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台灣大百科全書:《髻》
【时间:2007/11/5 】 【来源:台灣大百科全書词条 】 【作者: 黄恩慈】 【已经浏览3027 次】

注:台灣大百科全書为行政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编写

《髻》

琦君著。散文。收入于1969年11月由三民书局出版的散文集《红纱灯》中,多次再版,最新一版为2002年6月三民再版。全文透过「髻」之意象,开启记忆之门,书写出人世间情爱的消长,流露宽容悲悯的情怀。文章开头作者忆起童年时母亲乌黑的长发与梳头时的姿态与气味,这些生动的划面成为儿时岁月里最幸福、温馨的回忆。第三段到六段开始,描写父亲从城里带回姨娘后,引发了「发髻风波」,借此来呈现家中气氛的微妙变化、三角关系情感纠隔。作者于本段落中,大力铺陈母亲保守过时的「鲍鱼头」与姨娘时髦又迷人的「横爱司髻」,及父亲态度的转变。借此突显出两名女性的性格差异,及母亲在三角关系中的弱势处境。第六段以离家后的转变,作为全文的转折点。父亲过世后,母亲因病不再盘发髻,姨也成了脂粉不施的妇人,两人反倒成为相持相依的伴侣,作者也开始对姨娘产生了谅解之情。文末琦君感叹世情多变,所有的爱恨情憎终将付诸于时光洪流之中,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通篇文章经由母亲与姨娘发髻的变化,诉说人事起落与喜悲,并对女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有深刻的观察。周杏芬评论此文,点出「发」与「髻」的微妙象征:「作者以〈髻〉为题,有其象征的意涵。文章中的『发』是『愁丝』,而『髻』是发结,也是『心结』,是个人内心爱恨的纠结,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愁心结。」然而纵然心有千千结,终在琦君温润的笔下被化解与涤清。(黄恩慈撰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72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