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评论: 约翰·克利斯朵夫
【时间:2008/2/2 】 【来源:豆瓣网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8921 次】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186392/reviews
 

    ● 感觉与被操控   八哥(南京)

   同样是写英雄,同样要让人励志(虽然作者并不一定有此初衷,或被误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牛虻》等等,都有着天壤之别。要我说出理由,我只能这是感觉,阅读后的感觉,是对初恋情人的懵懂感觉,无需解释,无需强调。

   不同的受众对故事有着不同的感悟。十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盛夏,我躲在小屋子里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被罗曼.罗兰强烈的操控着。跟着他的笔端而犹如电影镜头一般不停地飘移着,跟着他的主人公在不同的地点奔走,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社会环境抗争。作者用他的人物,表达和阐述着自己特定的、冷静的思维状态,并以此来操纵读者的感情。而我自己只能,在作者营造的让人不得不接受的的沉闷的气息中,酸楚地感受到暗藏的涌动与激情,也感受到主人公身上那些属于自己的影子。或是悲愤,或是冲动,或是怜悯,或是萌蘖。

   十年后,在写下这篇短短的书评时,我又深刻的体会到康德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崇高的道德准则。

    2005-08-06  

    
    ● 寂寞春天里的一次身体阅读   天水明夷(宁波)

   X年X月X日 “看《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二卷,有非常愉悦之感,摆脱了束缚自己的情欲……”     
    
   写下这句话是在1988年的春天。1988年的春天肯定发生了什么,只是我现在想不起来了。但这事肯定与身体、与情感,或者与两者都有关。那年的春天来得迟,三月了还有雪。是小小的雪,像雨的精魂。书是在一个雪天从朋友家拿来的,四卷本,书封磨得起了毛边,上面有某某革委会的红色图章。我现在还能记起的是去朋友家路上要经过一个露天煤场。黑的车辙,白的雪,像比亚兹莱那种装饰感很强的画。边上还有一个城北旅馆,再过去就是火车站了。火车开远时在防护林上空飘散的烟,像一方寂寞的蒸汽手绢。

   寂寞的其实是心!寂寞的心里映出的物像也是寂寞的。
 
   愉悦,情欲……一个心智未开的少年怎么会懂得这些词的重量呢?但事实是,这些词在一个晚上进入了他秘密的书写,并缔结成这样一种关系:因为祛除了“情欲”,所以“愉悦”。

   那些命定的女人还没有出现,他还没有从女人的唇里啜饮过生活的甘津,他这么说,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身体里的冲突,他对这冲突的解决方式,流露出一种清教主义的苦行,依着这天性走下去,他会是一个纯粹的精神生活者。

   连空气中都飞扬着荷尔蒙!时间就像满手的牌,总也走不掉。他骑着一辆28寸的破自行车,一圈圈地绕城飞奔。他成了电影院的常客,在大雨冲涮的街上大声背诵童自荣念过的台词。对着一棵树,或是一根水泥柱子,把自己的身子摔打出啪啪的声响。黑暗降临了,那是一天中最难捱的时光,妖艳魅人的情欲之花——这黑而又黑的苦难之花啊——生长了,他在自渎带来的飞翔中听到了天堂与地狱之歌,第二天醒来,又会在大街上任何一个女子面前自责地低下头。
    
    这是一本充满着虚假矫饰的英雄主义的书,也是一本符合八十年代风尚的书。当他在春天的某个晚上翻开一页,他是把它当作了一味清火退热的药。但事实上,这一举动的意义他要很久以后在意识到:他由此进入了世界的另一面,一个文字的世界,——或者说是现实的镜像。

   两个月后,他写下另一个句子,记下了他的又一次身体反应:“——看到克利斯朵夫在苏兹那里得到安慰,很感动。看了他和瞎女人一起站在墓地的场景,颤抖。”

    2005-11-16
    

    ● 好书   unexpected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那么厚的两本啊。中间中断了两次吧,结果有点断断续续,看到后来都想不起来,克里斯多夫最后的爱人,第一次出现在什么地方……真是罪过。

   曾经说过,读这本书需要精力充沛。作者的热情充沛无比,对生活,对命运,对音乐,对爱人的热情,时时从书页间喷发出来。一个疲倦的身体是受不住这种冲击的。

   看完这本书,看见一个人从出生到死灭的过程,年轻人的激愤到最后终于消磨平滑,老人那么平和地笑看周遭,我都不敢想象他曾经傲视庸俗,还曾经被世俗社会一再排斥。

   作者太聪明,而且有阅历。他说的话,往往是我赞同但是想不到的,偶尔会是我已经明白却没有说出来的。在他眼里,一切的一切,到最后,不过如此而已。他是一个活明白了的人。

   我想跟很多人推荐这本书。当我们浮躁的时候,或者困惑的时候,或者郁闷的时候,克里斯多夫的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帮助。
 
   真高兴有人送我这本书,真高兴能能有时间看完这本书。
 
   可惜,我还很浮躁,没有看仔细,也是因为我太年轻。如果还有机会再看一次,我会明白更多。如果这辈子再没有机会仔细地读懂它,我会有一些遗憾。    

    2006-09-27


    ● 克利斯朵夫   yishuai(北京)

  人民文学,傅雷译,四卷本,那么多精妙的心灵。
    
   安多纳德:面对命运的无情戏弄,她曾是一个怎样天真的女孩,然后又是一个怎样坚强的女子。而阿娜:这种最原始的、最强悍的生命,让谁想要离开,又怎能离开?
    
   这么多人在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中刚刚开始重要,就又匆匆地死去,仿佛风卷走桌上地一张纸一样的随意。作者真是残忍。难道不这么做,就无法开展自己的情节吗?命运一次次让克利斯朵夫匆匆地燃起希望,又匆匆地失去希望,落入痛苦、无助之中。充满了愤怒,痛苦。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因为和克利斯朵夫接触的人总是最后陷入痛苦,我甚至曾责怪克利斯朵夫:是啊,这个人,只顾自己一时快活,却不管别人的死活,这样一个灾星,好好呆到一边去吧。唉,真是一本疯狂的书。
    
   对于爱情,克利斯朵夫的眼光是准确的。对于友谊,他是幸运的。虽然罗兰试图在书中掺入许多的别的元素,比如自然、音乐、安宁、政治、国家,但这本书的灵魂却在于里面的人,特别是安多纳德、阿娜和其它各种各样的女性。某种程度上,和《红楼梦》类似,这是一本关于女性的书。只是红楼梦婉约,而它却有着更直接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让人难以平静。
    
   这是一些悲剧。这些悲剧是如此的悲,甚至我毫不怀疑它会把译者和读者毫不留情地卷入进去。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其实可以看到译者另一部著名的家书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的动荡。译者文笔之流畅,以至他下笔之处似乎并不是转译别人的作品,而就是他内心的表露。看到书的中间,在最痛苦的时候,我甚至想,作者最后痛苦地离去,是不是也受了这部书的影响?如果译者不翻译这本书,会不会就不会那样痛苦地离去?当我觉得自己似乎发现了这个秘密,不禁特别揪心。这本书中人物内心的挣扎实在太过强烈了,谁能控制住自己,不把这些句子、这些内心的挣扎、以及经历内心挣扎后对生死的淡漠刻入自己的内心?译者在字斟句酌之间,这些如此猛烈的内心挣扎不更刻入自己的心里?我不能接受这个联想。
    
   这样的一些人和她们的遭遇,让我更爱我的亲人和爱人。这生活其实挺不易的,能保持一份快乐真是特别的难得。对这世上形形色色的众生,其实上帝会有办法让每一个人活下去的,用不着无谓地担忧。何必梦想要有益于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不过是这世界芸芸众生中挣扎的其中一个而已。    

    2006-01-26


    ● 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dreamfarmer

    终于把《约翰克里斯多夫》看到结局了,浩大漫长的工程啊。很久没有看这么累的一本长篇名著了。
 
    从2005年秋天翻看了《傅雷家书》(惭愧,此书是高中推荐必读书目,我到现在才看),傅雷老对他儿子推荐《约翰克里斯多夫》,俺也就这么被诱惑,在图书馆的馆藏室里啃此书。刚巧碰到dangdang有卖打对折的此书,就买下了,是傅雷翻译的版本,还不错。
    
   从小看的长篇就很少,没啥耐心。没想到看这么2本厚厚的上下册是真么漫长的工程,断断续续终于结束了。安多纳德死后,奥里维的性格有些太弱,克里斯多夫那个时候处于相当浮躁的阶段,真的不愿意再看下去,所以中间停了很多天没翻此书。然而故事总是这么吸引人,主人公的命运,十年前因从德国逃到巴黎,十年后从巴黎逃到瑞士,又过十年,从意大利重新回到巴黎,见到死去的奥里维的儿子,(看到这段不禁心酸了一下,生命的延续和重生)。
    
   看此书很郁闷不明白的现象:
    
   1、仰慕那个时候的送信人,人们都是通过写信联络。我都没搞明白他们怎么知道对方的地址,我ft。啊啊,没有无线网络的年代他们好厉害,随便搞搞就能找到谁谁的地址。
    
   2、 仰慕他们的体力。特别是克里斯多夫,经常没钱,就徒步从一个村庄去另外一个,没吃的东西。Ms徒步在乡间走好多路是很easy的阿。
    
   总之,那个年代那个国家的情况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此书比较赞美喜欢的:
    
   1、 翻译很赞阿,怎么看怎么每句话都很中国化阿。仰慕下傅雷老先生,一位语言大师。
    
   2、 感觉很多情节都很有感触阿,果然艺术来自生活,书和现实,一样一样。深有体会。亲情爱情友谊等等。
    
   3、 很多句子非常非常喜欢,哲理深刻阿。    
    
   太土了,已经不懂如何写一篇正规的读后感了。
    
   “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一夜。现在他结实的身体象一块岩石一般低矗立在水面上,左肩上扛着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圣者克利斯朵夫倚在一棵拔起的松树上;松树屈曲了;他的脊骨也屈曲了。那些看着他出发的人都说他渡不过的。他们长时间地嘲弄他,笑他。随后,黑夜来了。他们厌倦了。此刻克利斯朵夫已经走得那么远,再也听不见留在岸上的人的叫喊。在潮流澎湃中,他只听见孩子的平静的声音,——他用小手抓着巨人额上的一绺头发,嘴里老喊着:“走罢!”——他便走着,伛着背,眼睛向着前面,老望着黑洞洞的对岸,削壁慢慢地显出白色来了。

   早祷的钟声突然响了,无数的钟声一下子都惊醒了。天又黎明!黑沉沉的危崖后面,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

   “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说:
   “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2006-02-18


    ● 重读  Sandy

   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次读它是何时我已记不清了,那至少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我记得读的时候我也曾激动过,喜欢过的,可是究竟是什么让我激动或喜欢却是毫无线索了。这也许是大多数像我这样活在现实中,又半怀着理想的人共同的遭遇吧。

   再读,却还是激动。以至于我那么想有个对象可以倾述。可是周遭众多亲朋好友又有谁能听得见你的声音呢?
 
   痛苦的克利斯朵夫,可他至少有他的音乐天赋,平常如我等似乎所能追求的只能是名利!爱情却是虚妄的,最爱的人往往带给你是最大的失望,他没有你想象的赤子的真诚,或者深沉的情感,许多时候都不过是你一厢情愿的编织梦境。更可悲的尚不是这些,而是当我们发现事实真相的时候,已经背上了责任的枷锁,或者我们已经习惯妥协,认为这样才是理所当然,才是克尽己责。志愿和生活根本是两回事,所做的和自己的意愿常常是南辕北辙。爱、纯净、真诚,每一样珍惜的都慢慢的被摧毁,我似乎失去了判断情感的能力。爱情燃烧的地方都有情欲的影子,它似乎使爱变得愈加令人陶醉,令人疯狂,可是最后情欲却只会令人对一切怀疑。肉体远离的时候,心灵至少有相近的时候(这也许也不过是错觉),肌肤相亲了,心灵却变成了陌生。我曾愚蠢地以为我是对情欲上瘾,其实我不过是错以为我爱上了某人!你貌似独立,灵魂却软弱,以为找到了另一颗可以依傍的灵魂,就那么匆匆忙忙的投入拥抱……    

    2005-11-21


    ● 成长   rica7350(成都)

    不知道这本小说算不算“成长小说”。
    
   当我一个朋友说想把这几年外部环境和自己给自己的折磨写成小说的时候,我说你这算是成长小说吧,先看看一些此类的书,比如《约翰·克利斯朵夫》。
    
   这本书是两年前看的,家里是很老的版本,好像有6卷,很多。看的时候心情激昂的很,被作者的笔触和主角的经历深深刺痛着。不过现在忘很多了。
    
   似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看的时候觉得面对着一个无比巨大的宝库,可一旦长久没有回顾,那种思想激流就渐渐枯竭。如果希冀某本书能改变自己的什么,需要时时去加强这种激励才行。

    2005-06-10


    ● 太多的精彩   uncutstone(北京)

   摘一段精彩的话吧:

    列车开动之前又过了几秒钟。他们俩面对面望着。彼此的车厢里都没有别人,他们把脸贴在车窗上;透过周围沉沉的黑夜,四只眼睛碰在一起。双重的车窗隔着他们。要是伸出胳膊,还可以碰到呢。咫尺,天涯。
 
    车子开动了。她始终望着他,在这分离的一刹那,她不觉得胆小了。两人望得出了神,连最后一次点点头都没有想到。她慢慢的远去了,不见了;他眼看着她的列车在黑夜里消失。
 
    象两个流浪的星球似的,他们俩走近了一下,又在无垠的太空中分开了,也许是永久的分开了。
 
   等到看不见她了,他才感到自己的心里被那道陌生的目光挖了一个窟窿;他不明白为什么,可是明明有个窟窿。         
   象两个流浪的星球,这个比喻实在是刻骨铭心。

    2006-08-01


    ● 关于恨   棣棠@拒绝CCAV,拒绝假新闻(北京)

    很欣赏青年的克利斯朵夫的这点,我不得不单独谈谈。 关于恨。 克拉夫脱真实的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但其中没有的就是恨。他说,“我心中绝对没有恨。便是想起最凶恶的人的时候,我也知道他们是人,跟我们一样受着痛苦而有一天会死的。”

    多好啊,青年的克拉夫脱是如此的热爱艺术,如此的热爱真实的情感,他讨厌那些虚伪和造作,但他并没有因此去恨谁。这一点,我真的表示认同。
    
   前几天我忽然想到,可能“恨”在人的情感中,就如同“辣”在味觉中一般。辣算是一种味觉,但深究起来,却又不一样。辣,并不是由舌尖的味蕾所传递,而是痛觉等多种神经反应融合在一起的感觉。而恨似乎也是如此,它并非人类天生的情感,而是由于种种心理作用和扭曲的其他感情——比如“爱”、比如“羞愧”等交织在一起而造成的一种类似于情感的东西。我觉得,一个健全的人格,不应该有明确的恨和明确恨的对象。因为“恨”可以误导正确的判断,可以扭曲真实的事件,可以改变正常的行为。很多时候,“恨”都是一种没有经过全面思考而片面下出的一个结论,而很多文学作品的导向也是在于恨和恨的解决方式,比如世代的恩怨,比如爱情带来的反目,等等等等。
    
   恨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值得反思的。通常地,对于人来说,一种情感要在一项行动之后才算得以完满。就像很多人都坚决认为爱慕一个人需要去表白一样,恨也需要有个了结才行。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这个“了结”代表了什么?这个“了结”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发生?这个“了结”必须因为恨才能够施行么?     
    
   我认为,一般意义上的由恨所引发的事件通常是比较过激的行为,这样才能发泄出所谓的“恨之气”。那么,这种“了结”就成为了发泄的一个过程,其中夹杂着暴力、血腥、牺牲与痛苦也就在在所难免了。没有这个过程的恨就会以“忍”作为暂时或永久的结束。

   但抛开这些,我们可以好好想想如果真的应该由恨而采取行动,会是什么样的呢?在我的头脑中总是觉得,凡“事”都需要积极,那么,这种行动可能就也会是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进行:努力的弥补,基于事实的雄辩,正当的反击,坚决的斗争...而这些,其实并不需要“恨”,只要当善良遇上了邪恶,真实遇上了虚伪,光明遇上了黑暗,自由遇上了压迫,正确与上了谬误,都会自然而然的发生,而这,才是真正需要去做的事情。就像克拉夫脱面对腐败的艺术、无耻的政治和萎靡不振的思想时所说的:
    
   “可是我非打倒他们不可”
    
   当面对残酷现实的时候,需要的是冷静与勇气,以及坚定的信念和解决事情的力量,而决不能是一味的“恨”。罗曼罗兰对克拉夫脱的这句话也是我对自己的希望,以及对我身边挚友们的恳求:
    
   “你说得不错,我的灵魂。可是不管你做些什么,千万不能恨”     

    2006-12-09


    ● 孤独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   sebey(肇庆)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古教堂门前圣者克利斯朵夫像下之拉丁文铭文”

    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头顶不时闪烁着光辉。当我窥见到那光辉的时候,立刻被惊呆了,这是清晨的、耀眼的、充满力的光辉,我跟着它,仿佛与喧嚣的尘世隔离开来,跟着它,共鸣着,流着泪,满心欢喜着。
    
    诚如傅雷先生所言:“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都在用自己真诚的热情热烈地追求着,不断地奋斗着,他所具有的现实主义思想和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让所有读者得到战斗的力量,难怪罗曼•罗兰将小说献题给“各国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而罗曼•罗兰精心刻画也就成功,《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或者说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不健全文明,敢于追求真善美,不随波逐流,有着非常强烈责任感的“自由灵魂”。
    
    这部贝多芬式的英雄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高贵的灵魂。我翻着这洋溢着理想主义的书页,燃烧着难以平息的激情。我为他少年时代一人挑起生活重担的艰辛而长久叹息,为他青年时代的恋爱失意而踌躇忧郁,为他勇敢率真地抨击庸俗文化和决绝的反抗而激动不已,为他遭受的种种屈辱和恶意的攻击而愤愤不平,为他痛失挚友奥里维和情人葛拉齐亚而悲痛惋惜,为他经历波折劫难后获得的成功而雀跃欢欣。以其悲伤为悲伤,以其快乐为快乐,我敢确定每一位读这部作品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都能够在音乐缭绕的空间,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亲情、爱情、友情而悲伤和感动,甚至为他泪光闪闪。
    
    童年时,他的内心已被音乐占据,他不由自主的爱上音乐,并要把一生都献给这个凝聚自己所有喜怒哀乐的艺术。他的舅舅——高脱弗烈,这个乡村货郎的崇尚“平常的人”,他感情真切,给了约翰另一种教育。他唱动听的歌谣,让约翰呼吸田野清新的空气,在夜里感觉大自然交响曲中数不清的乐器,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到生活中去创作真正的音乐,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又受到更好的音乐熏陶。那是一种悠长而又恬静沁人心腑于天地间长长的漫步与沉思。当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爱情一次次遭受打击,消沉下去,整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泡在酒馆里的时候——还是舅舅帮助了他,使他突破情欲之网,重新振作精神,埋头音乐创作,克里斯朵夫警醒了。
    
    阿达出现——情欲的巨潮把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卷走了。因为阿达的堕落、她的将纯洁的感情加以侮辱而后快,使约翰认为原来女人的灵魂是死的……接着又有法朗梭阿士——女演员的出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终悟得,只要心不变,肉体的堕落是不足道的,要是心变了,一切就完了。爱人的肉体,以及这个神圣肉体上的灵魂,能代替所有学问、所有信仰。然而精神的大树一倒,藤萝般的爱情就失去了依傍,这样,两人就在爱情中毁灭。可以说,阿达和法朗梭阿士只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爱情萌芽时的一种载体,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真爱还没有到来时的霍乱。
    
    美丽的格拉齐亚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纯粹的爱。这个在童年就爱恋克利斯朵夫的女子,成为克利斯多夫晚年最知心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纯洁与神圣,以至于脱尽了所有的尘俗,升华为了的爱情。
    
    克利斯朵夫是公认的音乐天才,但真正懂得他音乐的人却是那样少,太多人只知道跟随潮流,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一颗懂艺术的心——惟有她,格拉齐亚,在克利斯多夫最没有人理解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她是克利斯多夫真正的“高山流水”的知音。“当我每次游览那些栖伏在美景和孤寂的庇阴下、灵魂的所在时,我暗自企望永远留下,再也不要离去。”格拉齐亚把混沌中的克利斯朵夫重新唤醒,恢复他生的活力,这位宁静安详,温柔细腻的少妇用最无私的关怀安抚受伤中的天才音乐家,让他的眼睛重新清澈明亮,让他的耳朵重新灵敏善听,让他重新感知大自然的魅力,天主的恩泽。
    
    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都有着善良的灵魂,崇高的理想,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同所寓所里,忍饥挨饿,却怡然自得。他们交谈不多,但只要想着对方在身边变觉得舒心惬意。奥里维非常钦佩约翰的音乐天才和充沛精力,约翰也喜欢奥里维的智慧清明,谦和仁爱,他们都热爱自由。克利斯朵夫是雄性的,充满力量。他要保护他所热爱着的朋友,用他的直率和笨拙表达柔情。因为有灵魂深处的共鸣,这两个表面上截然不同的人共同生活得多么谐和啊。奥里维是柔弱的,无论外表还是内心,加上他病弱的身体,这给了爱他的人照顾他的理由,而他内心的温情也因此有了倾注的对象。我不能够用世俗的庸见来衡量这些高贵的灵魂,他们只是用全心全意的爱在震撼我渐渐被生活磨得麻木的心灵。这样的友情是多么让人向往,他们个性相异,一个柔弱,一个暴烈,却能很自然的相辅相成,共勉共近。他们对彼此没有私心,全心全意,肝胆相照。彼此成了彼此的一部分,使对方的生命更趋于完美。
    
    作家茨威格曾写到,奥里维是法国文化的精华,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德国力量的代表。智者被强者提高,强者被智者净化。这种相互的喜悦对两个民族来说是一种象征。他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最高的理想,把西方的两个翅膀联系在一起,让欧洲精神自由地翱翔于血淋淋的过去之上。

   克利斯朵夫的本质,注定了他和各色人物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由于克利斯多夫的眼泪而变得丰富、悲怆和动人。在那个黑暗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代,具有如此优秀品质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出现,犹如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的阴暗面。他身上的真诚达到了坦白纯净的地步,显示出道德的美和文明的力量。
    
    真诚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捍卫真诚的勇气和胆识,不畏强权与暴力。约翰•克利斯朵夫做到了,他受到排斥,陷入困境,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的追求。只有像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样一个激昂慷慨的、天赋着巨大意志力和崇高目标的性格才能经得起他所遭遇的无数困厄,抵抗一切卑鄙和可憎的、渗透在社会机构的每一个细胞中的机会主义。只有一种不可压抑的创造的企冀,一种健全而精力充沛的肯定人生的动力,才能支持约翰•克利斯朵夫,使他能克服逆境。
    
    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这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他在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他对生命的爱是对世界全部的爱,他的爱就是全人类。在我们这个自以为是的年代,约翰•克利斯朵夫式的敢爱敢恨已经几乎频临绝灭,更多的是那些被驯服得一点创新意识、一点自我人格都没有的现代化的“文明”的人,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也是一种精神的缅怀!    

    2007-09-09


    ● 说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奥里维   petitspois

    对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主人公,不管是评论家还是普通读者谈得已经够多了,我来说说里面第二号重要人物吧。
 
    奥里维,柔和的外表和清醒的心灵的完美结合体。这颗心安宁澹定,饱含了虔诚和善良,充满了对公正的狂热追求。“他从容地观看时代的游戏,面带痛苦怀疑的笑容。他预先就知道了一切邪恶不可避免的重复,荒谬和虚假的永恒胜利。”“蔑视一切不公自然就不会屈从于成功,他为了基督的缘故而拒绝恺撒,因为这种自由思想在内心深处蕴藏着最纯粹的基督教信仰:‘……在一切狂热当中,我愿意保持目光明亮,以便能够理解一切和热爱一切’。”
    
    怀着一切美好的情感,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热爱一切美好的思想、概念与信仰,在这颗纯净而伟大的心灵目前,一切暴力、不公、对任何真实而美丽的事物的粗鲁践踏,都是扰乱心灵的安宁平和的罪魁祸首,都是对人的良心和本质的终极背叛。
    
    人之所以为人,即在人的良心。柔和并非懦弱,坚定异于强硬,安静的搏动中蕴含着激昂火热的力量,超然物外的目光里映射出对世间万物的深切关怀。思想,信仰,道德,这些了然于心的标准勾画出人之为人的基本底线,同时又可使之臻于做人的最高境界。
    
    摒弃世间一切杂念,专注于灵魂的净化和提升;继而破除心之樊篱,关照世上万物、芸芸众生。——这是佛家的基本理念。所谓“心定则家国定,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写到这里,我心疑奥里维颇有几分佛教徒的气质。然其遵从的倒确是做一个大写的人的根本哲学。方体会到佛教真真是一门大智慧,大哲学。
    
    奥里维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无疑是罗曼•罗兰的代言人,外表、气质、精神世界全与之别无二致。罗曼•罗兰面对一个日渐冷漠、麻木的欧洲,用笔大声呼喊着爱和正义,以极大的勇气和责任感试图唤醒在充斥着整个世界的欺骗、仇恨、腥风血雨中隐没不见的纯美的人性。他是“欧洲的良心”(茨威格语),也是世界的良心,更是人类自己的良心。
    
    人首先必须是个人,其次才是别的什么,万般身份都不能游离于人的本质之外而单独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个大写的人,保留一颗纯净的心。否则一切在有生之年所做之事都在“人”的层面上毫无意义,只是一个生物个体求得存活的忙忙碌碌、奔波劳苦,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烟消云散,留不下一点痕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固然高远得近乎杳然,但是人一旦缺少理念的维系,极易堕入轻率浮浅的境地浑浑噩噩而不自知,因此,至少拒绝混沌而平庸的存在应当成为每日案头的训示,心中常敲的警钟。    

    2007-11-15


    ● 傅雷先生题在卷首的《译者献辞》   本来老六(上海)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2006-11-15


    ● 其中的友谊之光   末摘花

    诚如约翰。克利斯朵夫所言,我们有两大宝贝:朋友和灵魂,在他波澜起伏,跌宕不已的命运长河中,音乐赋予他以灵魂,而朋友更是把他的灵魂装点的流光溢彩,与音乐交相辉映。人人往往爱滥用朋友这个词,玷污了他的高贵和纯洁。其实终其一生,真正的朋友只能有个把两个,为此就可偷偷窃喜不已了。妄称朋友满天下的人实在可笑,不是过于滥情便是偷换了朋友的真正的概念,把一切有现实联系,利益往来,吃喝玩乐晃日子的他人纳入生命的菜单,如数家珍,洋洋自得,作为炫耀的资本,内心空虚的掩饰,混吃混喝混社会的调味剂。
    
    朋友可遇而不可求,所谓千里来相会,并不夸张。克利斯朵夫与安多纳德的相遇就纯属巧合,再次的邂逅便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了。他们在人生最为失意落寞,苦闷不已的当儿不期而遇,不约而同地从对方的眼睛中读懂了与自己相差无几的苦难。他们甚至没有一次正式的交谈和会面,几次阴错阳错的眼神交汇,触动彼此心中最脆弱柔软的部分,相惜相怜的脉脉情意通过渴求信任的眼神传递绵绵。眸子不能掩其善,其真,其城。被生活重负彻底压垮身体的安多纳德,未及投出给克利斯朵夫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信,变带着撼意油尽灯枯,香消玉陨了。所有的期盼,激情都随着少女的气息随风而逝。她死后似乎还在尽力撮合她弟弟奥里维埃与克利斯朵夫的友情,她的一半魂归上苍,一半却悄悄的弥留在了她倾力培养的弟弟身上,指引着他走向他命中的挚友,克利斯朵夫。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都有着善良的灵魂,崇高的理想,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同所寓所里,忍饥挨饿,却怡然自得。他们交谈不多,但只要想着对方在身边变觉得舒心惬意。想想看,夕阳西下,一位弹着柔板的钢琴,一位坐在沙发上信手翻越书籍,在音乐声中时而遐想,时而为之激动,他们目光相遇,默契的相视一笑,语言在如此和谐融洽的友谊之光下反倒显得苍白而琐碎了。这样的友情是多么让人向往,他们个性相异,一个柔弱,一个暴烈,却能很自然的相辅相成,共勉共近。彼此成了彼此的一部分,使对方的生命更趋于完美。他们对彼此没有私心,全心全意,肝胆相照。克利斯朵夫曾经为了奥里维埃的荣誉而与油头粉面的造谣者作生死决斗。奥里维埃也曾为了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创作而处处圆滑周旋,对出版商和一些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屈尊降贵,竭尽全力的让世人赏识到好友的音乐才华。而他过往对这一套把戏是绝对嗤之以鼻的,如若是为了一己之私,恐怕是再危机也不会使用之的。当死神从克利斯朵夫身边无情地带走挚友时,他就如一个黑暗里哭泣的孩子,妨若生命抽离了意识,变的白茫茫一片真空。那中疼痛撕心裂肺,百转千回,丧魂落魄,犹如丢失了城池的国王,逐出天堂之地的亚当,茫然无措。心整个被碾碎,整条生命之河也停滞不前,面临干涸的危机。
    
    多亏了他的另位女性好友的出现,帮他度过了这个难熬的生死关。格拉其阿把混沌中的克利斯朵夫重新唤醒,恢复他生的活力,这位宁静安详,温柔细腻的少妇用最无私的关怀安抚受伤中的天才音乐家,让他的眼睛重新清澈明亮,让他的耳朵重新灵敏善听,让他重新感知大自然的魅力,天主的恩泽。她是位婚姻失败,拖儿带女的美貌少妇,她对政治,科学和哲学以及音乐都没有她挚友的热情和向往,但她打从心底里敬重他的事业和理想,她挖心掏肺的为他着想,竭尽柔情蜜意,浅言轻笑的招数,缓缓刺激他但又谨慎的保护着他的自尊心。将女性的妩媚,灵动发挥到恰到好处,分寸得当,不越爱情的雷池一步。因为她是心明眼亮,聪慧成熟,独立自强的女性,她深知重新走进爱情和婚姻无疑是对这段难得的友谊的冒险尝试,一种冲动的侵犯和玷污。她不想也不忍扼杀这段宝贵的情谊,是要装进水晶瓶捧在手里看的。婚姻不过是社会的一个不自然产物,有过尝试且失败的她深谙此道,誓不再重蹈覆辙,再陷泥潭。既然不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把爱欲下意识的藏起,做对患难朋友比什么都永久。这是友谊的价值,他的光亮不可小看,其真挚的程度足以照亮人的一生。她不知道,她的欲拒还迎,情不自禁却恰恰挑起了克利斯朵夫对情感对人生心的志趣和追求,新的刺激创造出全新的生命激情,死灰复燃,犹如新生。灵感不断涌现,他终在这为安详女神的默默引导下踏上了事业的高峰。在她的召唤下,他懂得了急流勇退的意义,安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让心灵平静,让爱心弥久不散,对死亡的坦然,这无疑是他晚年从这位可敬的朋友身上感染到的最最宝贵的东西,受用一生。

    2006-10-21


    ● 约翰·克利斯朵夫   blueroc(杭州)

    四本一套大部头的国外小说
   也许认真看过的只有这一部
   我当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就是有关罗曼.罗兰的
   不好意思我几乎是从那时起才注意到他这部大名鼎鼎的著作
   内容几乎全忘了可主人公那种顽强毅力拼搏精神却永留我心中
   正是这种精神让我可以曾经熬过生命中的严冬
   忍受孤独忍受失败忍受一切打击迟早将会迎来春天
   事实上也是如此
   也许是这部小说的全部意义所在

    2005-09-02


    ● 说实话,一直没看完   神六

    我的版本是这样的,第一册封面由傅雷设计,简洁\高贵,其他三本是张守义设计的,钢笔画,他一贯的风格
   最近在看刺猬哥的<罗传>,并看罗大冈的<论罗>
   近闻王元化目力不佳,倩女学生读<约>,颇感慨。

    2005-11-23


    ● 生命的力量   棣棠@拒绝CCAV,拒绝假新闻(北京)

   最近这段时间,经历了不少的事情,自然地,又想了很多东西。同时,克利斯朵夫的第四、五卷也即将看完。
      
   松动的沙土,陷落,解脱,反抗,节场...他从德国来到了法国,从一味的反抗到渐渐开始显现出冷静的影子,从少年的张狂到青年的奋发……成长,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太多的磨难和痛苦,又需要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支撑,才能使得自身终究没有被世俗所压倒。强烈犷野的力在胸中冲撞奔突的骚乱,尚未成形的艺术天才挣扎图求生长的苦闷,这又是青年期的另外一支精神巨流。

   就像书中所说的:
      
   “一年之中有几个月是阵雨的季节,同样,一生之中有些年龄特别富于电力…”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避免的,而很多的所谓麻烦与苦痛也常常由自己而造成。想想近来的我,终于在前一段对头脑中某些偏见和消极思想搏斗的过程中有了好的进展,可以说,是生命的力量终于占据了上风,打破了笼罩自身多日的那些消极的阴霾。现在确实是我的青年,我的思想和身体其实也在经历着时时的巨变,所承受的压力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冲刷而变小,反倒更加增多了。其实,我并不怕压力,也不怕那些世俗思想所带来的冲击——毕竟,保持冷静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是太难的事情,但于我而言,又是必需的。所以所谓的压力种种并不可怕,这是我所必经的阶段,也是青年的我必须去直面的现实,如果连现实都不敢微笑着面对,又何谈改变呢?
      
   先生说,“在全书十卷中间,这两章所包括的两卷恐怕是最混沌最不容易了解的一部了。”

   的确,在之前每次读到这卷的时候,常常艰难地几乎读不下去——虽然第一次看到苏兹老人去世的时候让我痛哭流涕,但我知道那只是被情节所感动,高中时候的我不可能把其他的很多看明白。而这次,我却看懂了很多,因为我也到了这个年纪,也会有着和他相似的遭遇和苦闷,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我们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生命力令我倍感欣慰的,也让我充满希望。
      
   去年的十月,在印度的班加罗尔,我和那些亲爱的各大洲兄弟姐妹们共度的十天,让我深深体会到了“青年领袖”的含义,更令我明白了:青年,有属于青年人自己的责任。而这种青年的责任不仅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更是对于自己一生的责任。在你最富于力量的人生阶段,怎么能不努力的去探寻自己的那条道路呢?我想,我没有白白明白这些,是青年的责任让我在06年做出的很多选择中有了坚定的方向,让我能够在各种诱惑下努力让自己冷静的思考、独立的判断——我太爱这种状态,以至于有时会难以自拔。

   从印度回来整整十个月后,在这个少有的润月中,在克利斯朵夫的陪伴下,我终于又明白了更为重要的——生命的力量。生命,理应获得属于自己的力量。就像青年的责任一样,生命的力量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应当属于这个社会,属于这个广袤的大地。因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不可限量的力,这种“力”可以沉寂很久,但如若一朝爆发,就会带来巨大的震撼!我想,对于我而言,这太重要了,前一阵的彷徨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走才好,而现在我明白了,其实很多时候在我这个年纪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定位点和指向牌,有着前人的车辙和脚印,自己理应很满足才是。方向既然确定,就不需更加精确的引导,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够战胜路上的艰难险阻。在这一点上,我有信心,我知道自己是会思考的,虽然年轻,虽然没有成熟的思考,但毕竟我在努力的思考,同时我在努力的去实践,这就够了。对于生活,我并不奢求什么物质的收获;但对于生命,我渴望蓬勃的力量!
      
   啊,常常激动,每每迎着朝阳骑车,就会感到年轻的美好和生命的向上。年轻,是多么美妙!生命,是多么有力!生活,不能仅仅是生活,它需要用心、用脑、用坚强的臂膀和厚实的脊背去体会、去搏击、去承担!很多时候会说生活本应简单,没错,生活可以简单,我也追求这样的简单,但生命,生命,生命不可能简单!生命太沉重,沉重得你必须去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勇气;但生命并不压抑,它需要你去积极地面对,当你昂起头面对生命的时候,它就会赐予你无穷的力量!我需要这力量,所以,我会昂着头,微笑着面对一切。
      
   感谢克利斯朵夫,感谢罗曼罗兰和亲爱的先生,是他们在我思想最困难的时期让我得以解脱。有克拉夫脱这个朋友,不,是战友的陪伴,心中就不会被消极和世故所占据。他太真实,真实得让我甚至感到隐隐的害怕,我害怕如若真的见到他,也会被他戳着鼻子骂个不停的——当然,我所说得我和他都处于这个时期。常常会想,自己做不到他那样的真实,我会与他一样在街上旁若无人的为自然和快乐而大笑而歌唱,但我做不到面对一个人夸赞自己不喜欢的艺术家时立即大加指责——可能我现在还并没有什么真正不喜欢的艺术家吧。我会经常羡慕克拉夫脱那样快意的表达自己情感,包括爱,包括郁郁,包括激愤...但我同时也一直明白,那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那是几乎不可能的。真实是一种太过于强大的力量,以至于很多人很多团体都惧怕真实。虽然我没有克拉夫脱那样快意的真,但我同样痛恨虚伪,痛恨谎言,我会依然去保持尽可能的真实,为了我这个亲密的伙伴,更为了自己能够踏实、坚韧地走在路上。
      
   真实的坚韧,可以从最庸俗的生活中找到生命的力量。
      
   力量!力量!力量!      
      
   当然,这两卷中包括的不仅仅是这些,想说的也还有好多好多,关于音乐,关于宗族,关于爱情...时间有的是,思考也会继续下去,就此先放下吧。书,即将看过一半;生命,华彩刚刚开始。      
      
   “在全书十卷中间,本册所包括的两卷恐怕是最混沌最不容易了解的一部了。因为克利斯朵夫在青年成长的途中,而青年成长的途程就是一段混沌、暧昧、矛盾、骚乱的历史。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它得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
      
   这个时期正是他闭着眼睛对幼年时代的一切偶像反抗的时期。他恨自己,恨他们,因为当初曾经五体投地的相信了他们。——而这种反抗也是应当的。人生有一个时期应当敢把不公平,敢把跟着别人佩服的敬重的东西——不管是真理是谎言——一概摈弃,敢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统统否认。所有的教育,所有的见闻,使一个儿童把大量的谎言与愚蠢,和人生主要的真理混在一起吞饱了,所以他若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少年时期的第一件责任就得把宿食呕吐干净。”       
      
   ——摘自《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二册译者弁言      
      
   还记得在第五卷初版序中,克拉夫脱说的那句话,很喜欢,因为可以让我抬起头去寻找飞燕——虽然北京马上要进入金秋了。
      
   “你瞧,春天的燕子不是已经在咱们头上飞了吗?” 
    
    http://www.blogcn.com/user20/naturaller/blog/41100719.html

    2006-12-09


    ● 多年前讀過   修鍊成魔

    這本書對我有較深刻的意義,高二升高三的暑假讀了這本書;就在當年大學聯考時的作文題目是:〝一本書的啟示〞,我寫的就是《約翰‧克里斯多夫》,事隔多年,書的主體大綱雖然還有印象,對書內的細節已相當模糊!當年我考的是藝術項目的科系,對應《約翰‧克里斯多夫》內主人公的生活考驗、藝術生命心路歷程與內心的掙扎,自然給我相當深刻的回憶;尤其是這四年多來,經歷自己生命中重要的第二次創業,不得不孤獨的生活在這陌生的城市中,或許我有空該再重讀一次,不知在書中是否還能找尋到我當時年少的思維。

    2006-03-14


    ● 没读完,烙印     安徽农民

    上次看的时候离现在17年了,那时还在上中学,宏篇巨著,不算津津有味但也颇有感悟地读,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金庸的诱惑吧?忘了,反正看了三分之二,搁下了就再也没有拣起来,这些年经常想再完成,工作、还有电影及其他书的诱惑总是干扰,毕竟它太长篇啦。后来在一个房地产楼书的文案里面还提到过它:“好久没有认真地读读书了,回过头来看一看,日子过得真快,学生时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可是那青青校树还历历在目,学校里那蛙鸣阵阵的池塘应该还是老样子吧?湖边还有穿着白裙散步读书的女生吗?坐在这静静的水边,重又翻起毕业那年读了一半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竟然立刻回忆起了读过的那一部分,毫不费力地找到了最后读到的那段文字。于是,时间就这样奇妙地衔接了起来,似乎一点也没有被中间跳过的那一段所干扰。”靠!真TM酸,呵呵。

   火车站上,窗外的那个女子,擦肩而过……那段场景记忆尤新。
 
   安徽文艺出版社《傅雷译文集》中收录的,4卷本,16岁老爸给的生日礼物……   

    2006-03-07


    ● 值得珍藏的書   patton

    此書對人的思想感情揭示的深度讓人震撼\\ 如此不嫌煩縟的去描寫思想的一定是個神經\\ 看一遍之後就可以了,然後擺在書架上\\讓自己知道有這樣虛幻而深刻的體驗也不錯\\ 但不要也做那樣的人,如果你把自己也有的那樣複雜的思想洩漏給朋友的話\\ 他們會遠離你\\因為你也成了神經\\

    2006-03-29


    ● 矛盾的天才   kellykelly(北京)

    《约翰•克里斯多夫》
    
   濛濛晓雾初开,皓皓旭日方升……
    
   这是傅雷译作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在第一时间抓住了我的心,让我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将一大厚本书吞了下去,那是我十四岁的暑假。看完最后一行时,我长叹一声,放下书,不能竟语。
    
   四年后,我在泰山看日出,在初秋的寒意中等了一夜,终于,阳光从层层暗夜中喷礴而出。那一刻,我才明白,四年前我看过这本小说的感觉,才明白卷首这一句的妙处。
    
   当然,书中的主人公原就不是俗人,其原型乃音乐巨匠贝多芬。贝多芬的曲折命运本来就为人津津乐道,我们颀赏着天才的音乐,赞叹天才一生的与众不同;但是天才经历过怎样的痛苦,流过多少的眼泪,怎样在天堂与地狱间挣扎,又是怎样在自卑与自信中自我折磨的?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个矛盾的人,他一面享受的至高无上的创作快乐,一面忍受着生命中最卑微的煎熬;他的一生辗转多劫,伤痕累累;他会快乐到极致,也会痛苦地跌入深渊;他是那么的自怜自爱,却又那样地自轻自贱。
    
   这是一部史诗一样的小说,文字所营造的氛围,恰如贝多芬的音乐,忽而气势磅礴地汹涌而来,忽而又如涓涓细流般泌人心脾。我读这本书时发现,美的感觉真的是相通的,多少次我阅读着书中的文字,耳边却仿佛响起贝氏的交响乐章。    

    2007-02-10


    ● 一本让我能找到向上力量的书   秋千(广州)

   这是我大学时看的一本书,好几册,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此书是以贝多芬为原形而写的文学书。
    
   一直都非常欣赏贝多芬,作为一年听不见的人,写出的曲子却是那么大气感人,突破盲点而为,不是普通人所为。 
    
   书写的很感人,为约翰的经历及他那曾经有过的友谊,我掉了不少眼泪。
 
    而且在此书身上总能找到向上的力量。这与《基度山伯爵》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基》也是我喜欢看的书之一,书中主人公的经历也是一波几折,适合作为肥皂剧的题材,而《约》则是那种就算多年不看,也不太记得当中的细节,但是一想起看书时的那种感动,心中又有了力量。
    
   真的值得一读!尤其是年轻人,呵!
    
   转自:http://www.gzreader.cn/bbs/viewthread.php?tid=19&extra=page%3D1

    2007-06-22


    ● 谈《约翰.克里思朵夫》   洪桥

   cm,你读完了这书吗?这是一件不多的事,一生为之感到充实的事。读完它的人很少。它教人不平庸。所以是一部杰出的书。决心翻译它和翻译它的人和作者一样是贝多芬式的愤世嫉俗的天才。

    2005-12-02


    ● 与我奋然前行   lanzhuozi

  读这本书前后读了三次,第一次太年轻,大约是刚上高中的时候,读不懂,大概不超过30页吧,除了一个敬而远之的印象和一本书名之外几乎完全没有任何概念留下;第二次是大三的时候,从室友的书架上拿下来读,在读过十几遍金庸之后,受到另一种振奋。第三次读到现在,断断续续,工作已经十年,每当对生活产生厌倦,或者觉得疲于前行的时候,就会随手拿过一册来,随便翻看一段,或者大声地朗读出来,那时,这就是我前进的力量。后来,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看这两个伟大灵魂的渊源,体味作者一如既往发自内心的激情,朗读、朗读、朗读……纯净的心灵、高尚的情操,也许,这,就是有趣味的生活吧。

   感谢大师,鼓励着我一路奋然前行,不抱怨,不后悔,不放弃,一直向前……

    2008-01-23


    ● 傅雷先生的译本市面上不多了吧   行痴(北京)

  最低落的大三时候,看了这本书那时候在学量子力学,这对我而言,有点难自习的时候,太累,太难的时候就看看某些章节,想想傅雷先生的译者牟言然后继续推方程,冥想,做题 关于量子力学除了薛定谔的那只著名的猫还有以下这些描述“当你打开p眼睛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世界,当你打开Q眼睛的时候,你还是看到一个世界,当你同时打开P眼睛和Q眼睛,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变得很有意思” “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吧,只是我们习惯叫做‘暧昧’”     

    2007-12-21


    ● 感谢罗曼·罗兰   小灵

   感谢这本书,它引领我走进读书的台阶,是我观看的第一部小说,那年我还是初中生,深深被小说里的细致美画的场景吸引,被约翰.克利斯朵夫鲜活的内心世界折服,全书起伏跌荡,音乐、民族、爱情相溶,再读它时,心里仍是那样的激动。

    2007-11-29


    ● 我心中的英雄   莹星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中,外面冬雨连绵、寒风凛冽,我却激情澎湃,手舞足蹈,难以自抑.遇到本好书真是千里遇知音,真是幸福。可惜现在越大越麻木,我的虔诚、感动和激情跑到哪里,我好想你们

    2007-11-21


    ● 善良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phoenix

   强壮的躯体竟承载不了勃勃生机。生命越过束缚漫溢出来,感染着身边正直但漠然的人们……天才狂躁的思想,对音乐的痴迷,不被理解的苦闷。不愿顺从社会的叛逆。满脑子天籁之音执拗的灵魂,活在混乱里的饱满的灵魂……
    
   一切大自然的生息都化作音符存于生命中。血液里亦流淌着突突躁动的韵律。融入大自然,感受生机盎然的绿,动物们脉动的心跳仿佛节奏鲜明的乐拍。能够活着就是多么好的事啊!
    
   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的过去。一切有形的物体都在出生的那一刻不断消耗着,更新着。唯有音乐,不朽的音乐长在。你是有形之外的无形永恒。你是独立的,特立独行的世界,唯你独尊。你纯洁的眼中有每个人的梦想,似冰山上流下的水,含着善含着恶,但,超乎善,超乎恶。能够依附在你身上的人皆脱离了时间的残酷冲刷,毁灭万物的死亡也似收起了狰狞的面孔。将我滚烫的脸贴在你温润的额头,默然的闭着眼睛。可我竟然清楚地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你超脱的笑容。我蹲在你的心头听着永恒的心跳声。
    
   不单单是失去爱人的心痛,还有知己的消失。弥足珍贵的,难得的,此生渴求的爱都不在。
 
   只有音乐在胸腔中轰轰作响!挣脱!挣脱!挣脱肉体的牵绊!躲进我们所爱而已经消失了的灵魂里!想着快要笼罩生命的的大雾,想着那些心爱的,离开世界的,躲在心坎里的人。“我愿成为那座埋葬你的坟墓,使我的手臂可以永远抱着你。”痛苦到了一定境界,竟然也能成为一种力量。不再为痛苦屈服,而教痛苦折服,尽管它强大、暴跳,始终能够将它关进盒子封存。悲观的叆叇被死亡的风吹开去。天空更清明,好像被泪水洗过了似的,堆着微笑。
    
   一个音乐的灵魂用死亡挣脱了肉体的束缚!前面又亮了!又是一个新的清亮世界。心爱的人都在恭迎他。主啊!欢乐!讴歌再生的欢乐。

    颂赞生命!颂赞死亡!     

    2007-10-13


    ● 真有意思   行板的森林(北京)
 
  不同的人评论同一本著作总是有千奇百怪的角度。
 
    它最震撼人心的观点是“生命是一场永久的战斗”。但正如译者所言,也许只有战士才能感应到它的精神内核。

    2006-03-26


    ● 遗憾   大便便于野

    我借到一本,可惜不是傅雷的,看了一半就不了了之。看完克里斯朵夫的童年,我就确信我在触摸一颗真正伟大不朽的灵魂,希望在忘记zw后,我能有机会重读傅雷先生的译本。

    2006-09-20


    ● 平和而有力   树(成都)

    我大学时代看过的最好的书,深深的影响我的就是标题的这四个字——“平和而有力”,这是人这好的精神状态……

    2006-05-14


    ● 刚看完上册   aii

   刚看完上册,约翰强大的人格魅力已经让我改变很多,在世俗平庸中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多可贵.我感到一个肉体的光亮,一颗心的火热,一个灵魂的高贵,在尽它们所能,感染我.
      
   如果说童年时期的约翰是被罗兰刻意赋予了能量,那是假想的力,那么生活则给予了青年的约翰金子般的困惑与艰难,更使得他在生活的磨难中得到了反省与启迪,从而几乎摆脱了之前少年时期的肤浅与青涩,而顽固,不落世俗的天性被很幸运的带到了以后.
      
   约翰借着优美的旋律,换来了社会的刺耳,跟随有力的节奏,却遇见了萎靡荒淫的角.拥着丰富的乐思,又时常掉进虚无的洞.而音乐是利剑,他要刺穿他们,他们——更是约翰自身.挣扎在这生活的无谓,琐碎,庸俗里,宁愿永远的闭上眼,而生命之河却在怒吼,对岸就是清明高远,他想上岸……

    “我就要有一个朋友了.” 这是上册将尽时,一道微弱而又极其鼓舞人的光,我真为他高兴,似乎我的命运也正搭在他的船上.     

    2006-06-26


    ● 最好的男人教科书   shaobo


    读过很多书,没有哪一本书将一个人的一生——不断探索、奋进、追求的一生,写得如此波澜壮阔、入木三分。对于一个人,尤其是男人来说,他是成长、成熟的最好的教科书。就像《简·爱》对于真正的女人一样。……

    2006-05-31


    ● 美学启蒙   北方的风(杭州)

    看完第一部以后,第一次感觉,原来外国名著的那些景色描写全都有其目的,那些景色简直如同交响乐一般在我眼前展现,让我心弛神迷。第一次,从文字中感受到了美!……

    2005-12-16


    ● 强者的答案   jeywew(北京)

   我的好多书好像都是10年前读的,这本书应该是95年读的吧,一个朋友推荐的,我读书好像很多都是要朋友推荐才会去读,读到某一段有点感想的时候就会猜想推荐这本书的那个朋友读这一段时候的想法,现在这个朋友已经去了加拿大,好久没有联系,可能今生未必有机会见面了,不知道过得好不好。
    
    主人公是个不折不扣的强者,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抗争着,10年前想成为他那样能够支配自己命运的人,10年后的今天感觉自己在生活和命运面前就像蜡烛的萤火一样不堪一击。    

    2006-05-15


    ● 像牛奶一样·健康·温和   男巫的女朋友(北京)

    在悦耳的音乐中看一本心爱的书,长久以来的美丽悠闲梦,在临近毕业的这段日子却成了每天慵懒的日子里唯一有些意义的插曲。当然,它真的是本值得珍惜和好好品味的书。无数次读到一些段落,忍不住微微笑起来,甚至想找个人分享,如同真切的看到了神话的真相。
    
    有些书像咖啡般刺激,让人兴奋;有些像酒,可能有些过度悲哀或热情,让人沉醉,心灵放纵;有些像碳酸饮料,一时解渴,却实在没什么好处;它却像牛奶,那么健康,丰富,让心灵平静,甚至听得到她轻声提醒:嗨!朋友,也许该注意一下你健康……我可以在嘈杂的火车上拖着疲惫的身体阅读;可以在睡前,用它对一整天的生活say bye。它从不厌烦挑剔,从不放弃我,也不强迫我把整个的精神与时间都交给它;只是在我需要时,安然温柔的与我交谈,那样一位可爱的有益的朋友!
    
    好多时候,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在书中晃动,出现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并因此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还有生活。所有的爱,友谊,理性与热情,男人女人,艺术,社会,他们那么真实而清晰的再现,虽然近百年的时光流淌不息。也许社会的所谓进步,更多源于科学的不断累积,而精神和灵智的成长却总是在每个独立的个体内不断的进行百年循环,使得我们隔着许久的时光仍可对话那些清明智慧的人。有些可惜,或者值得庆幸?在这个让人忍不住感染浮躁的年代,一本健康丰富并且对生活怀着严肃态度的书,的确能让我变得坚强。    

    2006-05-03


    ● 我好想要一本……   my

    当我发现我的高中生活有的是死气沉沉时……我很不喜欢啦二 我努力的想从那里找到我喜欢的东西其实我现在也说不清楚反正是自己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吧看克利斯朵夫就是这样子的 我还记得我看的是简装的版本,里面有好多好看的图画,特喜欢使得我现在的想法是成为一个法国人……

    2006-01-02


    ● 这是我最喜欢的书   ivy

    虽然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十多年前,至今已经忘记了其中的很多情节。但是我依然记得读的时候是心潮澎湃,一口气读完,那时正是大学里最迷茫的时候,可书读完后我就一下子心思清明了。因此,从那以后它就成了我最喜欢的书,由此又读了傅雷有关的其他作品。正是从书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使我渡过了此后的艰难时光。

   推荐没有看过的人,追求精神力量的人去读读这本书。

    2006-04-08


    ● 一生   尼摩

    罗曼罗兰讲述一生的故事,可惜他讲了一个非凡人的故事,把那一时代的英雄们集中起来,将贝多芬给童年、青年,把漫游者给生命的黄金年月,把老年给了教徒,这样的一个人固然让人敬仰,但因为把伟大拼接而失败,这三个阶段本不该这样完美的。
 
    一部本意伟大而没能伟大的作品。

    2007-04-0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609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