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李美歌:突出人文精神,建立全新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8/10/13 】 【来源:大语论文集 】 【作者: 西安医学院基础部 李美歌】 【已经浏览3131 次】

    今天的中国高校,由于高教政策和评价手段的导引,使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被学生“热捧”,各学校投入巨大,课时饱满,学生为了赢得成绩也高度重视,以至于作弊手段不断翻新,闻所未闻。与这种轰轰烈烈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门公共课——大学语文则门前冷落,陷入被排挤、甚至被遗忘的境地。笔者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十几年,面对这样的现实困惑、无奈,也切身感受到要改变目前的现状,有诸多问题值得思考。

    一、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材——缺乏特色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虽种类繁多,厚薄不一,但不外几种体例:或按文体编写,或按时代编写,或按主题编写。按文体编写的,以文章体裁为纲,打破时代界限,罗列古今中外(主要是古代)的名家名作;按时代编写的,以历史朝代为序,不计体例形式,历数各朝各代的典范文章;按主题编写的,预设主题,横贯古今中外,模糊文体界限,选取精萃。

    三种编排模式无所谓优劣,各有长短,但无一例外的都是“通用教材”,大而全,涉猎广泛而特色不明显,所选文章大同小异,重复率太高,只是编排体例有所差异而已。

    (二)课程设置与上课形式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在文科类专业(除中文外)多为必修课,在非文科专业多为选修课。作为必修课,在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及教学质量上还有所保证;作为选修课,不但课时少,排课集中,上课时间多在晚上和周末,而且多采用大课形式,几百学生一起上课,(准确地说应该是讲座)将教学的双边活动退守到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如果教学设施不理想,学生看不见也听不清,这样的教学程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三)成绩评价——缺少有力的制约手段

    这样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很难检查学生真实的学习收获。由于选修课不是考试课,多采用考查形式,在成绩评价上缺少制约手段。一般的办法是将考查成绩三七开(或四六开),平时占30%,卷面考查占70%。平时成绩的获取最多只能抽查出勤率和笔记、作业,检查手段单一,也不准确。卷面考查多为开卷形式,(即使闭卷也无法控制)学生随便就能应付,顺利过关。这样又给学生一个错觉:大学语文不用听课也能通过。

    概言之,大学语文目前的现状是: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教材,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修大课的上课形式影响了教学效果;检查手段的简单又导致了学生对课程评价的误解。

    二、思考与对策
 
    要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语文目前的尴尬现状,应该两条腿走腿,既加强外部建设,调整政策导向,争取良好的教学境遇,又注重自身“内功”修炼。
 
    外部条件当然是重要的。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使这门课程受重视的基本条件。外语被“热捧”,原因就是四六级考试的硬性指标的导引,其通过率是评价学校声誉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砝码,学校当然非常重视。其实现在高校的公修课除英语外,计算机、政治理论、体育都有红头文件规定的课时和评价手段,唯独大学语文缺少这强有力的支持。以我校为例,在所有的医学专业中(包括四年制和五年制),教务处限定通识课总学时为680节,英语、马列理论、体育和计算机均以充足的理由分得必要的课时,大学语文找不到“文件”,故而只能作为选修课。任课老师望“课”兴叹,束手无策。

    除了呼吁政策导引学校重视外,大学语文也应针对目前现状,加强自身改革,寻找突破口,打破传统模式,建立全新大学语文理念。下面试我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教材建设

    1.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兴趣

    中华文明洋洋几千年,优秀诗文典籍灿若星辰,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千篇一律地照搬时下流行的教材模式。不同专业类别的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选编内容,让学生有亲近感,认同感,增加对教材的学习兴趣。以医学院校为例,教材除传统的名家名篇外,是否还可以增编下列具有医学特点的文章

    1)名医传记:历代典籍中医人传记虽不太多,但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汉书·华佗传》《唐书·孙思邈列传》,袁枚《徐灵胎先生传》等都是既具医学特点又生动可读的传记。

    2)涉及医理的文学作品。“文人通医”是古代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许多名家笔下都医学色彩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例。如节选“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病潇湘痴魂惊恶梦”等章节拿到医学院校的讲堂上讲授,定能收到特殊的效果。

    3)以疾病、生命为题材表现对人生与社会深层思考的作品。如明代袁宏道记述饱经社会摧残导致精神分裂的旷世才子徐渭生平的《徐文长传》,残疾作家史铁生对生命和疾病深层思考的《我与地坛》、《病隙琐笔》等。这类作品能启发医学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从而更加尊重生命,强化专业理念。

    2.突出地域色彩,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国疆土广阔,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秦文化、晋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等,不一而足。我校地处西安,得天独厚,“周秦汉唐盛,自古帝王都”,“东有孔夫子,西有司马迁”。这块土地滋养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与文学,众多的诗人骚客、名篇佳作就诞生在里:从《诗经·秦风》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长恨歌》,从“塔势如涌出”的大雁塔到“人闲桂花落”的辋川,从“茂陵刘郎秋风客”到“铁马秋风大散关”……随手可数,遍地经典,一个大学生(尤其是外地来陕的)在西安学习四年,如果是非文科专业,未必懂得那些光耀了几千年的美丽诗文就诞生在自己的身边。如果就地选材,突出鲜明的地域色彩,甚或可以旧地重游,身临其境,让学生透过几千年沧桑历史的云烟,重新感受作者昔日的情怀,那么写在书本上的文字一定会变作他们心中的诗行,永远不灭。

    (二)教学理念

    有些高校学生戏称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其实不为全错,这透露出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缺乏创新,没有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如果说大多数学生是为了高考,那么大学语文连这点目的也没有了。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准确定位,培养人文素质,突出人格精神教育,这是建立大学语文新的教学理念,打造大学语文新的教学模式的关键。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育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受高考指挥棒牵制,老师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地为提高成绩,采用概念化、格式化、套式化的教学模式,套式、假话连篇的所谓模范作文就是一例。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已有幸逃离或跨越高中教育的学生,应该还原语文教学的真面目,构建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自身的魅力。最核心的是应该突出人文精神。突出人文精神,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也是传统文学的主导思想。从孔孟开始的一系列古今文人为后世留下了关心社会,积极用世,建功立业的昂扬奋进的精神: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到“上下求索”的屈原;从“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到“壮怀激烈”的岳飞,从希望“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到“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洋溢在传统文学中的这种崇高壮烈、震人心魄的情怀将激励着年轻的莘莘学子汲取精神营养,走出小我,建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2、培养学生坦荡豁达的胸怀。这一代学生八十年代后期出生,又多为独生子女,富裕的生活环境和顺畅的出了校门进校门的顺畅的人生经历,使学生缺乏对社会、人生和生命的认识,幼稚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承受学业、生活及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稍遇挫折轻则灰心丧气,重则消沉颓废,堕落犯罪,甚或厌世轻生。

    大学期间是个性养成的重要时期,大学语文应是教育学生坦然面对人生与社会,坦然面对挫折的最好课堂。传统文学中九死不悔的屈大夫,受腐刑发愤著述的太史公,命运多舛又坦荡乐观的苏东坡,先富贵之至又贫穷潦倒的曹雪芹,其人其文其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性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趣。今天社会的功利与浮躁是不争的事实。要培养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本本分分做人,兢兢业业做事,不虚伪,不放松,保持真我,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愫是极为重要的。我以为通过陶渊明、王维等田园诗人的佳作及历代亲近自然、歌颂自然的诗文名篇的赏析,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美、宁静坦然的心境,快乐健康的生活。

    上述思考是为了将大学语文教学变为一种有趣好学,不枯燥艰涩,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情感,震动学生心灵,从而启发他们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这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220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