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金立鑫:韩少功对汉语概念的误解
【时间:2007/11/11 】 【来源:新浪BLOG 2006-09-19 】 【作者: 金立鑫】 【已经浏览4718 次】

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全球文化条件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暑期研讨班上作了一个演讲《现代汉语再认识》,演讲全文在文汇报8月6日第6版上发表。此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代某些文学家对语言的一些误解。本文就其中对语言的一些看法略作点评。

一、对汉语和汉字两个概念的混淆

  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并不是语言的必然要素。世界上有4000种左右的语言,绝大部分语言没有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早就有了语言。自然语言的外部符号是语音(能指),语音的所指是概念。一个能指和一个所指合起来是一个语言单位(词或短语)。文字只不过是记录语言单位的书写符号。符号并不是对象本身,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但是韩少功说:“环视中国的四周,像日本、韩国、越南,以前都大量借用汉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汉语文化圈的一部分,更准确地说,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但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浪潮,他们都觉得汉语不方便,甚至很落后,纷纷走上了欧化或半欧化的道路”。上面的话混淆了语言和文字两个概念。

  不知道韩少功说的到底是汉语文化圈还是汉字文化圈?如果是汉语文化圈,那么无论是日语还是韩国语和越南语,这些语言中并不包含汉语,因为语言是一个系统,语音、词汇、语法是一个语言系统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必要条件,都不成为语言。日语、韩国语和越南语借用了不少汉字词,但借用某一外语中的词,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中包含另一种语言。如果韩少功说的是汉字文化圈,那么日本至今还使用汉字,而且大部分基本词汇是用汉字来书写的,日本本土词和功能词用平假名(假名也借自汉字),外来词用片假名。韩国语废除了汉字书写形态,保留了汉字词,但是并没有采用欧化的拼写形式,他们采用的是自己开发的独特拼音形式。只有越南语保留了汉字词,采用了欧化的拼音形式。因此韩少功说他们“纷纷走上了欧化或半欧化的道路”不是事实。

  韩少功在语言和文字两个概念上的模糊还表现在下文中:“我们中国人自己不久以前对汉语也是充满怀疑的,甚至完全丧失了自信心。早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就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了拼音化与拉丁化的改革方向”。我们不知道中国人什么时候对自己的语言怀疑过,甚至丧失了自信心的。一直以来,中国人都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尽管所有民族的人都会这么说)。从来没有人说过汉语不好。韩少功说的应该是“汉字”而不是汉语。韩少功还说“汉语到底应不应该拼音化和拉丁化”,其中的“汉语”全都是“汉字”的意思,而不是汉语。好像韩少功并不知道汉字和汉语是两回事。这种概念的混淆和误解在韩少功下面的表述中进一步得到印证:“有人说汉语的末日来临,因为汉语的键盘输入速度比不上英语”。这里不应该说汉语和英语的输入速度,而应该是相对打字机键盘而言的方块汉字和拉丁字母的输入速度。假定汉语使用的是拼音文字,韩少功是不是要说,汉语的输入速度与英语的输入速度一样了?

  把汉字和汉语互相混淆的其实不仅仅是文学家,国内有些语言学家也会犯这样的糊涂。例如有些语言学家所提倡的“字本位”研究理论,认为“字”是研究汉语的最基本单位。认为词是由字组成的,句子也是由字组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字来解释词、解释段语、解释句子。这也是不区分文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的结果。虽然对这种理论肯定的学者不多,但毕竟是专业人士提出来的,体现了这两个概念确实容易混淆。看来我们要反复强调:语言是第一位的,文字是第二位的,文字并不是语言的必要条件。

二、语言跟着文字走吗?

  《现代汉语再认识》中有一个观点:存在一种语言跟着文字走的语言,或者“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汉语。

  我们假定真的存在这么一种跟着文字走的语言,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也可以假定汉语就是这样一种语言。那么在汉字出现之前,汉语在哪里呢?韩少功先生的意思是不是,应该先有汉字,然后有汉语?韩先生的第二个小标题是“来自文言的汉语”,也就是说汉语来自文言。这个提法有些意思,我们略作分析。

  韩少功的一个论据是“古汉语叫‘文言文’,‘文’在‘言’之前,主从关系表达得很清楚”。我们相信韩先生不是在开玩笑,但是凭着“文言文”这个词的语素排列顺序,我们就能断定“文”在历史上比“言”更早吗?或者“文”比“言”重要吗?按韩少功先生的语言学切分,这个“文言文”应该切分成“文 / 言文”,因为只有这样的切分才能构成韩先生所说的“文”在“言”之前。然而,任何一位接受过大学《现代汉语》教科书结构分析训练的大学生都不会做出上面的切分。“文言文”的结构切分只能是“文言 / 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书面语”。按韩先生的切分,是不是要切分为“书 / 面语”而不是“书面 / 语”?说到主从关系,汉语中的偏正结构恰恰是偏在前,主在后。比如定语在前,名词在后(以名词为主);状语在前,谓词在后(以谓词为主)。而不是韩少功先生认为的主要成分在前面。

  韩少功说,“古汉语叫文言文”,他不知道古汉语和文言文是两码事,文言文是古代书面语,古代书面语仅仅是古汉语的书面形式,而并不包括口语形式,说古汉语就是文言文是混淆了书面语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要笑。专业外人士谈专业问题免不了要被专业人士笑。韩少功说“一个‘吃’字,上古音读qia,中古音读qi,现代音读chi”,从上下文看,我们可以认定韩少功用的是“拼音字母”来拼写的上古音和中古音。请问,韩先生的上古音和中古音是哪儿来的?根据何在?我们现在所写的“吃”原来有两个,一个是口吃的“吃”,另一个是吃饭的“喫”。口吃的“吃”上古音声母为k,韵母元音为后高元音,入声,不是qia,中古音的“吃”也不是韩先生所说的qi,而是居乞切,见母,迄韵,入声。高本汉和王力都拟定为k声母,韵尾有t结尾,接近于kit,跟韩少功先生的“拟音”相差太远。而吃饭的“喫”在历史上是后起的,没有上古音,只有中古音,溪母,锡韵,入声,按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张尚芳先生的拟音为k'ek(以上所有音标因限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字体问题作了简化处理)。所以,专业外人士谈专业问题,请慎重!外行领导内行也请虚心、慎重。

  韩先生说,“十八世纪以后的现代工业文明浪潮的到来,汉语也表现出僵化、残缺、不够用的一面”。一般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自适应系统,任何一种语言都能满足说这一语言的群体所要表达的概念或命题。就语言的表达来说,它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并且它能够在与对客观世界的表达之间保持平衡,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至于韩先生所说的“现在的白话文粗糙了”“汉语中的很多动词正在失传”,这不是语言的问题,这是使用语言的人的问题。语言提供了可以表现所有风格或语体的手段,它是中性的,它本身并不存在粗糙或高雅的区别,高雅或粗糙是使用语言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取向。这是“言语”的问题,而不是“语言”的问题。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早在索绪尔的时代就已经做了区分,不过时至今日,似乎还是有不少学者对此并不十分明了。

三、谁必须对语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韩先生说,一种优质语言要有很强的解析能力,要有很强的形容能力。而“现在的白话文粗糙了”,我们正处在一个“语言危机的时代,是语言垃圾到处泛滥的时代”。我们要指出的是,语言是一套工具系统,它可以适应这个社团的任何表达需求,所谓的解析力和形容力,任何一种语言都能自我满足。解析力和形容力的强弱与语言没有关系,这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的责任,是推动和创造这一语言的表现手段的群体的责任。

  如果说某一语言“垃圾到处泛滥”出现了“语言危机”,这也不是语言的责任,这是使用这一语言的群体的责任。现在我们要推出一个人所共知的命题: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责任之一在于推动语言的发展,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世界上所有影响强大的语言背后都有一批杰出的文学家的支撑。例如英语中的乔叟、莎士比亚、狄更斯、拜伦、雪莱、哈代,法语中的巴尔扎克、雨果,西班牙语中塞万提斯,汉语的曹雪芹、吴承恩等等。如果一定要如韩少功先生所说的现代汉语白话文粗糙了,正处在危机时代和垃圾泛滥的时代,那么其中大部分的责任必须要由包括韩少功先生在内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和媒体来承担。是中国的某些文学家们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部分人甚至污染了中国媒体,污染了中国文学,污染了电视广播语言,以致污染了使用汉语的社会民众,社会民众不但没有得到他们的正确引导,相反却受到了他们的污染,以致出现了韩先生所说的“危机”和“垃圾泛滥”(顺便说一句,韩先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的篇名就是一个结构奇怪的例子)。

  韩少功说“‘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意思是中国队胜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意思也是中国队胜了”他批评说这是“非语法、反语法、超语法”。一个文学家似乎不该对语言专业上的问题做出理论判断,这不该是文学家的义务,遗憾的是,如上面我们所讨论过的,专业外人士谈论专业问题甚至领导专业工作的情况在中国屡见不鲜。这对专业建设不是一件好事情(推而广之,对建设国家也一样)。然而,中国不少所谓的文学家却喜欢谈论语言学专业的问题。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1)中国败了;(2)中国队胜了。谁胜谁败?问题是动词,“败”这个动词属于一种类型,凡是这种类型的动词带上宾语,宾语是这个动词的主体。类似的结构还有:老张跑了媳妇、王冕死了父亲等等。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或社团都不可能容忍自己的语言中会存在非语法或反语法的结构存在!这也不是一种自觉行为,非语法、反语法的现象不可能在一个语言系统中存在,它会受到普遍语法的抵制,绝对进入不了任何一个语言系统。例如下面这个真正的非语法、反语法的例子:思想睡觉绿色的狂怒。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会接受类似的“结构”。

  韩先生说汉语“成语典故的巨大储存量,其他语种无法与之比肩”。不知道韩少功先生懂得多少语言?怎么就知道其他语言中就没有成语典故,或者成语典故比不上汉语?说汉语一个成语就是一个故事,而这种现象在英语中也多的是。限于篇幅我们略举几例:apple polisher(马屁精),to pass the buck(推卸责任),play possum(装死),hand writing on the wall(气数已尽),bell the cat(危险行动),ax to grind(别有用心),我们很难从这些字面意思推出它们的真实含义,因为这些英语中的成语也都是一个个故事,这样的例子在英语中也数不胜数。无论是专业外人士还是专业人士,当我们在做一个结论之前,应该先做一下调查,以事实为依据,这不仅是一个法律原则,而且也是任何负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学者、教师、领导等等)所具有的基本素养(更不用说媒体更应该慎重了)。

 

本站链接:

对金立鑫批评的简要回应

现代汉语再认识(韩少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072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