课件设计的原则,目前不少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如果课件中结论性的东西太多,学生就很难超越现有结论有自己的思考;技术性的东西太多,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件应当着眼于思维的引导、实践能力的训练,唤起学生更活跃的思想,课件号召力的大小,应该成为衡量课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课件本身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而存在,但不能信息技术消解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因此既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又要对技术层面的东西进行合理的限制。课件不应声、画、影等面面俱到,而应当展示课堂上的一个或几个兴奋点,调动教学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不仅仅是课文的阐释、资料的展示、方法的罗列,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思维空间,如此充分显现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学生的阅读和思维习惯都需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和审美既要尊重更需要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以及课件的话语权利就在这里体现。
     
    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而且还应该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音乐、美学等其他学科知识。

    网络时代,社会发展建立在信息利用的基础上。对于接受教育的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获得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在网络大学语文教学方面,应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上网,要明确主题、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引导学生协同合作学习。如何更好地组织网络教学,以便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灵活、方便的特点,又能避免由于远程带来的协同合作不足的缺陷,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渗透是时代的必然,信息技术与课程合理整合则是一项长期的的工作,需要我们持久踏实的共同努力。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切忌好高骛远。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好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大胆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711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