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王周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时间:2008/3/4 】 【来源:文汇报 】 【作者: 王周生】 【已经浏览2784 次】

    想想真不可思议,在上海这样一个骚动不安的现代化大都市,竟然还有这样一群超然的读书人!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是张文江20年来一些论文和文章的结集。
       
    张文江的书,我一般看不懂,比如他那本历经10年写就的《<管锥篇>读解》,像是天书,有人戏称是文学研究的《相对论》,看懂的人极少。手中这本他谦称“作文”的书,我也不是篇篇都懂,他对曾国藩、王国维的学术和人生,在中、西哲学背景下的分析归纳,以及对鲁迅作品如《故事新编》所作的象数文化结构的分析,不太好懂,但他那几篇极有特色的“说文解字析义”、“武侠小说三人谈”很是精彩,尤其是那篇“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他用隐喻的读法,从诠释学角度,对陶渊明“桃花源记”作了精辟的分析。人们追求理想世界“桃花源”,就像学者探寻真理一样,渔人之路是一条“通路”,而问津者之路是一条“塞路”。如若亦步亦趋,在前人“处处志之”的路上探寻,不可能到达理想境界,而如若能与“桃花源中人”相通,那么,即便找不到桃花源,“低头饮泉水一滴,已可尝知源头活水的滋味”。
       
    闻此言如醍醐灌顶。可是,在学界,有多少人走在“渔人之路”上,多少人能与桃花源的“此中人”精神上相通?如今,被量化考核“GDP”学术指标束缚的学者,有几人能达到那样至高的境界?
       
    张文江对《桃花源记》的感悟,来自他自己做学问的体验。他是我文学研究所的同事,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只钻故纸堆。他读的书,古今中外,文史哲经、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真是包罗万象。奇怪的是,他家的书橱里,竟没多少藏书:几本工具书,一些古代经典,如金刚经、易经、庄子等。他说,书太多会妨碍思维,能把书消化掉,才能做学问。
       
    不过,他曾经也买过许多书,包括线装书,那是在大学里。当他把这些书读完后,就送人,书橱也渐渐空了。这是第一次。后来,他把一些读过的书再借回来或买回来重新阅读,渐渐地消化后,又送了人,书橱再一次空下来。这是第二次。他说,读书不容易,书有时会拒绝你,如那本《维摩诘经》,他读大学的时候看不懂,于是放下,慢慢地,过了几年,他觉得自己有力量了,再读,就不再被拒绝。
       
    张文江手不释卷,他不喜欢闲聊,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诸如此类,他觉得浪费时间。一次,我有幸请翻译家周克希先生和他来我家小坐,刚坐下,客套话还没说上几句,他就拿出周克希翻译的《小王子》译本,与他切磋某个词某句话的译法。为了《小王子》一书中“tame”一词的中文翻译,我们真是煞费心机,根据小说的意思,从驯养——处熟——结缘——要好——再回到驯养,不知来来回回打过多少电话,把周克希先生折腾得够呛。说实在的,周克希先生的译本比其它译本都好,可是张文江不满足,他总是提出更臻于完美的想法,让你不得不佩服他对文字从文化根基上理解的能力。那天饭后,我和周克希先生刚想松口气,讲点闲话,张文江却拿出《庄子》,他要借这个机会把上次没讲完的一节讲完。我们只得放弃闲话转而恭听。当然,最后,我们三人一起,受益匪浅。
       
    前年夏天,我和王安忆相约去听张文江讲《庄子》,庄子对于我,很陌生。听过他课的人很多,陈思和、张新颖教授都去过,东方电台主持人叶沙和他的同事,更是张文江多年的学生。听课者有研究生、教师、编辑、医生、企业家,有时,还有外地闻讯赶来的仰慕者。这些听课者,有的本来就是读书高手,通古博今。
       
    课堂设在他家客厅里,有时来的人多,窗台、地上都坐满人。有意思的是,一位北大毕业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知道座位不够,就背着一个折叠成伞状的凳子来听课。每次,只要茶几上的那盘香点上,课就开讲了。我一直也没问过张文江,那盘香,是为了像沙漏那样计算时间,还是为了营造读书的氛围?他讲“人间世”,讲“桑庚楚”,讲“天下”,边读原文,边解释,有时,他用西方思想界的理论,与中国古代思想加以比较,如列奥·斯特劳斯的《什么是自由教育》,埃克哈特大师《教诲录》的片段。有一堂课,王安忆请来著名科学家洪国藩院士和张文江一起讲,那是一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对话,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思考者,对天、地、人的探究和发问。
       
    当那盘香点完的时候,课也就结束了。余烟缭绕,我们意犹未尽。学期结束那天,我们一起聚餐,吃着在他家厨房煮的冷冻饺子和馄饨,鲜美无比。想想真不可思议,在上海这样一个骚动不安的现代化大都市,竟然还有这样一群超然的读书人!
       
    看张文江上课精神焕发的样子,谁会相信,这是一个与死神搏斗过两回的人。两次肝脏移植手术,终于使他获得新生。他在医院前后住了一年多,在病痛折磨,药物反应强烈,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在病房里苦苦地整理他的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易经专家潘雨庭先生的遗稿,整理他与先生的对话录。稿子一旦整理好,即刻交由叶沙等人帮着输入电脑,打印出来,然后再一遍遍校对。这可不是一般的打字活儿,那些古代汉语的词汇,那些易经中的图像,不是一般人可以搞定,叶沙他们花的心血可想而知。那时,张文江的病床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枕头下,被子上,床头柜里,到处是书和稿子,他整天埋首其中。有时,来人探视,问候几句就开始探讨学问;有时,应来者要求,索性在病床上开讲,这样的课,在医院里几乎每周一次。病友们不解地看着这个和他们一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这样“死命读书”。生命在他身上真是一个奇迹,最终,他从危难中闯了过来。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如今,张文江还是那样,手不释卷,走在“渔人之路”上,怡然自乐。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张文江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六年七月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264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