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艺术家与旗袍
【时间:2007/11/5 】 【来源:中华服装网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2619 次】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服饰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又是植根于特定时代文化模式中的社会艺术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多数艺术家对服饰十分敏惑。
                          
旗袍在中国服饰史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要了解20世纪中国的人文景观,不可忽视旗袍。历史长河汩汩流淌,永远不会为谁止步,无价值的东西在它的冲刷下,慢慢褪色,不留余痕;而有价值的东西便会有人千方百计地去记录,累积成一本厚厚的文明史。于是就有了文人笔下的旗袍。画家丹青中的旗袍、表演艺术家造型中的旗袍……。一方面,旗袍是媒介,为他们从事艺术活动提供特定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一些女艺术家本身就是旗袍舞台上的“戏中人”,因为旗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里面纠缠着另一种情愫,旗袍成为她们自我表现的宣泄。
                          
一身大袖宽袍的晚清行头,是最早记忆中的张爱玲。这位民国初年的文坛奇女子对旗袍尤为倾心。她自创旗袍外边罩短袄,并极讲究旗袍的装饰和配色。80年代张爱玲侨居美国,会见作家水晶时,依然是着高领圈青莲色旗袍,梳五凤翻飞式的头发,逸兴遄飞,笑容可掬。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旗袍是其女主人公们最注目的身份证明和道具,一篇《更衣记》不仅追溯了旗袍的演变,更赋予其时代变迁、心理变异的脉动。她相信当人无力改变大时代的动荡时,只能缜密地去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各自打理。
                         
当时,许多报刊杂志辟有妇女与装饰的栏目,内容往往涉及旗袍。如《紫罗兰》,创刊于1925年,半月刊,周瘦鹃编,上海大东书局发行,在1926年曾辟过“旗袍专栏”。一时沪上文人纷纷将视角对准旗袍。谈及旗袍,大多用赞同或欣赏的口吻,周瘦鹃写过《我不反对旗袍》,朱鸳写过《旗袍》,江红蕉写过《云想衣裳记旗袍》,还有冯王蕴嘉的《玫瑰花旗袍》。
                          
当文人们在专栏里大作文章时,画家们却采用了更直接更形象的方式。张乐平和叶浅予都曾在《良友》画报上画过旗袍插图或设计图。精美的图片配浅显易懂或优美隽逸的说明文字,几乎可以算是现代时装报刊的雏型。
  
陈逸飞的许多作品都以中国仕女式的形象为主题,而这些仕女穿的都是旗袍。画家说:“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它随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只要你不刻意去改变它破坏它。”“旗袍的身上遗留下游牧民族粗旷的一面,又有中原女子柔美的一面,把它作为中国女子的代表性传统服装是有道理的。”陈逸飞笔下的旗袍往往保留了清代旗袍的款式、色彩、质地、图案和镶滚,但又赋予它们一些来自画家本人的审美观,因此画中的旗袍比真实的旗袍更趋于理想化。作为艺术的创作,“陈氏旗袍”或可在《旗袍词典》中列一专条。
                          
法朗士说:“如果我死后还能在无数出版书籍当中有所选择,……我不想选小说,亦不选历史,历史若有兴味亦无非小说。我仅要一本时装杂志,看我死后一世纪妇女如何装束。妇女装束之能告诉我未来的人文,胜过于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及学者。”

中国的法朗士中,谁会来写这样一本时装杂志式的作品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452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