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大学新语文》:充满诗意的成长之书
【时间:2007/9/24 】 【来源:科学时报 2005-11-03 】 【作者: 记者:钟华】 【已经浏览3501 次】

    与通行二十多年的大学语文教材相比,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大学新语文》显得有些卓尔不群。不再是从《诗经》、《左传》开始沿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脉络编排章节,而是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讨论“大学之魂”。《大学新语文》的主编、上海交通大学的夏中义教授,将本书定位为: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的价值根基,为青春心灵开拓一片诗意空间的读本。

    用经典诗文表达人文关怀

    突出价值性,在价值理念方面更关怀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是《大学新语文》最大的特点。

    这本书严格地讲,是给非中文专业的同学读的。强调它的价值性,更注重大学生的心灵的发育,通过这个教程为同学的“精神成人”提供一个诗意的空间,是他们的灵魂在成长过程中可以自由呼吸的一片诗意的空间。

    而“价值性”在当下语境更真实的内涵是什么呢?夏中义解释道:“它是针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导致社会急剧的变化,引起中国人诸多精神变动。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呢?让学生精神成人的精神资源是什么?我们引进的那些人类普世价值谱系的东西,要内化为我们同学的眼光、文化内存,真正让他们独立应对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用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这三个纬度展示的人类普世价值谱系来抗衡无边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狭隘民主主义这三个负面思潮。”

    “我们很希望能够用经典诗文的方式,把编者最想要传递的价值理念能够传递出来,但这种传递不是直接地告诉你,而是把思想、理念放到文学的脊髓当中,逻辑的形体消失了,理念的意蕴在其中。”《大学新语文》所选的篇目主要来自四块:一是千年中华文学暨文化遗产;二是近现代西方哲贤文豪的汉译佳作;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精英的不朽文字;四是1978年前后当代中国在其“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历程中留下的珍贵情思。

    编者将理念层面上的人类普世价值谱系,用一篇篇充满语言的美感,甚至带有韵文乐感的美文表达了出来。他们本着“现代人文,经典诗文”的选文方针,力图在历史的烟尘中淘漉出在情感、情怀、情操上,渗透一种人类终极关怀的美丽文字。

    契合当代学子的青春境况

    “一本书要让学生喜欢,秘诀就是看它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潜在需求。同学们心里有需求,但是他们未必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要求是什么。他们对文学也有某种期待,但是这种期待往往是潜在的,他希望能读到让他入迷的文字,但是他不知道这些文字在何方?我们希望《大学新语文》有这种效力,当一个大学生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他会翻其中自己喜欢的文章看,看得难以放下。”编者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我们从《大学新语文》在章节的编排上可以看出原因。

    它在内容构架上提取了与当代大学生精神境况相吻合的近20个主题词:大学、青春、仁爱、情恋、自由、良知、敬畏、乡愁……再围绕这些主题词从中外文学及思想典籍中寻找相关文章。主题词都是文学化、审美化了的人类普世价值范畴,可以直接为同学在精神成人时所吸纳的。

    《大学新语文》里有一章是专门谈青春,谈青春的郁闷、忧伤,但同时又让同学们珍惜青春、正视青春的美丽。其中选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艾芜的《人生哲学第一课》、曹雪芹的《葬花吟》和培根的《论青年与老年》等文章。夏中义说:“青春这个词的背后都表明了编者对青春期的同学的灵魂发育的一种关爱。大学生在青春期可能遇到种种心理的问题,在这一部分都有了。青春,拥有青春的人往往体会到的是苦涩是焦虑,是站在马路中央的彷徨。我们让大学生体会到他们的感受已经在小说中表现出来了。他们在文学里面可以找到和自己的内心的争持对应的,读出自己对青春的感情。但是再来看看那些度过了青春期的很成熟的作家又是怎么去反思青春的。比如讲大学,书中第一篇并不是从学理上探讨大学的理念,而是选择了金耀基的《雾里的剑桥》。他并不是写教育史上所展示的大学,而是写在作者心中留下了美好传说的影子的大学。这就非常有味道,有更多想象空间的、更值得回味的大学,就是一个在审美的想象和情感的体验中的大学。当大学生吸纳里面的东西时,那种对接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编者的“精神还乡”之旅

    夏中义教授遴选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富有思想气质的,但又是在大学里面做文学学术研究和教育的专家教授组成《大学新语文》的编委,有北京电影学院的崔卫平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王东成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尤西林教授等。8位编委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把近50万字篇幅的《大学新语文》完成了。

    这是一个有分量的精神工程,在这个极具责任感和专业眼光的编委面前,任何有明显瑕疵或嫌疑的文章都很难过关,几乎每个编委都品尝过“割爱”的无奈。夏中义感慨不已:“我们在一年的工作中,有4次大的讨论。每篇文章几乎要八个人一起通过是很难的,有很多次投入的争论,几乎要拍案而起的坚持和反驳。有一次在三亚,夜里十一点半了,我们还在星光下的露台上争论。这也是非常美丽的记忆。”

    更巧的是,这8位编委都是新时期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毕业生,他们几乎全部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1977级。夏中义说:“我们认为编这套书是我们77级一次集体的‘精神还乡’,我们共同建立了这么一个精神家园,我们又共同在这个家园居住了一年,很美好。这也是向哺育了我们的中国高等教育的郑重回报。我们把人生经历中那些感动过我们的、最有思想的、最有生气的文章选出来给大学生读,希望他们能从中读出一份感动、一份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81269 位浏览者