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蒹葭》辑评
【时间:2007/11/16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9690 次】

复旦版《大学语文实验教程》

【注释】

① 蒹葭(jiānjiā):芦苇。苍苍:繁盛的样子。
② 伊人:这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③ 溯洄(sǜhǘi):逆水而上。从之:寻找她。
④ 溯游:顺流而下。
⑤ 晞(xī):干。
⑥ 湄:岸边。
⑦ 跻(jī):升高。
⑧ 坻(chí):水中小块陆地。
⑨ 涘(sì):水边。
⑩ 右:迂回曲折。
⑾ 沚(zhǐ):水中小沙滩。


【学习提示】

《毛诗传》认为《蒹葭》讽刺秦襄公不用周礼,无法稳定国家;魏源认为是咏颂秦襄公“求贤尚德”之作;还有人认为是怀念朋友之作,也有人认为思念情人之作;多种解读显示了《蒹葭》的丰富性和朦胧美。“所谓伊人”,表明意中人难以向人明说,“在水一方”造成“伊人”与诗人的阻隔,“伊人”的不明确身份,结合“在水一方”的间离效果,让人觉得意中人身影模糊,可望可即。溯洄溯游四句,承“在”而来,突出寻找伊人的艰难。这里的“寻找”看似离伊人越来越近,但是道阻路长让人觉得离伊人越来越远,使得“在”的地点游移不定,身影的可望可即变得只能可想而不可即,而不可即的间离反而突出了可想的强烈,伊人朦胧的身影成了意向凝聚的焦点。但这个焦点似乎又不在画面中出现,焦点虚,画面实,虚牵实动,实照应虚,虚实相生。伊人这个焦点的虚化,使得诗歌含蓄朦胧,丰富歧义由此而生;同时延长了“寻找”的行为,凸现了“寻找”的艰难与执著。与其苦苦探求伊人的确指含义,不如从文本的语境出发,认为《蒹葭》诗意地表达了思慕并寻找的主题。“蒹葭”、“白露”两句,景物起兴,也可以看作场景的气氛渲染,“蒹葭苍苍”双声叠韵相连,“苍”“白”颜色相称,“苍”“霜”语音相谐,冷色调的画面烘托了伊人的朦胧化和寻找的艰难执著。第一章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已经朦胧深远,难怪古人认为第一章已经成为“绝唱”之作。

全诗三章,以“为霜”、“未晞”、“未已”按时的时间变化为序,以三种不同的场景构成三幅画面,而以寻找伊人的意思贯串。一章化三章,三章三种韵,一唱三叹,余韵绵绵。


【资料】(教参)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是四言诗的高峰,重章叠句。《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三种诗歌体式。风指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指宗庙祭祀时的乐歌。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方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感物起兴。

 

华东师范大学《大学语文》第八版

【注释】

①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秦:周朝时诸侯国名,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蒹葭(jiānjiā):芦荻,芦苇。
② 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
③ 为:凝结成。
④ 伊人:这个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⑤ 一方:那一边。
⑥ 溯洄:逆流而上。从之:追寻他。
⑦ 溯游:顺流而下。
⑧ 宛:宛然,真好象。
⑨ 晞(xī):干。
⑩ 湄: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⑾ 跻(jī):升,高。
⑿ 坻(chí):水中小洲,小岛。
⒀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⒁ 涘(sì):水边。
⒂ 右:迂回曲折。
⒃ 沚(zhǐ):水中的沙滩。


【提示】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抒情诗。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而为旨归。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意境朦胧、含蓄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伊人”不坐实,且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两说皆可通。其实,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思考与练习】

一、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二、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


【辑评】

《蒹葭》刺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毛诗大序》)

言秋水方盛之际,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宋·朱熹《诗集传》)

“在水之湄”,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乎“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曰“伊人”,曰“从之”,曰“宛在”,玩其词,虽若可望而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高教版《大学语文》


【注释】

① 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② 伊人:那个人。
③ 溯洄:指涉水逆流而上。
④ 溯游:顺流而下。
⑤ 萋萋:茂盛的样子。
⑥ 晞(xī):干。
⑦ 湄:水边河岸。
⑧ 坻(chí):水中的沙洲高地。
⑨ 采采:众多而茂盛的样子。
⑩ 涘(sì):水边。
⑾ 右:迂回,弯曲。严粲《诗辑》:“今乃出其右,是迂回难至也。”
⑿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资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据《史记》等书记载,《诗》为孔子所删定。本称《诗》,西汉时,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诗经》大部分作品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按所属内容及其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编撰。其内容丰富,涵盖深广,展示了当时多层面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风貌。艺术形式上,以四言句式为主,以赋、比、兴多种手法表现。因时代久远,作者大多无从稽考。


【导读】

《蒹葭》是一首怀人的诗。旧说或以为讽刺秦襄公不用周礼之作,或以为招隐求贤之作,今人多主爱情之说,而又有断章取义作为一般意义的追求、向往等象征的说法。众说纷纭,恰好说明此诗包容深远,耐人寻味,给人以想象空间,而不能以一端之解囊括其丰富意蕴。

作品用笔简练,只是勾画出一个思念、追索者的轮廓,渲染出清冷的氛围,而没有在具体细节上落一点墨。诗中境界空旷辽远,而三节的复沓中又有所变化,从而产生了迷离朦胧的审美效果。

诗的表现手法,有的可以非常具体,极端的如《卖炭翁》,就是把某一特定的场景、人物准确、形象地刻画出来,可谓“做诗必此诗”;有的则相对抽象一些,笔触疏落,意义并不十分确定,留出较多的空白供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本诗就是典型的例子。至于孰优孰劣,则是春兰秋菊各为一时之秀。

临水怀人,水的阻隔,水的波动,水的绵绵不尽,都与怀人时的情思产生潜在的关联,情与景之间自然交融。所以自此篇以后,又有很多作品描绘了此景此情,如楚辞的《湘夫人》等。

本诗与《诗经》的大多数篇章一样,采用了复沓的形式。而在营造缠绵、追索的氛围时,却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思考与讨论】

1、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2、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有多种理解。请比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3、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4、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法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平行阅读】

同是临“水”怀人,一生动具体,一朦胧迷离。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选自《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北大版《大学语文》(暂缺)

 

余冠英、韦凤娟 《古诗精选》
《诗经·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⑴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⑵
在水一方。⑶
溯洄从之,⑷
道阻且长。⑸
溯游从之,⑹
宛在水中央。⑺
蒹葭凄凄,⑻
白露未晞。⑼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⑽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⑾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⑿
蒹葭采采,⒀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⒁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⒂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⒃

【注释】

 ⑴蒹:荻也。葭:芦也。苍苍:鲜明之貌。 ⑵“伊人”犹是人,彼人。指诗 人所追寻的人。 ⑶方:边也。“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⑷溯: 逆水而行。这里是说傍水走向上游。看下文“道阻且跻”可知是陆行而非水行。 洄:回曲盘纡的水道。从:就也。 ⑸阻:难也。 ⑹“游”通“流”,流是 直流的水道。 ⑺宛:可见貌。从以上四句见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和一条直流相交之处。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象被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地方,得道路艰难而且遥远。 ⑻“凄凄”一作“萋萋”,犹苍苍也。 ⑼晞:乾也。 ⑽湄:水草交 接之处。 ⑾跻:升高。 ⑿坻:水中高地。 ⒀采采:犹萋萋。 ⒁涘:水边。 ⒂右:曲也。 ⒃沚:小渚。

【品评】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06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