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张诗慧:從〈髻〉、〈一對金手鐲〉及〈煙愁〉看琦君散文「以物寫情」的特點
【时间:2007/11/5 】 【来源:无 】 【作者: 張詩慧】 【已经浏览14516 次】

琦君是台灣傑出的散文家,她的散文感情真摰含蓄,語言清新典雅,風格溫柔敦厚。在內容上,琦君多以兒時生活及母親為主要書寫對象,內容取材上不算豐富,然而同一樣的內容主題,在琦君筆下卻不會顯得沉悶重複,母親是琦君經常書寫的主題,然而讀起來卻不會重複,因為琦君總會挑選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物件,抒發對母親不同的感情,描寫母親不同的性情。琦君的散文最是有同中有異的特色。在抒情手法上,琦君多用感興,以一件物件為抒情主線,開展文章。很多琦君的散文都以物件命名可見一斑,如〈髻〉、〈一對金手鐲〉、〈煙愁〉、〈毛衣〉、〈金盒子〉、〈紅花燈〉、〈風箏〉等等,都環繞一樣物件,引出與之有關的人物、事情,最後抒發有關情懷的。這種「以物寫情」的手法琦君十分常用,是她散文一種重要的抒情手法,本文就〈髻〉、〈一對金手鐲〉和〈煙愁〉三篇散文,嘗試分析一下琦君如何運用這種手法及其達到的抒情效果。

〈髻〉,作者主要想表現父親在與母親的婚姻外娶了姨娘,母親及自己對這事的感受。〈一對金手鐲〉,則是表現作者對兒時一位異姓好姊姊阿月的感情和懷念。而〈煙愁〉則是以回溯作者自己抽煙的經驗,引出一些過去的回憶和感受。三篇散文的抒情對象和所要抒的情懷都各有不同,然而琦君都是採用了「以物寫情」的抒情手法去寫。三文分別以三樣不同的物件:髮髻、金手鐲和香煙,展開敘述,而這三樣物件都是貫穿全文,透過物件引出與之有關的人物、事情和回憶,從而抒發作者的感情。

琦君每次用物,都是開門見山的。在散文一開始便會明確地引出該樣物件,對該物作一介紹,然後再連繫上與之有關的人物或事情。開首雖然都是開門見山的寫法,然而卻帶出不同的效果和作用。如〈髻〉中,文章一開頭就說「母親年輕的時候,一把青絲梳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白天盤成了一個螺絲似的尖髻兒,高高地翹起在後腦,晚上就放下來掛在背後」,清楚點出了髻和母親兩個主題,而也對母親的髻的款式和形式作了一個簡單的描述,是由一條長辮子梳成的尖髻,平時翹起,晚上放下,簡單樸實,沒有花巧。以母親的髻為主要描寫,是想讀者把重點放到髻上,沒有在開首透露出姨娘的事,讓讀者以為又是琦君多寫的以母愛為主的作品,到在第三段才引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姨娘的出現令母親終日愁眉不展,而原來對母親的髻的描繪,是為了在後文用以與姨娘的髻作對比,而髻的好壞也反映了母親與姨娘在與父親關係上的勝負。

在〈一對金手鐲〉中,琦君以一段十分簡短的文字開首:「我心中一直有一對手鐲,是軟軟的十足赤金的,一只套在我自己手腕上,另一只套在一位異姓姊姊卻親如同胞的手腕上」概括了全文要寫的東西,就是一對金手鐲和她與一位親如同胞的異姓姐姐。起首簡潔而且充滿感情,概括全文旨意,在引出下文作者回憶與阿月之間發生過的事情,而且全文也是充滿感情的,情調和內容上都十分貫徹一致。

在〈煙愁〉一文中,開宗明義以煙為題,「說到煙,就像懷念著相知有素,闊別多年的老朋友似的,心頭洋溢著一份親切而又微帶悵惘的感覺。因為我雖無煙癮,卻是個喜歡抽煙的人」,表明這個煙愁的煙不是炊煙,不是煙霧,而是香煙。而且也說明了自己對煙的感覺和一些關於抽煙的事情。從此引起自己回溯自己兒時想學吸煙的趣事,和一些有關父母親的瑣事,全都是環繞香煙而寫的。和〈一對金手鐲〉不同的是〈煙愁〉比較是片段式的回憶,敘述一些與吸煙有關的事,沒有明顯的感情主線,而〈一對金手鐲〉雖然也是回憶,但因為有一特定抒情對象阿月,所以讀起來感情上比較連貫和深刻。

琦君散文多用以物寫情的方法,那些物件在她的散文中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髻〉中,髻這個物件的形象,擔當著極重要的角色,也有著極豐富的內容意義。首先是塑造了母親和姨娘兩個迥然不同的形象。母親是比較傳統樸素的女性,不太好花巧新潮的打扮,她不會打理自己的容貌,她的頭髮每年才洗一次,雖然作者認為她母親的頭髮是「烏油油的柔髮」,「像一匹緞子」,她認為母親也有俏麗的一面。母親的髻不會多梳款式,只會簡單地盤成螺絲形的尖髻兒,而且因為不常洗頭,生髮油的氣味混和油垢的味,有點難聞。反觀姨娘,皮膚好細好白,頭髮如雲,比母親的還黑還亮,她常常洗頭,而且頭髮香氣四溢,姨娘十分著重外表打扮,她的髻會換不同的花樣,也有專人幫忙梳髻,她梳的髻式樣新潮年輕,如愛司髻、鳳凰髻、同心髻、羽扇髻、燕尾髻等等,比母親最多只會梳古板老太太式的鮑魚頭美麗、青春、花俏得多。不同的髻式塑造了母親與姨娘兩個不同的相反的形象。姨娘是比較注重外在美的漂亮新潮的女性,而母親則是有傳統內在美的樸素女性。髻塑造了兩個不同的女性形象,從兩人梳不同的髻中,產生了對比,起初只有母親和五叔婆時,母親還是俏麗的,可是,來了姨娘後,母親相比之下,就給美麗懂妝扮的姨娘比下去了,就連幫忙梳頭的陳嫂也「越梳越沒勁兒,不久就辭工不來了」。「髻」就是母親輸給姨娘的地方。

髻也有其象徵的意義。在前面,髻象徵了母親和姨娘在與父親的關係上的優劣。母親的髻在款式上敗給姨娘,同樣,也象徵了在父親的寵愛上,母親也是敗陣了。其實在父親帶姨娘回來的一刻,就表示了姨娘的得寵,母親的失幸。父親因為母親梳的髻不像樣,出不得廳堂,看不順眼,要母親改梳另一些式樣。反而對姨娘就十分喜歡,看著她整理頭髮,「眼神裡全是笑」,而且對母親也不會像對姨娘一樣,母親受冷落,而父親常陪著姨娘,「一把小小的黃楊木梳,再也理不清母親心中的愁緒。因為在走廊的那一邊,不時飄來父親和姨娘琅琅的笑語聲」。這樣姨娘新式髻就象徵了年輕、美麗和勝利。而母親不會梳髻,只梳些老式樣,就象徵了老土和失敗。

其次,在〈一對金手鐲〉中,物件金手鐲也是貫串全文的形象,文章開首寫作者自己和阿月一人有一隻金手鐲,「母親把送的的一對金手鐲取出來,一只套在阿月手上,一只套在我手上」,金手鐲彷彿就是兩人自己一樣,而金手鐲是一對的,也表現了兩人如親的密切關係。之後琦君用了很多篇幅去寫一些兩人兒時的事情,金手鐲每回出現,都用以表現兩人親切的關係,但又無奈地,更反映了兩人之間根本的不同。金手鐲第一次出現,母親說:「兩姊妹都長命百歲」,第二次時,母親說:「你們是兩姊妹,這對金手鐲,還是一人一只」,兩次都說兩人是姊妹,兩次都由母親為兩人帶上。表現了兩人真的關係親密,然而兩次的金手鐲都是由作者家拿出來的,早已埋下暗示,兩人的身份始終一富一貧,是有分別的。及後,隨著兩人成長,金手鐲的出現,反映了兩人人生際遇的不同,更清楚地顯示了兩人身份的相異,然而作者還是想藉著成對的金手鐲說明兩人是親密的,在感情上是相通的相親愛的。作者回憶的事情,很多都可見兩人的不同,阿月家比較窮,阿月兒時是幫忙家裡的工作,種田、砍柴、挑水等,而作者則是讀書上學。她送阿月名貴的玩意,阿月送她用竹支自制的東西。阿月沒有多讀書,字也不懂,作者寫信給她,她也未必可以閱讀及未有回信。但這時兩人年輕,相處也還是很快樂。後來長大了,雖然阿月手上還戴著金手鐲,但她明白兩人身份不同,喊作者為大小姐,兩人關係因而顯得生疏有禮。阿月更指出因為沒有錢讓父親看病,早就賣掉以前那只金手鐲。而後來的那只,阿月也珍惜的戴著。而作者自己沒有戴上金手鐲,是因為嫌其土氣。可見兩人生活的根本不同,阿月是鄉村婦女,命運受環境影響,而作者是讀過書的有錢小姐,可以自己掌握自己。而最後,作者以感觸的筆觸作結,「我心中總有一對金手鐲,一只套在我自己手上,一只套在阿月手上,那是母親為我們套上的」,回應了第一段的話,再以心中的金手鐲作結,令全文在內容上和抒情上都十分完整。

香煙在〈煙愁〉中,對情節的結構未必有太大貫穿和推進的作用。全文雖然全都是圍繞香煙而寫,然而與上面討論的兩篇是不同的。香煙只是一個形象而已,是引起書寫事件的一個物件,本身無其象徵或緊密的情感意義。只是藉著香煙為主而寫一些與之有關的事。而香煙的煙最引起作用的可說是文末,作者有意把鄉愁的愁與香煙的煙霧拉上關係,令煙帶有一層比喻性,「一縷鄉愁,就像煙霧似地縈繞著我,我逐漸體會到煙並不能解愁,卻是像酒似的,借它消愁而愁更愁了」。然而此等比喻難免有點牽強著跡,實未能帶出感情,讓讀者感動。可能這是因為全文旨在回憶敘述一些與煙有關的往事,並不一定要抒發什麼濃厚深刻的情感。

琦君散文中愛以物寫情,以物件為文章主線,開展內容,而且開門見山,清清楚楚,也貫徹始終。物件在文中或多或少有其作用,如象徵、對比、連貫內容或抒情等。琦君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抱有很深的情感,因此,她生活中每樣事物都可以容易引起她的感情,令她寫出這麼多親切有情的散文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723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